微生态疗法

搜索文档
从古方“黄龙汤”到精准菌群移植,承葛生物斩获亿元融资 | 专访
36氪· 2025-07-11 08:36
行业概况 - 微生态疗法在2020-2022年曾站上风口 受到资本和临床青睐 近期因承葛生物过亿元战略融资再次引发关注 [1] - 肠道微生态失衡人群激增 菌群紊乱与消化系统疾病 代谢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免疫治疗等85种疾病相关 [1] - 菌群移植技术从传统经验疗法演进至精准菌群移植(PMT)时代 未来将向活菌药物(LBP)方向发展 [5] - 行业处于萌芽期 仅释放不到5%潜力 保守估计为千亿级市场 需长期市场教育 [10]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肖传兴2012年读博期间开始菌群移植标准化临床研究 发表全球首篇菌群移植治疗乙肝论文 获钟南山团队关注 [2] - 2015年成功治疗自闭症双胞胎案例促使创始人决心创业 2016年正式成立公司 [2] - 早期面临股权结构不合理问题 近期融资前创始人已实现100%投票权控股权 [3] - 推动政策合规化 菌群移植技术被纳入《全国医疗服务技术规范(2023年版)》 在21省获医保自费项目编码 [3] 核心技术 - 精准菌群移植(PMT)通过供体-受体精准配型技术 结合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算法模型 实现个性化菌群匹配 [5] - 相比传统菌群移植40-50%有效率 PMT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效率提升至80%以上 [5] - 建立覆盖全国13个区域的中华菌库联盟 包含GMP级生产基地 单个菌库建设运营成本达千万级 [6] - 牵头制定菌库建设规范 样本采集 制备技术等行业标准 形成高技术壁垒 [6] 商业化进展 - 采用To B平台模式 专注技术研发与菌株生产 通过赋能代理商进行市场推广 [7] - 单次治疗费用8000-12000元 疗程约3万元 目前为纯自费项目 已启动商业保险合作 [7] - 2024年销售额超2亿元 现金流充裕 最新融资主要用于与金域医学渠道协同 加速基因检测业务医院覆盖 [8] 团队与文化 - 核心高管团队零流失 成员包括阿里 同程 跨国药企背景人才 部分放弃百万年薪加入 [11] - 通过实股分配和明确规则保障利益 更以"救死扶伤"使命感凝聚团队 [11] - 公司名"承葛"源自葛洪《肘后备急方》 体现传承与创新理念 与青蒿素同源 [12]
2025年免疫调节益生菌品牌推荐:引领下一代微生态疗法浪潮
头豹研究院· 2025-07-09 20: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近年中国免疫调节益生菌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在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加强下将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企业会加大产品多样化和消费者教育投入以满足市场需求;本土企业研发和产能提升,有望摆脱进口依赖、降低成本;市场潜在需求大但未完全开发,推出多元产品和加强消费者教育可促终端市场扩张;行业发展面临菌种资源和成本控制挑战,本土省份有望推动本土化产品发展;消费者需求和政策放宽推动产品剂型多样化,促进行业竞争与创新 [4][9][12][28][2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背景 - 摘要:近年中国免疫调节益生菌市场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健康关注增加使益生菌产品成焦点,头部企业研发创新推动市场规模扩张和产品竞争力提升,未来市场将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展,企业会加大产品多样化和消费者教育投入 [4] - 免疫调节益生菌定义: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定义益生菌为摄入足量可使人体健康获益的活性微生物,存在于发酵食品或作为膳食补充剂;其免疫调节功能包括增强黏膜屏障、激活免疫系统和调节细胞信号;中国市场应用的免疫调节益生菌菌种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等 [5] - 市场演变:免疫调节益生菌发展历经萌芽期(17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启动期(20世纪末期)、高速发展期(至2010年)和成熟期,各阶段反映科学认知深化和市场应用扩展 [6][8] 市场现状 - 市场规模:2019 - 2024年中国免疫调节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从20.97亿元增至55.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1.52%;预计2025 - 2029年从128.35亿元增长至219.0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4.30%;关注免疫力提升的消费者是主要购买群体,健康专家和行业人士推广助力市场扩展 [9] - 市场供需:供给上,中国曾依赖海外原料菌粉,近年本土企业加大研发和产能扩张,如科拓生物、倍加洁,生产能力向海外趋同,摆脱进口依赖,降低成本,自有原料产线利好产品定价;需求上,中国居民约八成有潜在免疫调节需求,但2023年电商平台仅2.2%消费者因免疫调节目的购买益生菌产品,居民对免疫健康关注有上升空间,消费者对益生菌接受程度较高,产品在免疫调节方面潜在市场未完全开发,推出多元产品和加强消费者教育可促市场扩张 [10][11][12] 市场竞争 - 市场评估维度:十大代表品牌评选遵循多维度量化评估模型,核心指标包括核心技术壁垒与研发深度(菌株与原料研发能力、生产工艺先进性)、产品矩阵适配性与场景创新(剂型与体验创新、跨界配方协同性)、科学公信力与生态协同效率(科研信任背书体系、生态协同扩展性) [13][14] - 市场竞争格局:骨骼健康益生菌行业呈现梯队情况,第一梯队有北京同仁堂、i - Health、健合国际、汤臣倍健;第二梯队为华大营养、Garden of Life;第三梯队为深圳精准健康、纽崔莱 [14] - 十大品牌推荐:包括北京同仁堂、精准健康、i - Health、健合集团、赫力昂、Garden of Life、上药信谊、纽崔莱、华大精准营养、汤臣倍健,各品牌在产品研发、技术、渠道等方面有不同优势 [15][16][17][18][20][21][22][23][24][25] 发展趋势 - 益生菌菌种资源的多样性和成本控制是行业关键挑战,本土各省份凭借丰富资源和科研实力,有望推动本土化益生菌产品的发展,降低成本并扩展市场:如广东省微生物资源库收藏超6.5株农业微生物,含200多种潜在免疫调节功能益生菌菌株,超5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研究,年发表超100篇相关科研论文,有望推出贴合本土消费者产品,降低成本,引领市场扩容 [28] - 消费者需求的多元演变和政策放宽推动益生菌产品剂型多样化分布,政策改革为免疫调节益生菌行业提供新发展空间,促进市场竞争与创新:消费者需求使产品剂型丰富,政策放宽拟增加新食品形态,为行业提供发展空间,吸引厂商进入,推动市场充分竞争,企业通过创新剂型和提升质量争夺市场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