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联结

搜索文档
养生壶落灰、饼干堆成山:老年人的“网购瘾”背后藏着啥?
搜狐财经· 2025-06-09 11:22
老年人网购现象 - 老年人网购频率高且购买量大,如5斤起购的蔬菜、5升装洗衣液一次性购买12桶、三五斤饼干等,导致大量商品浪费或堆积 [3] - 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低价商品,如6元一顶的帽子一次性买5顶、十几元的放大镜因降价重复购买等,对价格敏感度极高 [4] - 部分老年人沉迷创造"不存在的需求",如购买不使用的养生壶、过量台灯等,购物行为超出实际需求 [3][4] 老年人网购心理动机 - 通过网购填补生活空白和社交需求,如参与同学群"种草"低价商品、与快递员交流等,成为独居老人日常重要期待 [4][5] - 追求"跟得上时代"的驾驭感,网购行为赋予老年人对生活的掌控权,如坚持自主选择购物小车而非接受子女建议 [4][5] - 心理补偿机制明显,部分行为源于对年轻时物资匮乏的补偿,或通过购物获得"独具慧眼"的成就感 [5] 老年人网购平台偏好 - 偏好操作简单且低价商品集中的平台,如支付流程简便、主打"低价包邮"的平台,排斥品牌保障但操作复杂的平台 [4] - 社交属性驱动平台选择,如通过群聊分享购物链接、参与砍价活动,形成群体性使用习惯 [4] 子女应对策略 - 暗中把关商品质量,如替换劣质塑料分装盒为玻璃制品,避免直接指责但强调健康风险 [7] - 选择性满足情感需求,如接受老人赠送的"一眼假"首饰并夸赞,优先保障安全与健康边界 [7] - 通过替代方案转移兴趣,如提供优质饼干替代老人盲目选购,避免正面冲突引发抵触 [7]
信“心”心理问答|隔代教育 “战争” 背后的真相: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让爱与规则共存
经济观察报· 2025-04-30 09:08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隔代教育 "战争" 背后的真相: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让爱与规则共 存) 读者来信: 我家孩子今年刚上小学,原本是充满希望开启教育新篇章的时刻,却没想到陷入了与爷爷奶奶在教育理 念上的拉锯战,家庭氛围也因此变得紧张起来。孩子的爷爷奶奶退休后,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日常起 居的责任,按理说这是减轻了我们不少负担,可问题就在于,他们在照顾的同时,也把 " 溺爱 " 偷偷渗 透进了孩子的成长日常。 孩子只要一撒娇,想吃零食,爷爷奶奶二话不说就去买,不管是不是临近饭点,也不顾及孩子的牙齿健 康和营养均衡。稍微贵重一点的玩具,孩子哭闹着要,爷爷奶奶哪怕心疼钱包,最后也会抹不开面子买 下来。每到这时,我就无比焦虑,因为我知道,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养成任性、不懂节制的坏习惯, 可当我想出面制止时,爷爷奶奶就先来挡枪: " 孩子还小,能吃能玩才好,哪有你们这么紧巴巴管教 的,不就吃个零食、玩个玩具,能怎么着? " 言语之间,满是对我们 " 严格管教 " 方式的不屑与否定。 而我们作为父母,深知养孩子不是养宠物,孩子要想在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立足,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和自律品质,所以制定了明确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