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黄精
icon
搜索文档
“村里的‘黄泥路’变成了‘黄金路’”(从一线看高质量发展这五年)
人民日报· 2025-10-06 05:52
这里属武陵山区,曾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换乘3种交通工具,辗转3个 多小时来到华溪村。当年交通之不便,可想而知。 10月5日,沿517省道驶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一路上道路平整,河水奔流、青山连 绵,不时有旅游大巴和货运车辆迎面驶来。 公路直达家门口,村民熊培兰骑着电动自行车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家里养蜜蜂、种黄连,还在村集体 干零活,现在家庭年收入约15万元"。 "我们这里到处都是研学课堂。"老党员马培清忙着给大家讲述村子的发展故事。道路畅通,这个国庆、 中秋假期,到村里研学的游客纷至沓来。 近5年,中益乡新建通组公路129公里,受益群众近万人;中益乡全乡有约1300万斤盐渍笋、40万斤蜂蜜 顺利外销,还建起多个研学、团建基地,年均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去年,华溪村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超2.5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约86.6%。"村里的'黄泥路'变成 了'黄金路',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王祥生说。 一路通、百业兴,"十四五"时期,无数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一个个山乡巨变的故事 正在续写。 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曾经,不少像华溪村一样风景 ...
天台山越野赛鸣枪开跑 “体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网· 2025-10-04 08:22
原标题:天台山越野赛鸣枪开跑 "体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环浙步道系列赛暨台州市天台县云端石梁越野挑战赛在天台山雪乐园活力启幕。500余名跑 者齐聚天台山,分别在28公里"云巅破岳"、17公里"溪谷穿峰"和8公里"山云同游"三个组别中展开角 逐,穿梭于山水之间,以奔跑的姿态助力乡村振兴,用运动的激情点亮绿水青山。 赛事背后,是天台县石梁镇持续推进"体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借助"环浙步 道"系统提升的契机,当地修复并激活多条传统步道,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与业态融合。沿线村庄依托赛 事经济,积极发展农家乐、共富市集,展销茶叶、笋干、黄精等农特产品,实现"赛途即销路、客流变 收益"。 "选手补充的是能量,我们收获的是活力!"市集摊主吴志力笑着表示。赛事期间,石梁镇组织共富 市集,集中推广农副产品与非遗手作。超过半数的市外参赛者为当地带来显著的"增量消费",有效拉动 了餐饮、住宿及特产销售,凸显"以赛兴农、以赛促旅"的综合效应。 此外,组委会严格执行"无痕山林"准则,赛前优化路线、赛后清理赛道,全程守护天台山的生态本 色。 作为浙江省"环浙步道"系列赛的重要一站,天台石梁越野赛不仅提升了区域知名度 ...
科技破解产业瓶颈,院企共育黄精“芯片”——泰山黄精良种升级工程项目签约启动
齐鲁晚报网· 2025-09-28 17:13
2025年9月28日,山东泰尚黄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 作立足国家中医药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局,旨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动黄精产业迈向标准 化、科技化、高端化的新台阶,为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签约仪式上,双方重点启动了两大核心项目:一是"博士工作站"正式揭牌,将汇聚顶尖科研人才,聚焦 黄精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共同推动黄精育种育苗及快速培育项目落地,项目从源头保障黄精品质与 供应稳定,致力于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优质新品种。 此次合作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核心科技竞争力,更从产业源头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通过建立标准、 创新种源、智慧育苗,将极大提升山东省乃至全国黄精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推动道地药材 从"种得好"向"育得好"根本性转变。项目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黄精产业样板,带动区域黄精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是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为保障国家中药材战略安全贡献独特 的"山东智慧"与"黄精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郭健 通讯员 李子安 ...
秦岭脚下,这笔“生态账”越算越值!
新华网· 2025-09-21 21:59
秋收时节,秦岭脚下的西安市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村民方毅和家人终于能在忙碌一夏后稍作停歇、算算"收成"。 被秦岭环抱的灞源镇海拔超1200米,气温比西安市区低10摄氏度,是避暑胜地,生态旅游是当地人增收的主要来源。 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秦岭山景。新华社记者 张斌 摄 "游客天天爆满,还要排队,3个月足足赚了10多万元。"36岁的方毅曾在西安打拼10年,2023年,他与父亲深谈后决心回乡拆掉自家老旧土 房,建起崭新民居,转型开办民宿。 他家民宿没有奢华的装修,却藏着最动人的生活本真与自然之美:房前屋后的青菜鲜嫩欲滴,散养土鸡最受欢迎,站在阳台远眺,秦岭的青 翠山峦尽收眼底。 尽管忙碌时常常脚不沾地,但他始终坚守着一条"铁规":厨房必须安装油烟分离器、油水分离器,污水管要全部接入村里的污水处理设 备。"再忙碌也要经常检查这些设备,全村人都这么做,没有例外。"方毅说,"游客来村,图的就是这山清水秀。要是环境被破坏了,再精致的房 子也留不住人。" 生态是生存之本,也是发展之基。蓝田县的秦保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3.09%,涉及17个镇街,216个行政村。近年来,蓝田不断带动群 众"护绿换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上虞:乡亲助乡兴 缩差距促共富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6:46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上虞:乡亲助乡兴 缩差距促共富 中新网绍兴9月18日电 (张益聪 徐杭惠)"今天我们直播间近距离看一看绿色防虫、不打农药的有机葡 萄,让大家吃得放心。"近日,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叶氏兄弟丁宅阳光玫瑰基地,虞南乡亲、网络达 人俞荣军开启了手机直播,通过直播链接,上虞的四季果蔬销往各大城市的同时,为当地农民增收致 富。 近日,俞荣军为上虞当地水果网上"带货"。上虞区委统战部 供图 这是浙江的县域缩影。近年来,上虞区聚焦发展不平衡的南部地区,通过乡亲回流、资本进山、文化赋 能等模式,串连起"现代农业分布—文旅业态融合—创客经济联动"的产业链条。 2025年以来,虞南片区以"同心共富"为主线,系统推进山海协作升级版,引导一大批企业家、党外知识 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青年创客走进虞南片区,开展产业合作、文化推广和公益服务,初步形成多 跨协同、多方共赢的共富新模式。 比如,上虞区围绕"覆卮山·同心荟"品牌,启动"青年合伙人计划",持续激发青山与青年"双向奔赴"的创 新活力。 "00后"创客们打造"茶虞观"茶空间;五湖四海的青年创立"Need Garden"融合料理餐厅……截至目前,覆 卮山景区已吸 ...
荒山变“金山” 海外华媒点赞周宁家庭林场的生态实践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9:34
核心观点 -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通过黄振芳家庭林场示范带动 实现从生态修复到绿色产业发展的转型 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案例 [1][3][5][7] 生态建设历程 - 1983年黄振芳贷款8万元开垦荒山 三年造林1207亩成为周宁县造林大王 [3] - 从一家种发展到家家植 后洋村林地面积扩增至7307亩 [3] - 周宁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96% 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 [5] 经济发展成效 - 后洋村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新模式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7.39万元 [5] - 周宁县培育300多家黄振芳式经营主体 带动2600多户个体种养户 总产值超3亿元 [7] - 2024年周宁县地区生产总值116.93亿元 同比增长5.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07元增长6.3% [7] 产业模式创新 - 林场采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魔芋茶叶等作物的"以短养长"模式 [3] - 发展林下经济 黄传融仅蜜蜂养殖年收入达十余万元 [5] - 以林花茶薯为核心产业 推动生态佳迈向生态+发展路径 [7]
珍宝岛药业助力黔药出山 贵州道地药材智慧交易产销会在亳州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9-10 18:37
行业活动概况 - 2025贵州道地药材智慧交易产销合作交流会于9月8日在亳州召开 主题为"贵药出山 厚积'亳'发" 旨在链接贵州药材资源与全球最大交易市场亳州 [1] - 活动吸引黔皖两地政府 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参与 现场产销对接意愿强烈 [1] - 贵州100多家企业首次以"民族风"特大展馆组团亮相亳州交易中心 展馆面积达2000平方米 [2] 中药材产业资源 - 贵州省系统介绍其中药材产业现状 优势品种及未来发展规划 [1] - 贵州企业重点推介天麻 黄精 太子参 半夏等道地药材的品质特点与产业优势 [1] - 展馆集中展示黔六味道地药材 药食同源产品 刺梨 辣椒和高山茶叶等名优农特产品 [2] 交易平台创新 - 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推行大宗中药材智慧交易平台 采用"六统一"运营模式 [1] - 平台提供仓单交易 竞价交易 挂牌交易等数字化交易方式 以重塑产业链交易流程 [1] - 数字化手段旨在为产业客户提供更智能 便捷 安全的交易体验 [1] 战略合作与推广 - 贵州与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在活动期间达成多项集中战略合作 [1] - 展馆设置苗医苗药 瑶医药特色疗法体验区 贵州高山好茶品鉴区及民族舞蹈展演区 [2] - 特色展区强化了亳州药博会的少数民族文化体验性与产品互动性 [2]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山林长出“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 2025-09-05 15:35
行业模式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陈溪乡采用"土地银行+技术托管+风险共担"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村集体以土地整治入股占股20% 企业负责种苗采购和标准化管理并将毛利润20%反哺村集体 种苗公司保底回收[1] - 陈溪乡建设万亩中草药基地 以黄精精品示范园为核心支点 配套种植 加工 研学 康养四个功能区 打造从种苗培育到康养利用全产业链 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每年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2] - 浙江省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 建成帮扶基地500个 总面积超15万亩 从事林下经济人数达107万人[3] 区域发展 - 陈溪乡下辖8个村发展"一村一品"林下经济:太平山村主打黄精 小陈岙村专注三叶青 干溪村培育浙贝母 陈溪村 虹溪村 陈家岙村种植白芨[2] - 上虞区已完成林下黄精种植1200亩 新种及抚育改造油茶775亩 退化林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8900多亩[2] - 太平山村竹园与坡地间种植45万余株长梗黄精 该村去年黄精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2] 经济效益 - 太平山村村民通过种植黄精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2] - 陈溪乡溪隐药材基地通过种植三叶青等中药材实现经济效益提升 三叶青种植周期越长经济价值越高[1] - 林下经济成为山区乡镇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通道[2]
山林长出“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陈溪乡采用"土地银行+技术托管+风险共担"合作模式 村集体以土地整治入股占股20% 企业负责种苗采购和标准化管理并将毛利润20%反哺村集体 种苗公司保底回收[1] - 陈溪乡启动万亩中草药基地建设 下辖8个村发展"一村一品"林下经济 太平山村主打黄精 小陈岙村专注三叶青 干溪村培育浙贝母 陈溪村/虹溪村/陈家岙村种植白芨[2] - 以黄精精品示范园为核心支点 配套建设种植/加工/研学/康养四个功能区 打造从种苗培育到康养利用全产业链 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2]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太平山村去年黄精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 村民通过种植黄精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2] - 上虞区已完成林下黄精种植1200亩 新种及抚育改造油茶775亩 退化林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8900多亩[2] - 浙江省建成"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基地500个 总面积超15万亩 从事林下经济人数达107万人[3] 生态资源与区域特色 - 陈溪乡地处四明山麓省级生态乡 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拥有首乌/黄精/五加皮等野生中草药资源[1] - 太平山村竹园与坡地间种植45万余株长梗黄精 共富工坊开发"九制"黄精及系列衍生产品[2] - 三叶青种植采用特制定植篮技术 种得越久越值钱 成为当地特色高价值药材品种[1]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山林长出“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19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采用"土地银行+技术托管+风险共担"合作模式 村集体以土地整治入股占股20% 企业负责种苗采购和标准化管理并将毛利润20%反哺村集体 种苗公司保底回收[1] - 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太平山村主打黄精 小陈岙村专注三叶青 干溪村培育浙贝母 陈溪村虹溪村陈家岙村种植白芨[2] - 以黄精精品示范园为核心支点 配套建设种植加工研学康养四个功能区 打造从种苗培育到康养利用全产业链[2] 产业经济效益 - 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 每年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2] - 太平山村去年黄精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2] - 村民通过种植黄精实现年增收3万多元[2] 区域发展规模 - 上虞区完成林下黄精种植1200亩 新种及抚育改造油茶775亩 退化林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8900多亩[2] - 浙江省建成"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基地500个 总面积超15万亩[3] - 全省从事林下经济人数达107万人[3] 生态资源优势 - 陈溪乡地处四明山麓省级生态乡 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拥有首乌黄精五加皮等野生中草药资源[1] - 浙江省聚焦山区资源优势 鼓励发展林下道地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