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中暑

搜索文档
缓解“情绪中暑”有妙招
科技日报· 2025-08-15 09:19
核心观点 - "情绪中暑"是由高温天气引发的心理及行为异常现象 典型表现包括易怒 精神萎靡 对事物不满 坐立不安及睡眠质量下降 [1] - 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体下丘脑功能紊乱及钾钠元素流失是主要诱因 进而引发情绪波动和身体不适 [1] - 通过规律作息 健康饮食 适度运动及"4-7-8呼吸法"可有效缓解烦躁感 激活副交感神经 [2] 症状表现 - 易因琐事发火 精神萎靡不振 对周遭事物深感不满 坐立难安及睡眠质量下降 [1] 成因机制 - 长时间暴露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 [1] - 剧烈运动或高温作业时汗液分泌增多 造成水分及钾钠元素流失 引发乏力 头晕恶心等不适 [1] 缓解措施 - 保证规律作息 健康饮食 适度运动为基础 [2] - 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想象清凉空气 屏气7秒想象凉意扩散 呼气8秒想象呼出燥热 重复5次 [2]
交警提示:天热开车谨防“情绪中暑”
新华网· 2025-08-02 16:04
情绪中暑与驾驶安全 - 持续高温天气易导致驾驶人出现"情绪中暑",表现为"路怒"等典型症状,影响行车安全 [1] - 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会显著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1] - 驾驶人可通过深呼吸、默念数字等方式平复情绪,遵循"让速不让线"原则应对紧急情况 [1] 预防措施 - 保持车内通风,避免长时间使用空调导致空气不流通,建议定期开窗换气 [1] - 播放轻柔音乐可调节堵车或心情不佳时的情绪,午间疲劳时应停车休息确保清醒 [2] - 烈日下需注意玻璃幕墙反射光造成的强光刺激,可能引发驾驶风险及生理不适 [2] 驾驶辅助工具建议 - 不宜佩戴颜色过深的墨镜,以免延长反应时间,应科学选择太阳镜以减少光污染影响 [2]
“三伏天”湿热交织 医生提醒谨防“情绪中暑”
新华社· 2025-07-26 17:10
高温天气对情绪的影响 - "三伏天"高温高湿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中枢产生负面影响,使人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 [1] - "情绪中暑"主要表现为因琐事发火、精神萎靡不振、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经常丢三落四等症状 [1] 中医调理方法 - 食疗是保障良好情绪的关键,"三伏天"可适当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菊 [3] - 白天要足量补水,白开水或矿泉水是最佳选择,养成小口勤喝的习惯 [3] - 少食烧烤、羊肉等燥热食物,避免加重"上火" [3] - 自制消暑饮品"三叶汤":荷叶10克、淡竹叶6克、桑叶15克,水煎代茶饮,起到"透热出表、利湿下行"的调节作用 [3] - 按压合谷穴排热醒脑,尝试耳穴压丸等中医理疗改善睡眠质量 [3] 情绪管理与作息调节 - 规律作息可有效舒缓情绪,尝试练习正念冥想或"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气7秒、呼气8秒)平息焦虑 [3] - 睡前两小时用温水淋浴或泡脚15分钟左右,帮助身体核心温度自然下降促进入睡 [3] - 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的蓝光干扰 [3] - 营造专属睡前仪式如喝温热的牛奶、听轻柔音乐、进行睡前护肤,让大脑自然切换至睡眠模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