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诱饵
搜索文档
印媒:警惕社交媒体中令人上瘾的“愤怒诱饵”
环球时报· 2025-09-12 07:20
社交媒体“愤怒诱饵”现象的核心机制 - 短视频平台上的“愤怒诱饵”内容通过创作者饰演烦人角色来刺激用户情绪并激发愤怒,其目的并非取悦而是激怒用户,在流量经济中愤怒情绪已成为硬通货 [1] - 愤怒情绪能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并释放多巴胺,形成“参与—上瘾”的循环,同时算法会优先推送刺激情绪的内容以实现引流 [1] - 愤怒诱饵的吸引力在于其内容的可预测性,用户明知不会听到新观点但确定性反而带来认同感,从而印证从众心理的顽固性并形成高效自我实现的观念雪球 [1] “愤怒诱饵”对用户行为与社群的影响 - 愤怒诱饵具有自我诊断功能,用户会将现实中遇到的挑衅与视频角色进行对照以判断人际关系,当价值观被挑衅时人们觉得必须回应 [2] - 群体性的愤怒能进一步构建身份认同,算法则让这个循环不断进行,社交平台鼓励一切互动而愤怒往往能激发快速强烈的反应如评论分享或辩论从而加速内容传播 [2] - Z世代将数字空间视为身份的延伸,愤怒能构建社群使人们因共同反应聚集,通过集体发声来扩大影响力 [2] 行业内容策略与用户影响 - 媒体公司指出社交平台鼓励一切互动,而愤怒情绪能激发用户更快速的评论分享或辩论等强烈反应,从而显著加速内容的传播速度 [2] - 长期接触愤怒诱饵内容会因大脑的威胁优先机制而加剧用户压力和焦虑,长期情绪超载会导致情感麻木或对现实问题失去深切感受 [2] - 持续愤怒与消极态度会榨干用户的情感系统并引发情绪耗竭,健康的做法是主动筛选信息并屏蔽煽动情绪的账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