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众心理
icon
搜索文档
投资就是投资,不要给自己“加戏”
虎嗅APP· 2025-10-29 21:37
以下文章来源于思想钢印 ,作者思想钢印 思想钢印 . 雪球2020年度十大影响力用户,私募基金经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思想钢印 (ID:sxgy9999) ,作者:思想钢印,原文标题:《三类逆向投 资者,你是哪一种?》头图来自:AI生成 投资泡沫未必不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标着你无法理解的天价商品时,你会摇摇头离去,但在投资的世界里,你更可能 投身其中。 这就是金融世界里,最常见也是最令人费解的现象——金融泡沫。 传统的投资理论总是把泡沫归咎于投资者的非理性,但泡沫才是人类"有限理性"的必然结果。 比如"害怕错过"心理 (FOMO) :泡沫没有明确的标准,取决于基本面的后续发展;即便是泡沫, 其最终的泡沫程度和破裂的时间更是无从判断。这就导致,即便是一个专业投资者,用各种估值方法 都无法理解股价的乐观从何而来,他也不敢轻言泡沫。 比如从众心理:个体希望得到社会认同、避免被孤立,倾向于随大流,相信多数人的选择更安全,尤 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更容易模仿市场主流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Asch (1951) 的从众实验显示:即便知道大多数人是错的,仍有超过1/3的被试者会 选择随大流。 还有,"投身泡沫"有时是 ...
商场“天降红包雨”,野蛮俗气更不尊重人
南方都市报· 2025-10-06 10:46
事件概述 - 10月3日,海南三亚大悦城商场在一周年店庆期间举办“天降红包雨”活动,因现场严重拥挤导致有人被推倒受伤 [1] - 10月4日晚,商场发布情况说明,承认预判不足,参与人数远超预期,并将活动调整为线下排号抽奖形式 [1] 活动过程与影响 - 活动开始时人群瞬间失控,前排摔倒引发连锁反应,多人被推倒、摔伤 [1] - 网传视频显示,红包雨倾泻而下后,一楼聚集大量人群争抢,内圈极为拥挤,散场困难 [1] - 据参与者称,“红包雨”实际多为红色纸片,真红包寥寥无几,活动最终未演变成大规模踩踏事件实属侥幸 [1] 营销策略与设计缺陷 - 活动设计采用“谁抢得多,谁就中奖概率大”的刺激形式,被指俗气、低级和野蛮 [2] - 策划忽视了安全隐患,使顾客处于被施舍的低姿态,人身安全未被充分考虑在内 [2] - 此类哄抢行为的价值引导受到质疑,被认为是对“不劳而获”的一种鼓吹 [2] 公司回应与公众形象 - 商场回应将问题归咎于“人太多”,未对“红包雨”形式设计及其影响进行解释和反思 [2] - 活动发生在双节期间,此类营销方式被指给当地城市形象添堵、添乱 [3] - 作为知名大型商业综合体,活动策划未能体现对顾客的尊重和感恩,与店庆回馈初衷相悖 [2] 行业反思与教训 - 大型聚集活动是否经过报备审批仍需打问号,公司应给公众进一步交代 [3] - 商业活动应以人为本,文明有序、互相尊重是底线,此次事件需作为典型教训全面吸取 [3] - 营销方式应避免利用从众心理和哄抢氛围,防止将顾客当作造势的“工具人” [2][3]
为什么你一卖就涨?操盘手不会告诉你的“拿不住”的4个心理魔咒,太真实了!
搜狐财经· 2025-09-16 12:54
散户投资行为分析 - 2025年一季度A股超70%散户投资者曾在股价启动前或上涨初期卖出龙头股 随后股价连续涨停[1] - 散户平均持有周期为42天 机构平均持有周期为180天 散户持有超60天后卖出概率比机构高3倍[8] - 67%的散户卖出行为发生在股价上涨初期阶段[8] 心理障碍因素 - 恐惧回撤是导致提前卖出的头号元凶 投资者将账面收益等同于实际收益 收益缩水时痛苦感放大[1] - 确认偏误使投资者主动寻找利空消息 忽略利好消息 实验显示接收利空消息组卖出概率高41%[5] - 沉没成本陷阱让投资者因已投入时间精力而坚持错误决策 持有时间被误认为机会成本[6] - 从众心理导致跟随群体行为 实验显示当模拟散户集体卖出时 真实投资者卖出概率提升58%[9] 行为数据支撑 - 2018-2024年龙头股上涨初期卖出者平均错失58%收益 73%卖出发生在收益回撤5%以内阶段[1] - 仅12%卖出行为发生在收益回撤超15%的真正止盈阶段[1] - 接收利空消息组中68%投资者表示利空消息促使卖出 而利好组该比例仅为23%[5] 应对策略建议 - 设置移动止盈策略 股价每涨10%止盈点上移5% 使用该策略者持有周期延长62% 收益提升41%[12] - 减少看盘频率至每天30分钟 可使卖飞概率降低55%[12] - 建立信息清单平衡多方观点 制定交易清单明确买卖条件并严格执行[5][10] - 通过模拟极端情况测试持仓坚定度 区分过去成本与未来收益[9][12]
印媒:警惕社交媒体中令人上瘾的“愤怒诱饵”
环球时报· 2025-09-12 07:20
社交媒体“愤怒诱饵”现象的核心机制 - 短视频平台上的“愤怒诱饵”内容通过创作者饰演烦人角色来刺激用户情绪并激发愤怒,其目的并非取悦而是激怒用户,在流量经济中愤怒情绪已成为硬通货 [1] - 愤怒情绪能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并释放多巴胺,形成“参与—上瘾”的循环,同时算法会优先推送刺激情绪的内容以实现引流 [1] - 愤怒诱饵的吸引力在于其内容的可预测性,用户明知不会听到新观点但确定性反而带来认同感,从而印证从众心理的顽固性并形成高效自我实现的观念雪球 [1] “愤怒诱饵”对用户行为与社群的影响 - 愤怒诱饵具有自我诊断功能,用户会将现实中遇到的挑衅与视频角色进行对照以判断人际关系,当价值观被挑衅时人们觉得必须回应 [2] - 群体性的愤怒能进一步构建身份认同,算法则让这个循环不断进行,社交平台鼓励一切互动而愤怒往往能激发快速强烈的反应如评论分享或辩论从而加速内容传播 [2] - Z世代将数字空间视为身份的延伸,愤怒能构建社群使人们因共同反应聚集,通过集体发声来扩大影响力 [2] 行业内容策略与用户影响 - 媒体公司指出社交平台鼓励一切互动,而愤怒情绪能激发用户更快速的评论分享或辩论等强烈反应,从而显著加速内容的传播速度 [2] - 长期接触愤怒诱饵内容会因大脑的威胁优先机制而加剧用户压力和焦虑,长期情绪超载会导致情感麻木或对现实问题失去深切感受 [2] - 持续愤怒与消极态度会榨干用户的情感系统并引发情绪耗竭,健康的做法是主动筛选信息并屏蔽煽动情绪的账号 [2]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和傻子共振
洞见· 2025-08-27 20:35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许朝暮 来源:每晚一卷书 (ID: JYXZ89896)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 朗读音频 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做过一个电梯实验。 他要求几位实验助手进入电梯,并背对着电梯门站立。 紧接着,一群不知情的被试者,先后前来搭乘电梯。 被试者刚一进来,就惊讶地发现,所有人竟都反常地背对着门。 被试者感到格外困惑与不安,反反复复地看看其他人,又看看电梯门。 几秒钟后,被试者也犹犹豫豫地转过身,融入了看似荒谬的群体之中。 不需要言语、威胁或奖励,仅仅是群体一致的行为本身,就足以让人抛开理智,人云亦云。 不禁想起勒庞在百年前说过的那句话:"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域,随时听命于一切暗 示。" 作为"群体心理学大师",勒庞深刻剖析了从众心理的根源,并记录到了《乌合之众》一书中。 作家梁实秋读完这本书后感慨: "人多势众的时候,往往是不讲道理的。" 人群,是庸者的避风港,也是智者的坟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