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消费
搜索文档
可以像抓生产一样抓消费吗?
虎嗅· 2025-09-29 13:47
文章核心观点 - 经济政策思路正经历从“抓生产”到“抓消费”的重要迁移,但“抓生产”的传统方法不宜直接照搬用于“抓消费”,因二者在活动形态、中心化程度和政策有效性上存在根本差异 [1][2] - 当前提振消费的政策组合存在短板,惯常抓手是成规模的供给侧,对去中心化消费领域覆盖不足,且需求侧支持多为即期、脉冲性,缺乏长期效应 [6] - 有效促进消费的关键在于“赋权于人”,需营造宽松、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 [7][8][9] 生产与消费的形态差异 - 生产活动高度中心化,生产要素如土地、电力、金融资源等可由政府直接供应或调节,因此“抓生产”能立竿见影、令行禁止 [1][2] - 消费活动是去中心化的,难以形成科层制组织,决策中将需求侧视为外生变量,导致“抓消费”的抓手和执行者不明确 [2] - 生产者在利润驱动下可与管理者达成共谋,容忍营商环境问题;而消费行为对宏观和商业环境变化更为敏感 [7] 当前消费政策的局限性 - 主要消费补贴措施覆盖地产、汽车、耐用品等大规模链条及消费贷工具,但其效果更多是“政府消费”替代“私人消费”,并透支未来需求 [5][6] - 补贴呈现脉冲性,即期数据亮眼但补贴断档后消费动量消弭,缺乏如平台补贴旨在培养用户习惯的长期功能 [6] - 政策侧重规模导向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与高附加值消费细致而微、因人而异的特性存在错配 [4][5] 消费领域的结构性挑战 - 规模导向鼓励供给侧会导致过剩和内卷,例如清一色的古镇旅游区,这是“逐底竞争”的必然结果 [2] - “新三样”行业的内卷事实表明,在铺规模阶段的大量资本开支中,仅早期龙头能实现正财务回报,尾部企业回报率远低于预期 [3] - 可选消费结构零碎,如服务消费领域的冰雪经济、演唱会经济,以及更零散的谷子、ACG、饭圈等领域,从供给端难以找到有效抓手 [4][5] 促进消费的有效路径 - 应避免考核视角下的短期主义,更多“甘当气氛组”,消费比生产更依赖市场和宏观环境 [7] - 消费能力的形成需有形的条件,如“反内卷”、“改分配”、“重保障”、“多假期”等,同时更需要宽松、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允许个人更丰富地表达个性和利益 [8][9] - 消费是社会活力和张力的体现,从“投资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转变本质是“赋权于人”,而非沿袭“投资思路”的惯性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