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
icon
搜索文档
村镇银行如今还能否发挥“鲶鱼效应”?
金融时报· 2025-08-21 12:56
村镇银行改革加速 - 2025年村镇银行减量改革加速 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已公开超过百家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收购或解散的批复 数量超过2024年全年机构减少量 [1] - 自2022年起村镇银行机构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超200家村镇银行已被吸收合并 [1][2] 改革历程与政策演变 - 2018年原银监会推出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和"多县一行"制试点政策 旨在优化管理模式和提升偏远地区普惠金融服务 [2] - 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可更好统筹资源并建立专门风险管理制度 [3] - 2020年底原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支持主发起行补充资本和推进兼并重组 提示少数村镇银行劣变为高风险机构 [4] 机构特征与经营现状 - 村镇银行设立门槛低 在地市、县、乡镇设立注册资本分别不低于5000万元、300万元和100万元 [3] - 资产规模普遍较小 披露2024年财报的280家村镇银行中仅十多家资产超60亿元 近一半机构资产总额不超过10亿元 [3] - 全国仅设立两家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 兴福村镇银行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获批 [4] 改革驱动因素 - 村镇银行最初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而设立 2006年原银监会调整放宽准入政策以产生"鲶鱼效应" [6] - 部分机构背离支农支小定位 将网点设在城区 难以获得辖区客户信任 [6] - 发起行需建立专门经营管理体系 因服务辖区、客群结构和竞争环境与村镇银行存在明显差异 [7] 改革方式多样性 - 主发起行直接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形成"村改支"模式 [5] - 存在非主发起行吸收合并案例 以及村镇银行直接进入破产程序仅承接网点、人员和存款的特殊情况 [5][6] - 主发起行通过股权受让、定增等方式提高持股比例 以优化公司治理和强化管理 [4] 竞争环境与差异化发展 - 大行下沉对村镇银行经营影响有限 主要竞争来自农信机构 [8] - 部分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良好 在服务辖区找到差异化市场和客群 截至2023年底高风险机构数量为357家 [9] - 各省农信系统改革持续推进 村镇银行服务辖区金融供给生态可能发生变化 [9] 改革原则与管理要求 - 需综合考量机构经营情况、辖区金融生态和发起行管理能力 采取"一行一策"改革决策 [9] - 发起行应建立专门管理体系 制定针对性绩效考核方式并形成专属人员培育体系 [9] - 金融科技赋能需求需得到发起行及时回应 包括优化科技系统 [9] 声誉影响与资源调整 - 个别村镇银行劣变和被解散接管对行业声誉造成影响 需正确引导社会认知 [10] - 吸收合并机构应稳妥对待承接网点和业务 有序调整金融资源并充分考虑客户需求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