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病小体
icon
搜索文档
从北生所走出的未来科学家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18:54
北生所科研成就与机制 - 生命科学领域14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中,4位(邵峰、柴继杰、周俭民、李文辉)的核心科研成果在北生所完成[1][3] - 邵峰2018年获奖因发现人体细胞内病原菌内毒素LPS炎症反应的受体和执行蛋白[3] - 李文辉2022年获奖因发现乙肝/丁肝病毒受体,推动相关药物开发[4] - 柴继杰和周俭民2023年获奖因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抗植物病虫害机制[5] 北生所创新机制 - 无行政级别和事业编制的特殊体制,科学家可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并获得充足经费支持[6] - 提供200万元科研经费+80万元安家费+30万元税后工资(2004年标准),远超同期高校待遇[35] - 建立PI Club机制,每周组织跨学科头脑风暴会议,鼓励尖锐的学术批评与碰撞[25][26] - 允许科学家试错,不要求成果保证,支持高风险探索性研究[17][36] 科学家典型案例 **邵峰研究路径** - 从细菌感染研究起步,逐步拓展至抗细菌免疫识别、细胞焦亡机制等前沿领域[11] - 2015年发现Gasdermin-D执行细胞焦亡的机制,入选免疫学领域20年标志性进展[12] - 基于研究成果创立炎明生物,开发原创药物[14] **李文辉研究历程** - 放弃美国HIV研究转向乙肝领域,2007年起专注寻找乙肝受体[18][21] - 研究关键期出现神经性干呕症状,反映高度专注状态[19][20] - 强调"实事求是"原则是该所成功关键[23][24] **柴继杰与周俭民合作** - 通过日常吸烟交流促成跨学科合作,结合结构生物学与植物免疫学研究[31] - 2007年解析首个弗洛尔抗病蛋白复合物结构,2019年完成抗病小体突破[32][33] - 合作模式被视为科学家互补共赢的典范[33]
从北生所走出的未来科学家
经济观察网· 2025-07-23 17:58
2025年7月,未来科学大奖举办十周年特别活动。这个由杨振宁发起的、被认为是中国本土最重要的科学奖项,走到了第十个年头。 十年里,生命科学领域共有14位获奖者。其中,邵峰、柴继杰、周俭民、李文辉4位获奖者的主要科学发现是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完成 的: 2018年,因发现人体细胞内对病原菌内毒素LPS炎症反应的受体和执行蛋白的贡献,邵峰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2022年,因发现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的受体,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李文辉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2023年,因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的开创性工作,柴继杰和周俭民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北生所筹建于2003年,作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这里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科学家能自主确定研究方向,也可以不为经费发愁。此后几年,一 批优秀的年轻学者闻声而来,其中就包括2004年加入的柴继杰和周俭民(后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离开北生所)、2005年加入的邵峰、2007年加入的李文 辉。 为什么北生所会出现这么多顶尖科学家、涌现这么多原始创新成果?经济观察报曾分别专访这4位获奖者,他们讲述了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