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量子计算
搜索文档
每一次突破,都在为未来铺路(院士新语)
人民日报· 2025-11-10 06:20
拓扑材料研究进展 - 拓扑材料是具有特殊电子结构的新型材料,其性质不受局域杂质影响[1] - 行业研究从理论预言走向实验验证,需要理论研究、材料制备与实验探测三方协同[1]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论团队在2014年成功预测了外尔半金属这一重要拓扑材料[1] 关键研究突破与成果 - 行业成功研发出高质量的外尔半金属实验样品,为精准捕捉材料拓扑特性奠定基础[1] - 上海光源"梦之线"同步辐射光束线的建成为材料性质精准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1] - 研究团队在2018年于铁基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存在的强有力证据[2] 拓扑量子计算发展 - 行业研究重点转向更具潜力的拓扑量子计算领域,核心是基于马约拉纳零能模研发拓扑量子比特[2] - 马约拉纳零能模在理论上可能存在于二维空间,为研发拓扑量子比特奠定重要基础[2] - 未来拓扑量子比特研发的突破有望推动量子计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3] 多学科融合与协作模式 - 拓扑量子比特研发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材料科学提升铁基超导体纯度与稳定性,计算机科学优化量子操控算法[2] - 行业采用理论、实验、样品制备多方向循环迭代的"正反馈"协作模式[3] - 人工智能大模型未来将在拓扑材料的预测与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2] 行业未来展望 - 拓扑材料与拓扑量子计算研究仍在不断发展,行业致力于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方案"[3] - 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行业科学研究协同性显著增强[3] - 每一次科研突破都在为拓扑量子计算的未来铺路[3]
“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国效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9:11
引力子研究突破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团队首次为引力子"画像",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期刊[1] - 研究聚焦凝聚态系统中的"分数量子霍尔引力子",通过准粒子形式探测引力子激发[1] - 实验装置仅两层楼高,在逼近绝对零度的微观环境中完成,相比宏观引力波探测器更具技术突破性[1] 技术挑战与创新 - 实验需将温度控制在零下273.1℃(温差±0.05℃),回国后自主搭建设备克服液氮短缺问题[2][3] - 团队耗时3年解决南方潮湿环境影响激光效果等技术难题[2] - 2022年12月成功捕捉自旋为2的引力子激发信号,2023年7月通过国际会议质疑后改进实验方案[2][3] 国际学术认可 - 2024年1月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发现新证据,从自旋、动量、能量三维度验证引力子激发[5] - 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 - 研究被《自然》期刊发表并获低温物理国际会议专家普遍认可[5] 团队与未来方向 - 实验室团队平均年龄25岁,正攻关新型量子物态研究[5] - 潜在应用包括为拓扑量子计算扫除技术障碍[5] - 技术路线体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特征,规避国外液氮方案短板[3][4]
杜灵杰:首次为引力子“画像”的科学家
新华社· 2025-05-16 10:44
量子物理研究突破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团队首次为引力子"画像",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期刊[1] - 研究聚焦凝聚态系统中的"分数量子霍尔引力子",通过准粒子形式观测引力子激发[1] - 实验装置仅两层楼高,在逼近绝对零度(-273.1℃±0.05℃)的微观环境中完成测量[1][2] 科研攻关过程 - 2019年意外发现新型光学集体激发现象,理论推测为引力子激发[2] - 回国后自主搭建实验设备,克服液氮短缺和南方潮湿环境影响,历时三年完成技术突破[2] - 2022年12月捕捉到自旋为2的引力子激发信号,2023年7月国际会议上回应学界质疑[2][3] 学术成果验证 - 2024年1月低温物理国际会议上展示砷化镓量子阱新证据,从自旋/动量/能量三维度验证发现[4] - 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 后续研究方向 - 团队平均年龄25岁,正攻关新型量子物态研究,目标为拓扑量子计算扫除技术障碍[5] - 研究路线体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特征,实验设计成功规避国外液氮技术路线的短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