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配置
搜索文档
中泰资管天团 | 唐军:配置是个“体力活”
中泰证券资管· 2025-11-06 19:39
资产配置框架的性质 - 资产配置并非单一模型,而是一套覆盖维度广泛的研究体系,工作量巨大 [1] - 主动配置被视为一项"体力活",强调其需要多维度研究,而非否定其技术性和专业性 [1] 被动配置的局限性 - 被动配置旨在通过分散投资利用资产间的低相关性来降低波动,同时获得基础资产的平均收益率 [5] - 使用历史平均收益率作为预期收益率会导致配置模型追涨过去表现好的资产 [5] - 资产间的相关性不稳定,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股和美债的负相关性(跷跷板效应)减弱,导致分散效果打折 [6] - 被动配置效果高度依赖基础资产本身的表现,国内A股过去十年年化收益率仅2.2%,而最大回撤达-48%,过去二十年年化收益率为8.7%,最大回撤为-73% [13] - 国内中债财富指数过去十年年化收益率为4.1%,配置A股可能无法有效增厚收益反而放大波动,例如配置22%的A股(过去二十年表现)以期增厚1%收益,需承受约-16%的最大回撤 [14] 主动配置的可行性与挑战 - 从概率和长期视角看,择时配置是可行的,专业研究可将胜率提升至50%以上,长期在资产高估时低配、低估时超配是可行的 [18] - 宏观驱动逻辑会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例如美林时钟在2008年后因政府强力干预经济而失效,研究框架需持续调整 [21] - 主动配置需要多维度"下注",寻找或构建15-20个良好的、互不相关的回报流以降低风险并维持预期收益 [22] - 在国内公募FOF实践中,通过在资产配置、风格、行业、基金选择等多个维度和层面建立相对独立的决策框架来提升效果,工作量巨大 [23] - 严格的风险预算是主动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根据资产波动性和相关性设定配置比例上限,以承受逻辑外因素带来的波动 [24][25] 核心结论 - 国内基础资产类别有限且A股呈现低收益、高波动特征,导致被动配置效果不理想,促使转向主动配置 [27] - 主动配置需应对宏观逻辑变化,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独立决策框架和严格风险预算来提升效果和实现配置观点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