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按需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为什么我建议你买几十块的衣服?
洞见· 2025-11-10 20:35
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3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 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最近有粉丝分享了一件事,她在网上 买衣服 , 结果被劝退了!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下了一单,反正被坑也没多少钱。 收到后发现,质量很好,上身也很舒服。于是她一口气,又给爸妈分别下了几单。 事情是这样的,她加了一个叫"果妈"的商家,在群里蹲了一段时间。 看到卖的衣服都很便宜,一杯奶茶钱就能买一套 。 "我们在平台买的东西,售价的80%都在替商家付广告费和中间商差价。 过了一会儿, 果妈 就主动来联系她。 接着,果妈给她发了实拍照片,然后根据她的情况,建议她留下几件就好。 她不可思议的问果妈:" 作为卖家,不是我买得越多你越开心吗?怎么你还让我别买呀? " 果妈说:"是呀,但是按需购买更好,大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得花在刀刃上 。尤其是买东 西给长辈,即使便宜,买多了用不上,长辈也会觉得浪费。" 果妈的话让她愣住了。 头一回遇到卖家, 不是一味追着下单,而是切实站在客户的角度,让客户按需消费,想着帮客户 省钱。 这份"不过度引导消费,帮客户省钱"的 ...
高校学子“双十一”观察:按需消费成主流 更重参数避套路
中国新闻网· 2025-11-05 09:21
原标题:高校学子"双十一"观察:按需消费成主流 更重参数避套路 11月4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大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雨桐刚结束上午课程,习惯性地点开网购 App。多种促销满减广告扑面而来,她手指滑动屏幕浏览片刻,想起自己缺一件冬裤,但看着"预付立 减""跨店满减"的复杂规则,犹豫片刻后还是退出了App——"不是急需,再想想是不是真的需要,而且 怕被优惠套路。" 这种"看得多、买得慎"的状态,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校园内并非个例。记者近日走进呼和浩特民族 学院,采访该校多名学生发现,高校学子已经养成"看参数、查成分"的消费新习惯,对商家套路的辨别 力显著提升。 从"看款式"到"查参数" "以前买衣服看款式,现在先查面料参数。"该校大二女生张洛齐的消费转变颇具代表性。她今 年"双十一"购入的羽绒服,不仅比对了差价,更特意查看商品详情页标注的含绒量和面料成分,"冬天 衣服保暖性是关键,充绒量够不够、是不是真羊毛,这些数据比宣传语靠谱。" "缺啥买啥"仍是受访学生的核心共识,但理性程度再升级。大一学生于江波两周前收到"双十一"购 入的棉衣,作为刚需消费的她明确表示"绝不囤货":"宿舍里6人住宿的空间有限,而且现在随时能买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