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支教
icon
搜索文档
面对面丨“玻璃娃娃”高考621分 背后离不开这位支教13年的老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4 07:56
0:00 2025年全国高考,被称为"玻璃娃娃"的湖北考生田艳青考出621分的优异成绩,患有"成骨不全症"的她,曾经历过7次骨折,但身体的禁锢,并没有挡住她的 求学路。袁辉就是她的引路人。在田艳青从一年级开始无法上学的6年间,袁辉坚持送教上门,让她的学业得以延续,而那成了袁辉的一种生活方式。 袁辉:我来给田艳青上课,自己也不能把路上的时间耽搁了,也要多去看些花花草草,有时候还写些诗。 记者:路上还写诗。 袁辉:积累素材,来的时候想这地方结的花果,好漂亮。所以我当时脑子里面在酝酿一些诗句,来了之后再跟田艳青聊聊天,讲讲这个事情。我看到了什 么,路上遇到了什么。 如今,袁辉在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望坪初级中学支教,支教这条路,他走了13年。 上高中时,"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放弃读研、扎根贵州支教的故事在袁辉心里种下了一颗想去支教的种子。 2007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之际,袁辉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一边是老师推荐的工作,一边是支教的梦想。一番考量后,他决 定听从内心的声音。 袁辉:一无所知,当时也没网络,我就委托我同学给我查一下。我就到野三关镇,最后辗转坐双排座卡车,到姜家湾教学点。正好那天谭定 ...
“我们与高原有个青春之约”(为梦想奔跑)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10
一年前,安超林和其他4名成员一道,从几千公里之外的山西来到这里,开启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从校园到另一个校园,安超林增加了许多身份——班级的副班主任、全校的足球老师、学校德育处的干 事、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队长……身份意味着成长,对他来说,很多工作都格外新鲜。 足球课是墨脱县完全小学的特色体育课程。安超林承担了全校550多名学生的足球教学工作,这给非体 育专业毕业的他带来了许多挑战。"我会踢足球,但是教别人踢足球还是头一遭。"安超林说。 他记得,第一次带着孩子们来到足球场,孩子们眼睛里闪闪发光,那是他们对足球场的向往,也是对安 超林这位新教师的期待。通过观摩足球教练的教学方式、研究足球比赛,安超林逐渐对足球有了新的认 识,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赛中学,在赛中练",这个思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一说下节课 是足球课,大家都在教室里欢呼雀跃,这种感觉难以言表。"安超林说。 除了教学,安超林等人还承担起送教上门的任务。他所在的班级,有一名学生因患病无法正常上学。每 到星期五下午,安超林都会跟送教老师一起去这名学生家里,带她折纸飞机、教她唱歌……"我将竭尽 所能,让她能更多地感受到关心和温暖。"安超林说。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从课堂到草原 以青春之笔书写教育新篇
新华网· 2025-06-11 15:45
教育帮扶实践 -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内蒙古科右前旗察尔森小学通过自制简易科学教具(如生态瓶、电磁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短板 [1] - 支教团采用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所带班级语文平均分提升十几分,显著改善课堂互动积极性 [3] - 支教团成员在科右前旗第二小学开设戏剧社团,通过剧本阅读和舞台表演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5] 教学资源拓展 - 支教团成员利用专业背景开展特色课程(如导演系背景的戏剧教学、音乐专业指导民乐团),将艺术素养教育引入乡村学校 [5] - 通过废弃材料改造(瓶罐制作生态瓶、铜丝制作电磁铁)实现低成本科学教学创新 [1] 长期帮扶成效 - 中国传媒大学连续6年定点帮扶科右前旗,累计派遣多批支教团跨越1000多公里开展教育支援 [2] - 支教模式从单向知识传授发展为师生共同成长,形成可持续的教育资源输送机制 [2][3][5]
“水利”黔乡十三载:用青春做渠浇灌希望之花
中国青年报· 2025-05-10 06:28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心里还是有些发怵。"曹一晓回忆。为了上好地理课,他翻出中学笔记,自制地 图,借鉴"三疑三探"教学法,硬是把"基础最差班"的地理成绩带到了重点班之上。这份初心使命,如源 头活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水支教人。 第二十六届队员王怡然提到自己加入研支团的原因时说,"就像小时候奶奶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的 答案从来没变过。"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她说,"我想同妈妈和奶奶一样,让教育的力量流动起来。"正是 这份源自家庭传承的信念,让她坚定地踏上了这条追光之路。 13年来,华水研支团的足迹遍布安龙县的山山水水。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他 们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红色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红色绘画等形式,将爱国爱党的种子播 撒在孩子们心中,也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日常,用行动践行对这片土地的承 诺。 "老师,知识会改变命运吗?"面对贵州黔西南大山里孩子纯真的提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 称"华水")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团长刘帅冶坚定地回答:"一定会的!"这句承 诺,不仅是他个人的信念,也是激励华水研支团接续奋斗的力量。 2012年起,一批又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