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支教
icon
搜索文档
侯纯广:在支教路上“催化”希望
中国青年报· 2025-09-13 06:45
"那群可爱的孩子虽然基础薄弱,但是肯学上进,虽然性格偏内敛,但总是不经意间给你带来惊喜…… 学生记住你、尊重你,这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援藏支教已结束两个月,侯纯广还是时常想起和 当地学生之间的情谊。无论是电话聊天,还是朋友圈评论互动,他早已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侯纯广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的教师,近年来,他在做好本校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前往新疆 和西藏支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旁的和田,到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的山南,都留下了他与学生之间动人 的师生情。 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计划选派化学教师赴新疆和田地区支教的消息传来,他与同样是教师的妻子商量 后,郑重地向学校递交了支教申请。2011年2月,侯纯广告别家人,踏上前往新疆和田实验中学的支教 之路。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深信,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青年教师的助力。 不过,刚开始授课,侯纯广就遇到了挑战。"一开始,孩子们反馈'听不懂',我以为他们听不懂概念和 知识点,后来与语文教师沟通后才发现,他们不理解一些基础的词语、术语。" 为此,侯纯广一方面在上课时放慢语速,先将课本上字词的拼音标注在黑板上,再讲解含义;另一方 面,他自创了"通用语+化学术语教学法 ...
用知识的清泉,一点点浸润这片土地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08
教育资源配置 - 新疆且末县面临教师资源短缺问题 当地学校校长明确表示"那里特别缺老师" [2] - 2000年首批15名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 几乎承包了初一所有科目的课程教学 其中6人担任班主任 [3] - 经过25年发展 保定学院累计有400余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基层一线从事教育工作 [7] 教学方法创新 - 教师团队针对学生基础特点 创新开发涂鸦联想、话剧情景、分段表演等教学方法 [3] - 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班 通过朗读唐诗宋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 组织学生聆听红色故事 与河北唐山结对学校开展"手拉手"融情活动 [5] 教育成果产出 - 首个学期李桂枝班级语文成绩在年级位居前列 3年后所带学生中考成绩刷新且末县纪录 [5] - 培养的学生分布在各行各业 包括教师、警察、医生、个体户等 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5] - 2019年且末县中学高中部独立为且末一中 教师团队将大批学生送入大学校门 [5] 教师队伍建设 - 教师团队克服艰苦环境 从库尔勒到且末历经五天四夜奔波 跨越3000多公里 [2] - 面对教学初期学生纪律问题 教师团队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 [3] - 25年来教师团队保持高度稳定性 无人选择离开 持续扎根西部教育一线 [5]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跨越3000公里 她带着户口去边疆支教 一待20多年
新华社· 2025-09-11 16:36
2003年,河北保定学院的毕业生荀轶娜带着青春的炽热与理想的光芒,跨越3000公里,来到新疆且末县 第二中学当老师。这次不是短暂的支教,而是带着户口去那里扎根。这20多年里,她落户且末县并坚守 在教育一线,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截至2024年,她和这支支教队伍帮助9000余名学生 顺利完成学业,用教育助力边疆发展。 ...
面对面丨“玻璃娃娃”高考621分 背后离不开这位支教13年的老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4 07:56
教育行业支教现状 - 湖北建始县高坪镇望坪初级中学支教老师袁辉坚持支教13年,生活补助从每月1000元提升至每年3万元[4][38] - 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曾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2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占比高,教学设施简陋无自来水网络[18][21] - 支教老师需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袁辉同时负责三年级六年级数学及四年级诗词课程,并在周边4所学校代课[31] 特殊教育案例 - 成骨不全症患者田艳青在袁辉6年送教上门辅导下,2025年高考取得621分成绩,期间培养出诗歌绘画等特长[2][35] - 袁辉采用方言与普通话交替教学法提升山区学生语言能力,通过手心翻转游戏实现双语教学互动[24] - 针对行动不便学生开设"一个人的课堂",每周往返16公里山路坚持上门授课持续6年[26][33] 职业发展路径 - 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生袁辉放弃推荐工作选择支教,受徐本禹事迹影响深入川贵鄂山区寻找需求点[6][8][10] - 职业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通过报道联系巴东县"拐杖老师"谭定才,以志愿者身份入驻姜家湾教学点[12][14] - 多次拒绝编制岗位和城市工作机会,保持志愿者身份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国家级荣誉[38][40] 教育理念与方法 - 创新融合诗词书法音乐体育等多元教学内容,形成"颜回之乐"式教育哲学[37][42] - 通过自然观察积累教学素材,将路途所见转化为诗歌创作和课堂案例[4] - 倡导"偃鼠饮河"的简约生活观,认为精神富足比物质条件更重要[41][42]
“我们与高原有个青春之约”(为梦想奔跑)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10
支教团队概况 -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由5名成员组成,包括队长安超林,从山西前往西藏墨脱县完全小学支教[1] - 自2017年起,山西师范大学已派出8届共34名学子赴墨脱支教,承担6个年级9个学科的教学任务[3] - 支教团成员在支教期间承担多重角色,包括副班主任、足球老师、德育处干事等[1] 支教活动内容 - 安超林负责全校550多名学生的足球教学工作,采用"在赛中学,在赛中练"的教学模式[1] - 支教团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为患病学生提供折纸、唱歌等课程,建立情感联系[2] - 寒假期间开展"晋师云支教"一对一志愿帮扶活动和"笔友计划"通信项目,累计1200封书信[2] - 线下开设武术、足球、合唱、中外文化鉴赏等兴趣课堂,拓展学生视野[2] 支教成果与影响 - 患病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取得进步,学会唱简单儿歌并主动与老师互动[2] - 第四届支教团成员田雨欣收到学生赠送的新鲜玉米作为回礼,体现师生情感纽带[5] - 多名支教团成员毕业后选择留在西藏工作,如王静在察隅县任教,张子恒在甘登乡工作[5] - 支教经历对成员产生深远影响,徐雨萌称"用一段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5] 支教环境与挑战 - 进藏需经过扎墨公路,10小时车程面临山路曲折、悬崖陡峭及塌方泥石流风险[3] - 首届成员王涛回忆称路途险峻让其深刻理解教育意义[3]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从课堂到草原 以青春之笔书写教育新篇
新华网· 2025-06-11 15:45
教育帮扶实践 -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内蒙古科右前旗察尔森小学通过自制简易科学教具(如生态瓶、电磁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短板 [1] - 支教团采用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所带班级语文平均分提升十几分,显著改善课堂互动积极性 [3] - 支教团成员在科右前旗第二小学开设戏剧社团,通过剧本阅读和舞台表演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5] 教学资源拓展 - 支教团成员利用专业背景开展特色课程(如导演系背景的戏剧教学、音乐专业指导民乐团),将艺术素养教育引入乡村学校 [5] - 通过废弃材料改造(瓶罐制作生态瓶、铜丝制作电磁铁)实现低成本科学教学创新 [1] 长期帮扶成效 - 中国传媒大学连续6年定点帮扶科右前旗,累计派遣多批支教团跨越1000多公里开展教育支援 [2] - 支教模式从单向知识传授发展为师生共同成长,形成可持续的教育资源输送机制 [2][3][5]
“水利”黔乡十三载:用青春做渠浇灌希望之花
中国青年报· 2025-05-10 06:28
支教团队发展历程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2012年起连续13年派遣60名队员赴贵州黔西南安龙县支教 [1] - 首批3名队员于2013年7月放弃出国和工作机会开启支教征程 [2] - 团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开展红色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形式传播志愿精神 [2] 支教模式创新 - 开发特色教学方法:将地理课与"三疑三探"教学法结合提升成绩,艺术专业队员用连环画讲解课文 [2][3] - 建立20余个特色社团包括梦想课堂、普通话社团等 [3] - 推行"学导课堂"和送教上门服务,引入"守护花蕾计划"提供生理卫生教育 [3] 教育成果转化 - 通过书法课增强传统文化兴趣,航天科普课激发"飞天梦" [4] - 梦想课堂引导孩子树立"走出大山"的信念,有学生描述教师表扬"像照亮心灵的星星" [4][6] - 非师范专业队员成功将"基础最差班"地理成绩提升至重点班水平 [2] 双向成长价值 - 队员收获教学相长体验,如调皮学生因绘画教学产生行为转变 [6] - 学生用作业本留言反馈教师影响,称其话语"像照亮心灵的星星" [6] - 团队总结支教是"用一年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实现青春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统一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