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志愿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青春不一定轰轰烈烈 微光成炬也有动人的温暖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09:03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子孟瑞鹏为救两名落水儿童牺牲 生命定格在23岁 其精神成为激励他人的温暖光芒 [1] - 孟瑞鹏在日记中强调理想与良心的坚守 这成为华水学子的共同座右铭 激励他们投身志愿服务 [2] - 自2012年起 华水连续13年派遣60名青年志愿者赴贵州黔西南安龙县支教 通过教育帮扶改变当地孩子命运 [2] 支教团具体行动 - 华水第二十届研支团团长刘帅冶向山区孩子承诺"知识改变命运" 团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红色教育 播撒爱国种子 [2] - "孟之舟"志愿者服务队以孟瑞鹏命名 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 开展敬老院陪伴、防艾宣传、留守儿童关爱等公益活动 [5] - 志愿者通过"以爱抗艾"等公益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同时参与社区服务 用点滴善举汇聚社会暖流 [5] 精神传承与影响 - 孟瑞鹏生前笔记中"施与受是硬币两面"的观点被志愿者奉为座右铭 强调付出与快乐的辩证关系 [5] - 华水通过塑像等形式纪念孟瑞鹏 其舍己救人事迹和精神持续影响校园文化 [3] - 支教团在贵州与学生合影留档 体现教育帮扶工作的延续性与团队凝聚力 [5]
在“无树之城”的荒芜中,感受“扎根”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 2025-06-18 06:48
"只要不去那曲都挺好的。" 姨夫这句无心之言,穿过报道的铅字,像一颗冰冷的石子投入我记忆的深 潭,瞬间激起了陇东群山的风声。谈海玉19年前踏上那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无树之城"时,可曾预见 到,她的选择会成为一面镜子,如此清晰地映照出我,以及无数如我一般选择向西而行的灵魂深处,那 份被风沙磨砺、被孤寂淬炼,最终被"被需要"的价值感所充盈的质地? 她的故事,我读得缓慢而沉重。并非因其遥远,恰恰相反,它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旋开了我支教岁月里 那些未曾言说的暗匣。那曲的"苦",是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海拔最高城市",是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与刮 骨的风沙,是土坯房缝隙里透出的刺骨寒意,是点不着的牛粪炉子升腾起的迷茫烟雾。这"苦",于我, 是黄土高原沟壑间盘旋的沙尘呛入喉咙的粗粝,是初登讲台面对陌生环境和知识断层时的手足无措,是 深夜灯下反复修改教案却依旧忐忑的孤影。我们都在一片被世人视为"边缘"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体温对 抗着某种巨大的"荒凉"——地理的,也是认知的。 然而,谈海玉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这"苦"的承受力。是她在那曲市人民医院(2018年前为"那曲地区 人民医院"——编者注)19年的跋涉,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触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央广网· 2025-05-23 09:17
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式现代化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 上的价值追求。 各地各部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 文明风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5月20日,在安徽铜陵的翠湖公园,百对新人身着洁白的婚纱和礼服,在现场观众和亲朋好友的见 证下,共同许下爱的誓言。 新人李浩然:集体婚礼相较于传统婚礼来说,不仅是移风易俗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把原来属 于我们两个人的美好回忆,变成百对新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婚俗改革是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婚事简办》方言小品,将时代新 风送入千家万户;当地景区随处可见的创意标语,将婚俗改革与文旅产业深度结合。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嫘祖镇兰衣赵村是全国文明村。 村党支部书记陈晓登:每年的传统节日,我们都会组织一些活动,给村里的老弱病残群体送温暖和 ...
十二代学子接力演绎乡村支教故事
中国青年报· 2025-05-14 10:00
"时隔11年《牵挂》再次赴京演出,真的很自豪!"5月9日晚,华中农业大学大型原创志愿服务主题话剧 《牵挂》在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倾情上演。 11年前的5月,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聚光灯同样照亮了舞台上这所学校的一群质朴青春面庞。很 多参与者还记得,当最后一个音符在剧场中缓缓消散,观众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人眼中噙着 泪水——这部制作费仅5万元的校园原创话剧《牵挂》,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让专业戏剧界为之 惊叹。 这部话剧由一级编剧、知名作家习志淦编导,以华中农业大学3名优秀学生代表——"感动中国"的徐本 禹、献身支教的赵福兵和舍己救人的张瑜为原型,以主人公"张福禹"义无反顾赴湖北恩施乡村支教的感 人故事为主线,通过四个家庭的对比冲突、三代人的命运起伏、两份情感的取舍,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 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感人事迹。 初夏傍晚的北京细雨霏霏,微风轻拂,中央团校学术报告楼内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中央团校相关领导 及团中央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等与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在中央团校学习进修的学员500余人一同观 看。 由于"洪校长"在剧中需要用恩施方言演绎,刚开始练习时周靖琰并不习惯,他的发音总是不伦不 ...
“水利”黔乡十三载:用青春做渠浇灌希望之花
中国青年报· 2025-05-10 06:28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心里还是有些发怵。"曹一晓回忆。为了上好地理课,他翻出中学笔记,自制地 图,借鉴"三疑三探"教学法,硬是把"基础最差班"的地理成绩带到了重点班之上。这份初心使命,如源 头活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水支教人。 第二十六届队员王怡然提到自己加入研支团的原因时说,"就像小时候奶奶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的 答案从来没变过。"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她说,"我想同妈妈和奶奶一样,让教育的力量流动起来。"正是 这份源自家庭传承的信念,让她坚定地踏上了这条追光之路。 13年来,华水研支团的足迹遍布安龙县的山山水水。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他 们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红色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红色绘画等形式,将爱国爱党的种子播 撒在孩子们心中,也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日常,用行动践行对这片土地的承 诺。 "老师,知识会改变命运吗?"面对贵州黔西南大山里孩子纯真的提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 称"华水")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团长刘帅冶坚定地回答:"一定会的!"这句承 诺,不仅是他个人的信念,也是激励华水研支团接续奋斗的力量。 2012年起,一批又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