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文学计算)

搜索文档
跨界追光:一位物理学博士的科幻文学人生
新华社· 2025-05-23 16:42
学科跨界与创新教育 - 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作为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在"创意写作"课堂上实现文理科跨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幻小说创作与编程学习 [1] - 刘洋的课程设计包含情感弧线分析、AI剧情支线设计、时空折叠方案等创新内容,强调科幻作为连接文理科的桥梁作用 [1][2] - 教学团队通过计算机分析1000+篇科幻/网络小说,发现情感叙事隐藏模式及分形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 [2] 科研与创作的融合路径 - 刘洋保持物理学研究习惯,半年集中科研教学、半年创作小说,认为科研破解自然之谜而小说探索人性边疆 [3] - 其科幻小说被称为"硬科幻",内容融合材料特性、原子结构等科研知识,自称作品是科研的"边角料" [1][3] - 已发表多篇CSSCI/SCI论文,研究覆盖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呈现显著跨学科特征 [3] 职业转型与行业发展 - 2018年从西安理工大学物理系跳槽至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实现物理到中文的学科跨越 [2] - 目前研究方向聚焦数字人文(文学计算),秉持"新文科"理念融合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 [2] - 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繁荣反映国家科技实力跃升及科技人文深度融合,正在筹备新长篇科幻小说 [3] 创作方法论 - 实验室经历成为科幻创作优势,能准确描述离心机声音、培养皿反光等AI无法虚构的细节 [2] - 处女作《时振》发表于《新科幻》杂志,讲述二战物理学家破解时间跳跃之谜的故事 [1] - 强调科幻灵感需快速落地创作,因科技发展可能使虚构构想短期内变为现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