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

搜索文档
陕西金叶:教育与资本双向奔赴,专注建设应用型大学,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证券时报· 2025-07-29 23:45
政策导向与高校转型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划定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条跑道,力促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1] -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精准定位国家战略与产业链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抢占转型先机 [1] - 学校脱离西北工业大学独立转设后,承袭航天、航空等学科积淀,对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 [1] 学科布局与专业优势 - 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形成以工学为主的多学科融合体系 [2] - 通信工程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飞行器制造工程等4个专业获省级一流建设点 [2] -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全国领先,毕业生曾成功研发载人超轻型固定翼飞机 [2] - 积极布局康养赛道,筹建医学院并申报护理专业,与陕西金叶医养板块形成生态闭环 [3] AI与学科交叉创新 - 学校部署AI智能数智教学,成立智能机械实验室,融合通信与机械学科 [3] - 将视觉传达设计与智能机器人视觉数据处理结合,推动艺术与工科交叉 [3] - 「十五五」规划重点打造「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交叉办学模式,实现AI从工具应用到产业对接的系统突破 [3] 财务表现与资本协同 - 陕西金叶教育事业2024年营收5 00亿元,同比增长9 90%,占总营收34 71%,连续6年增长 [4] - 集团斥资扩建校园设施,办学容量从8900人提升至2万余人,支撑规模化发展 [4][5] - 集团将教育事业视为「命运共同体」,开放资源反哺学校,形成人才与科研成果输出闭环 [5] 行业趋势与估值逻辑 - 教育行业经历政策边际改善、供给出清、需求释放的「三维共振」,AI+教育提升估值空间 [5] -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2026年将迎本科教学评估,通过后可申报硕士授权单位,增强招生吸引力 [5] - AI智能教学与学科融合的先发优势凸显成长性,驱动教育板块估值重塑 [5] 战略定位与长期发展 - 公司提出未来十年竞争核心是质量与特色,强调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前沿课程的能力 [6] - 学校依托陕西金叶产业积淀与资本势能,为集团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多元布局提供动能 [6]
文科生毕业第一课:与现实和解
第一财经· 2025-07-16 17:38
文科专业缩减趋势 - 全球高校普遍削减文科专业 哈佛大学取消30多门文科课程 涉及20多个系 国内复旦大学计划将文科招生比例从30%-40%缩减至20% [3] - 新高考改革强化就业导向 高中教育出现历史课"空班"等文科边缘化现象 [3] - 文科扩招导致毕业生总量攀升 2023年经管类和法学类扩招数量高于理学类 工学、农学招生名额缩减 [4] 文科生就业困境 - 2024年人文社科类毕业生offer获得率仅43.9% 低于理工类49.4% 2023年人文学科类低至41.3% [5] - 2023届就业落实率最低的3个专业均为文科类:美术学、心理学和法学 [5] - 本科毕业生薪资前20专业无文科背景 毕业3-5年后薪资榜除经管类外多数文科专业居末位 [6][7] 文科生就业路径转型 - 约30%人文社科毕业生选择考公/考编 理工科仅14% 法语专业近4成选择深造 文博专业仅12.5%从事对口工作 [7] - 头部企业招聘中 文科生优势难量化 美团商业分析等岗位更看重实习经历 2024届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是获得offer的主因(38.9%) [7][12] - 跨界能力成突破口 辅修化学的文科生获农化公司offer 复旦大学推行"2+X"培养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允许自主设计跨专业方案 [15][16][17] 文科教育改革方向 - 教育部推动"新文科"建设 2025年新增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戏剧等29个交叉学科专业 [16] - 企业需求转向"数据素养+人文关怀" 小红书招聘人文训练师 五源资本AI挑战赛显示文科生借助工具可实现"转码" [17][18] - 麦可思数据显示 法学专业就业满意度与医学并列第一 教育学/文学毕业生5年后工作满意度最高 [9][10] 长期职业发展潜力 - 文科生在教育/文化艺术领域获得更高社会影响力 2018届教育学/文学毕业生职业成就感最强 [10] - 企业晋升中沟通协调能力价值凸显 文科生表达能力在+1至+3级管理层晋升中具优势 [10] - 新闻学训练提升多元视角与信息处理能力 互联网产品策划等岗位更看重综合能力而非专业对口 [10][11]
新华视点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科人才?
新华社· 2025-07-11 17:59
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影响 - 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取消了30多门秋季课程,历史与文学类课程受冲击最大,国内高校也撤销或合并了部分文科学部,停办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 [1]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研究显示,编辑/翻译、人事/行政/财务/法务等职业受大语言模型影响较大,部分基础工作可被AI工具替代,但仍需从业者具备创造力、沟通能力等"人"的技能 [1][2] - 文科学生反映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节,部分学生使用AI工具快速完成数千字结课论文,文科教师面临甄别"AI味儿"作业和自身职业危机感 [2] 高校新文科教育改革 - 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推动跨学科交叉课程、实践教学,促进文科与理工农医及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2] - 浙江大学开发人文知识问答辅助系统"云四库",将通用大模型与人文数据结合,支持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探讨 [3] - 苏州大学文科生选修《智能计算与前沿应用》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人工智能教育专业,30余所"双一流"高校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交叉专业 [3] 文科与AI融合的职业新方向 - "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需掌握AI工具使用与美学设计能力,中影年年公司指出未来内容需求将爆发式增长 [4][5] - 新兴职业如人工智能伦理顾问、科技传播专家、用户体验研究员涌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推动学科融合 [5] - 网易伏羲游戏AI产品负责人指出,游戏AI产品经理需市场洞察力和创意设计能力,全国从业者仅约百人,建议高校培养复合型非技术人才 [5]
“天坑”专业大翻身?这些领域成香饽饽
第一财经· 2025-06-26 10:39
天坑专业就业前景改善 - 曾被戏称为"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就业率和起薪已跻身前列,材料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进入本科主要专业类前十[1][2] - 2024届理学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6115元,应用化学专业达6217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工作相关度和就业满意度均为87%[4][5] - 2023届材料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6474元,较五年前提升近1200元,为起薪增幅第三高的专业[7] 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需求 - 202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达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教育部新增21个工科专业中6个与材料创新直接相关[5] - 2024年我国药企完成94笔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AI制药、合成生物等领域发展带来就业机会[3] - 北京科技大学开设首个材料智能技术本科专业,推动材料研发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6] 跨学科培养成为趋势 - 复旦大学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全部采用跨学科培养模式,本研融通,院长由顶尖科学家担任[10] - 人工智能专业202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6546元,进入收入前50位专业,78%从业者需研究生学历[9] - 2025年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9种专业,包括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强化"四新"建设引领[11] 专业应用场景扩展 - 功能化介孔材料应用广泛,涵盖催化剂、电池、生物医疗及化妆品等领域[4] - 东华大学在智能穿戴、智能纤维领域取得成果,材料学院近年本科和研究生基本全员就业[7] - 集成电路等专业需要光学、材料学等多学科协作,高校推进专业化学院设置[8]
中国计量大学本科招生有3大显著变化
杭州日报· 2025-06-24 10:26
中国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表现 -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周星宇获得吉利汽车、东方电气、欣旺达电子、蔚来汽车等8家头部企业offer并最终入职华为担任质量工程师 [2] - 该专业为全国首个质量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及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一 [2] - 近5年应届生读研升学率年均超30% 包括北大、清华等国内双一流高校及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名校 [8] - 直接就业毕业生进入市场监管、检验检疫、国防军工(如中国航空、中船重工)等领域的研发设计及管理部门 [8] 学校专业建设与招生计划 - 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8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ESI全球前1%学科6个及浙江省一流学科9个 [3] - 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4935人 较去年增加130人 新增计划向国家级一流专业及高就业率专业倾斜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通专业招生规模同比大幅增长 停招中外合作办学版本以降低求学成本 [4] - 新工科(如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及新文科(如知识产权)专业扩招明显 [4][5] - 美术与设计类专业首次面向上海招生10人 生源结构优化覆盖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 [5] 优势专业与人才培养特色 - 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6] - 标准化工程专业连续多年软科排名第一 建有国家级培训基地及学生技术委员会 [6] - 推行"一专一赛"模式 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全国金奖2项 [7] - "挑战杯"专项赛斩获特等奖5项 数量位列浙江省第二 [7]
市教育考试院公布2025本科各批次录取控分线 录取形势如何 志愿如何填
解放日报· 2025-06-24 09:57
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 上海市2025年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02分 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为505分 艺术类本科文化控制分数线为302分 舞蹈类 戏曲类本科文化控制分数线为220分 体育类本科文化控制分数线为281分 [1] 招生计划与录取率 - 2025年上海秋季高考考生人数达6.3万余人 较去年增加近1万人 在沪招生总计划数同步增加 预计本专科总体录取率与往年接近 [2] - 2025年共有784所高校在沪招生 较去年768所增加16所 其中本科院校697所 较去年675所增加22所 [2] - 高校在人工智能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学科领域 以及新工科 新医科 新文科 新农科 交叉学科增投在沪招生计划 [2] 志愿填报指导 - 填报志愿需关注高校办学水平 优势专业 结合自身学科特长 兴趣爱好 同时需注意招生章程中办学性质 办学地点及专业具体要求 [3] - 考生需综合选考科目 分数 位次 院校专业组招生计划数等信息合理填报志愿 [3] - 市教育考试院将公布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上考生成绩分布表 综合评价批次入围考生成绩分布表 艺体类投档成绩分布表供参考 [3] 选考科目与招生趋势 - 2025年物化双选科目要求的招生计划占比进一步增加 建议物化双选考生重点关注相关院校专业组及专业 [4] - 其他选考科目组合考生也有对应科目要求的院校专业组及专业可选 [4] 招生录取流程与监管 - 市教育考试院按投档规则将考生电子档案投档至高校 高校按招生章程进行录取 [5] - 招生单位严格执行"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纪律 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纪检部门监督重点环节 查处违纪行为 [5]
反转了?复旦文科其实没缩招
虎嗅· 2025-06-10 13:11
复旦大学文科改革 - 复旦计划将文科招生比例从30%-40%降至20%,但新增占比20%的交叉学科门类,其中新文科占交叉学科项目的一半(53个项目中文科27个)[2] - 实际文科缩招幅度小于网络传言,传统文科缩招名额转移至新文科方向[2] - 近期获得新闻系校友1亿元和哲学系匿名校友1亿元捐赠,作为新文科发展基金[3] 新文科教育理念 - 改革重点解决产学研脱节问题,调整校内评价体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匹配度[5] - 降低奖学金和研究生推免中的绩点占比,增加创新行为和冒险行为的加分权重[6] - 强调AI技术赋能,在所有文科课程中融入AI应用教学而非单独设课[8] - 推行"外语+计算机"、"新闻+AI/法学/经济学"等双学位项目,强化交叉学科培养[11] 教学实践创新 - 法学院承认AI生成物著作权,培养适应AI工作模式的毕业生(如短剧编剧岗位要求掌握AI框架)[8] - 国际关系专业强化多语言能力和全球视野,设置本博融通等多轨道培养方案[11][12] - 鼓励学生自媒体实践,开设自媒体班,形成校园自媒体生态(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15][17] 教育哲学转型 - 主张大学教育核心是培养理解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而非单纯知识积累[19] - 强调实践与思考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多学科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20] - 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缩小了知识差异,重点在于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19][20]
跨界追光:一位物理学博士的科幻文学人生
新华社· 2025-05-23 16:42
学科跨界与创新教育 - 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作为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在"创意写作"课堂上实现文理科跨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幻小说创作与编程学习 [1] - 刘洋的课程设计包含情感弧线分析、AI剧情支线设计、时空折叠方案等创新内容,强调科幻作为连接文理科的桥梁作用 [1][2] - 教学团队通过计算机分析1000+篇科幻/网络小说,发现情感叙事隐藏模式及分形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 [2] 科研与创作的融合路径 - 刘洋保持物理学研究习惯,半年集中科研教学、半年创作小说,认为科研破解自然之谜而小说探索人性边疆 [3] - 其科幻小说被称为"硬科幻",内容融合材料特性、原子结构等科研知识,自称作品是科研的"边角料" [1][3] - 已发表多篇CSSCI/SCI论文,研究覆盖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呈现显著跨学科特征 [3] 职业转型与行业发展 - 2018年从西安理工大学物理系跳槽至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实现物理到中文的学科跨越 [2] - 目前研究方向聚焦数字人文(文学计算),秉持"新文科"理念融合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 [2] - 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繁荣反映国家科技实力跃升及科技人文深度融合,正在筹备新长篇科幻小说 [3] 创作方法论 - 实验室经历成为科幻创作优势,能准确描述离心机声音、培养皿反光等AI无法虚构的细节 [2] - 处女作《时振》发表于《新科幻》杂志,讲述二战物理学家破解时间跳跃之谜的故事 [1] - 强调科幻灵感需快速落地创作,因科技发展可能使虚构构想短期内变为现实 [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进化,文科还有学的必要吗?
新华社· 2025-05-21 10:06
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 人工智能在流程化、制式化公文写作领域已超越普通人水平,引发对文科专业存续的质疑 [1] - 自媒体炒作"文科消失论",加剧学生及家长对文科前景的焦虑情绪 [1] -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是全面的,不仅限于文科领域,理工科同样面临替代风险 [2] 文科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不可替代性 - 文科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 - 人文学科目标是培养完整人格和社会服务能力,而非仅训练写作、翻译等技能 [2] - 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哲学和人文科学,文科消失论属于跟风炒作 [1][2] 当前文科教育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 全球顶尖院校缩减文科招生,我国高校出现文科专业减招、停招现象 [3] - 文科课程与社会需求结构性不匹配,部分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严重 [3] - 文科研究存在庸俗化、低水平重复问题,影响教育质量 [3] 文科教育的转型与创新路径 - 复旦大学强调文科要"做精",培养能引领时代的思想者 [5] - 新技术推动文科研究方法变革,需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 [5] - 学科交叉成为趋势,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大数据技术)培养是未来方向 [5][7] 文科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关系 - AI应用的底层支撑来自哲学、理论等文科领域的长期学术积累 [7] - AI未来最难解决的复杂社会系统问题(如政策、文明演化)正是文科研究范畴 [7] - 国内顶尖高校加速文科与理工医交叉,复旦大学双学位规模达2025级招生的12.4% [7] 对文科考生的建议 - 应基于兴趣选择专业,避免盲目跟风 [7] - 关注"新文科"专业群、强基计划及文理交叉学科项目 [7] - 需做好大学阶段学习交叉学科的准备 [7]
苏大教授王尧:文科最大的危机是阐释世界的能力弱化
央视网· 2025-05-19 10:42
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的变革 - 2025年被视为中国大学战略转型的关键年份,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度赋能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1][2] - 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聚焦"人文学科与文化强国建设",探讨AI时代人文学科的使命与责任[3] 人文学科面临的危机 - 人文学科最大危机在于阐释世界能力弱化,未达到"丧失"但需警惕恶化趋势[4] - 人文知识分子在公共议题中缺席失语,导致其公共身份弱化与应对现实剧变能力下降[4][7] - 学科困境包括:历史与现实问题重叠、AI冲击博雅教育体系、伪知识泛滥、人文精神缺失[5][7] AI对学科的冲击与应对 - ChatGPT等AI技术引发人文学者对创造性写作被替代的焦虑,但实质推动学科边界拓展[7] - 科学主义知识生产自动化冲击传统人文学科,学科建制化加剧理工化管理倾向[7] - 需明确AI工具属性,构建多元研究图谱,关注学术伦理尺度[9] 人文学科重建路径 - 强化人文学者世界观与方法论,建立学科与世界的深刻联系[8] - 通过"复魅"世界观对抗格式化生活,防止新文科工具化[8] - 在传统学科联系中发展新文科,非断裂式重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