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足迹
icon
搜索文档
微软中国CTO韦青:35岁危机是个伪命题,人能够驾驭机器是个真答案
36氪· 2025-11-19 20:54
未来商业蓝图核心构成 - 未来商业蓝图由两个核心构成:前沿组织和超级个体 [1][4] - 前沿组织出现的前提是企业必须真正完成数字化转型,将知识转化为完备的数据储备,从而实现人机配合的新阶段,即"Intelligence on Tap"(随时随地获取智能) [4] - 超级个体是指能够指挥拥有知识的机器来帮助其做事的人,人机比例将从1:1走向1:100 [5][6] 前沿组织特征与演进 - 组织形态正从硬性的"部门制"管理转向柔性的"以任务为基础的组织架构图",以响应客户对解决具体问题的活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9] - 前沿组织形态不是追求的目标,而是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后自然产生的结果 [9] -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据能否为社会所用,产生社会影响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数据应用 [6] 超级个体的能力进阶 - 超级个体的进阶之路始于转变思维范式:从"我不会,所以我不做"转变为"我不会,但我能够指挥机器会" [11][13] - 超级个体的核心能力是将人类独有的、基于物理世界和社会互动形成的常识和洞察力,作为指挥机器、定义任务和判断结果的基准 [13][14] - 在信息文明下,超级个体需具备沟通交流、说服与个人品牌建设三大关键能力 [16] 人机协同的沟通与管理工具 - 与机器高效交互需要掌握结构化的、逻辑清晰的表达能力,其核心是"提示词工程",可运用图尔敏论证模型(包含主张、理由、保证、支撑、限定词和反驳等要素) [16][17][19] - 与人沟通需达成情理法兼备的心灵共鸣,可运用门罗五步演讲法(引起关注、明确需求、满足需求、展望未来、呼吁行动) [20][21][23] - 个人品牌建设在于主动管理终身数字足迹,其真实性比官方证书更能有效表达个体身份,在信息文明下是存亡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24][26] 智能时代的人力资本趋势 - 出现"反年龄效应":在编程等领域,35岁以上、45岁以上甚至更年长的程序员越来越值钱,过去五年数据显示受影响的30-40岁以上人群远小于20-30岁人群 [35] - 年龄越大越值钱的前提是个体没有放弃主观能动性,未被工业文明异化 [36] - 信息文明下,60多岁退休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个体只要未耗尽人生能量和智慧,则越老越值钱 [43] 人类在智能时代的核心价值与未来方向 - 人类的未来在于提供异常值,即探索人类理论已知域(黄圈)之外的蓝色未知域,而机器的优势在于遍历和穷举已知域 [37] - 智能机的作用是帮助人类利用已知探索未知,真正的未来需要构建人性、人伦及多学科短板以承载新文明 [39] - 需警惕人机协同的潜在陷阱,如新"路德主义者"对机器的崇拜演变为享乐主义(AI for Stimuli),应跳跃此陷阱,致力于AI for Science,以人类福祉为中心探索未知 [29][30][31] - 成为机器主人的前提是成为自己的主人,需通过对己"学问思辨行"、对机"教学演用优"、对心"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炼来实现 [33]
新课预告|韦青:你的价值,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提供“异常值”
混沌学园· 2025-11-12 19:58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时代下个体与组织的价值定位发生根本性转变,人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机器无法计算的“异常值” [7][11] - 组织形态正从僵化的部门制向流动的“以任务为基础的组织架构图”进化,即“前沿组织” [9][12] - 个体的身份证明将从“简历”转变为由数字足迹构成的“数字孪生”,催生“超级个体” [14][15][16] - 对当前AI热潮进行深度思辨,质疑其是创造新时代还是制造短期现象级产品 [17][18][19] - 提出“人是被乘数,技术是乘数”的核心公式,强调人的主观选择是决定技术价值的关键 [21][22] 前沿组织 - 颠覆对“人”的价值定位,人的最大价值从遵循“标准答案”转向提供源自价值观和创造力的“异常值” [9][11] - 组织形态演变为随时构建的“以任务为基础的组织架构图”,打破硬性的部门制管理 [12] - “前沿组织”并非靠规划设计“做”出来,而是依靠强大的根系、树干和叶自己“长”出来的 [12] 超级个体 - “前沿组织”的基石是“超级个体” [13] - 未来招聘将不再依赖“简历”,企业将通过分析个体在GitHub代码、公开视频、项目参与等留下的“数字足迹”来构建其“数字孪生”进行评估 [15][16] - 当AI接管重复性劳动后,无法证明自身价值、未留下“数字足迹”的个体将面临挑战 [16] 对AI时代的思辨 - 提出“愤怒的小鸟”隐喻,质疑当前众多AI热潮公司是否会像Rovio一样如流星般爆发后消失 [19] - 区分两种AI发展路径:沉迷于机器制造的感官刺激或利用机器探索科学与未知边界 [19] - 终极拷问在于个体选择:是放弃思考让自己趋近于“0”,还是成为“1”、“10”、“100”去定义技术乘法的结果 [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