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产品
搜索文档
适老支付调查(下)|亲测:便利外衣下的“默认隐忧”
北京商报· 2025-10-26 13:52
平台支付功能设置与设计 - 主流电商及生活服务平台普遍在用户支付环节嵌入“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开通选项,开通过程简单,仅需同意协议并输入密码 [3] - 平台在产品设计上存在差异,部分平台如小红书的先用后付功能需跳转至微信或支付宝App进行授权开通和关闭,而携程等平台则拥有自有支付产品“极速支付” [3][4] - 平台为“极速支付”设置了更极致的体验,当首选支付方式扣款失败时,系统会轮询所有绑定支付方式以确保支付成功,但额度限制通常更小 [4] - 在付款时,平台通常会优先为用户勾选免密支付或先用后付方式,例如淘宝默认开启“先用后付为优先支付方式”,拼多多的“更换支付方式”按钮设计较小 [6] 功能开通与关闭的用户体验 - 平台常将免密支付、先用后付功能与优惠券、折扣或“0元下单”宣传语绑定,引导用户进入功能开通界面,或在付款后以弹窗形式跟进推广 [5] - 相比便捷的开通流程,关闭此类功能的路径则复杂得多,部分需跳转至第三方App操作,平台内部关闭步骤往往在5步以上,涉及多次点击 [5] - 功能开通后,在符合额度条件的情况下,商品付款界面会优先勾选快捷支付方式,在快速操作流程中易导致用户使用非个人意愿的支付方式完成支付 [5][6] 创新支付功能的商业逻辑与风控 - 平台推广免密支付与先用后付旨在提升支付成功率、降低试错成本,并有助于提高商家转化率和增加回头客 [8] - 微信支付表示其免密支付设计基于成熟的支付分体系和风控能力,旨在优化特定场景(如公交出行、水电煤自动扣款、直播抢购)的快速支付体验 [8][9] - 平台强调设有安全保障措施,包括为免密支付设定较小的额度(通常根据用户消费习惯推荐,范围在100元至1000元不等),用户可自行修改限额,且风控系统会对可疑交易进行监测和拦截 [3][9] 中老年用户群体的特殊考量与风险 - 针对中老年用户,部分平台以55周岁为界限,不开放“先用后付”功能及相关营销,转而推荐使用由家人绑定管理的“亲情卡” [12] - 随机采访的十余位中老年人中,9位表达了对该功能的担忧,其中6位曾遭遇小额免密支付被动开通或误操作开通的情况,仅2位是主动选择使用 [7] - 专家指出,部分中老年群体对数字金融产品理解有限,易将“免密”理解为“免费”,对“先用后付”的还款义务认知不足,操作失误率较高,易陷入重复消费或债务困境 [7][9] 行业专家建议与未来方向 - 专家建议“适老版”支付功能应具备更大字体、更简化流程、更明确提示,并默认关闭免密支付和信贷类功能,每笔交易均需密码或生物识别确认 [13] - 理想的免密支付设计应遵循“明确告知、主动选择、便捷管理”原则,关闭路径必须与开通同样便捷,置于支付设置的显眼位置并可一键操作 [10][13] - 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和界面设计者应承担主要责任,确保界面设计符合诚信原则并建立消费者保护机制,支付机构则需履行资金安全保障义务,对异常交易进行监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