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

搜索文档
“不起眼,却很烧钱”的5个消费习惯,正在榨干你的钱包!别大意
新浪财经· 2025-05-16 20:21
消费习惯与储蓄关系 - 收入增长与储蓄无显著正相关,从月入3000元到5000元甚至10000元仍难以储蓄[5] - 被动消费行为是储蓄障碍的核心因素,微小习惯叠加导致资金流失[7] 五大高损耗消费行为分析 免密支付 - 移动支付场景下免密功能削弱消费痛感,支付便捷性导致非理性支出增加[9] - 无密码验证环节使资金流出感知度下降30%-50%,长期形成超额消费惯性[11][14] 高频饮品消费 - 单日9.9元咖啡/奶茶消费年化支出超3000元,符合"拿铁效应"经济模型[20][22] - 含糖饮品存在健康成本,替代为自带饮水可降低60%相关支出[24] 直播购物依赖 - 非计划性观看直播使冲动消费概率提升40%,闲置率高达35%-50%[27][30] 外食经济 - 单次300元火锅消费等同家庭一周食材采购成本,自炊可节省55%-70%餐饮支出[34] 小额消费忽视 - 9.9元级消费的月均累积可达500-800元,占普通收入者月结余的80%以上[36][38] - 充电宝/纸巾等替代方案可减少20%-30%零散支出[39] 行为修正建议 - 关闭免密支付以强化消费决策意识[16] - 建立"非必要不购买"清单管理机制[30][39] - 采用年化成本计算法评估小额消费[22][38]
支付要便捷也要安全
经济日报· 2025-05-04 05:56
日前,有老人误操作,通过手机"免密支付"下单买了几百只小鸡崽,直到收到货时才发现,商家则称活 物不可以退款,引发网友热议。 在小额高频支付场景中,免密支付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但也有一些消费者特别是老年群体,在不知情 的情况下开通,导致无法取消、误操作下单不能退货等问题屡见不鲜。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多次发出消费 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免密支付带来的资金损失频频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多数使用者警惕性不高,在不明情况下授权开通。同 时,支付链条各个环节责任边界混乱不清、提示不明,用户付款时"免密支付"的按钮会跳出来,稍不留 意就会开通,而取消按钮又"藏"得很深。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推广"免密支付",需要找到便捷与安全的平衡点,让其为 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和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更多正向价值。 平台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并以醒目的方式提 示消费者。消费者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前,也要认真阅读相关用户协议,尤其在一些小平台商户消费 时,不要为了优惠、折扣草率开通,同时要及时查看账单通知,关注扣款短信,发现不明消费 ...
中消协发布重要提示!
券商中国· 2025-03-25 14:16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 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 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 今天(25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 发布消费提示 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 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 而引发资金损失 ↓↓↓ 检查是否绑定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若需保留部分免密服务,建议单独设置 。另 外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 强化账户安全保护 一是设置高强度密码并注意更换。 避免使用生日、连续数字等简单密码,并开启双重认证功能,防止账号被 恶意登录。 二是 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 尤其是苹果手机用户如无需通过账户进行应用购买,可禁用相关功能。 三是 谨慎使用公共Wi-Fi, 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防止网络钓鱼或数据截取。 养成定期对账习惯 为何"免密支付"易成盗刷漏洞?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 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然而,这一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支付风险的主动防范措施有哪些? 为降低盗刷风险,建议消费者采取以下措施: 非必要不开启"免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