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商旅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世界女排联赛北京站销售额超千万元,“票根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新京报· 2025-06-08 22:05
赛事票房表现 - 2025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北京站)票房销售额达到1080万元 [1][3] - 单日入场人数最高达到1.6万余人 [1][3] - 中国女排与土耳其队比赛时观众席接近满员 [3] 特许商品销售 - 赛事组委会推出20款特许商品 [3] - 吉祥物"V宝"线上与线下销售比为2:1 [5] - "V宝"线下销售量大幅提升,工作人员从杭州调运8000个快递到场馆但仍被抢购一空 [5] 票根经济与商业合作 - 赛事组委会联合100余家商户推出专属观众福利,凭电子票根可享受优惠 [5] - "鸟巢""水立方""冰丝带"等奥运场馆加入活动,观众凭票根可优惠参观或体验 [5] - 文体商旅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票根经济"成为赛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赛事经济与区域发展 - 国家体育馆以赛事为引领,促进奥林匹克中心区局部区域经济发展 [5] - 未来将在品牌建设、无形资产开发方面加大力度 [5] - 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将继续推广"票根经济"成功经验 [5]
世界女排联赛落地北京 多元消费场景打造“赛事主场”新体验
新华网· 2025-06-07 08:25
赛事概况 - 2025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北京站)于6月4日至8日在国家体育馆举行,这是北京自2008年奥运会后首次承办国际排球赛事[1] - 参赛队伍包括中国、比利时、波兰、泰国、土耳其和法国队,5天内共进行12场比赛[2] - 中国女排新奥运周期阵容中超过一半运动员为首次入选国家队[2] 赛事经济 - 赛事官方特许商品包括吉祥物"V宝"及徽章、冰箱贴等约20款产品,供应商目标销售额为100万元[7] - 特许商品供应商强调单项赛事需精准设计商品,创意为核心竞争力[7] - 组委会联合百余家商户推出票根专属福利,覆盖餐饮、零售、文旅等领域,首旅集团旗下全聚德、东来顺等品牌参与活动[9]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水立方"等场馆提供凭票根优惠参观及滑冰体验[9] 产业融合 - 北京市体育部门提出文体商旅融合为新趋势,将推广"票根经济"作为赛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10] - 首旅集团表示通过票根福利融入国际赛事可拓展赛事覆盖面并激发消费活力[9]
“票根+”串起多元消费场景 推动文体商旅融合发展
央视网· 2025-05-26 13:30
票根经济兴起 - 多地围绕文旅资源推出联合票券、折扣套餐、满减优惠等服务产品,串起多元消费场景,推动文体商旅融合发展 [1] - 票根经济通过演唱会门票、剧票、车票等跨界联动多样场景,形成长消费链条 [1] 兰州票根经济案例 - 兰州马拉松比赛号码布可作为凭证享受汉文化演艺街区免费体验、牛肉面餐厅优惠 [3] - 黄河楼、金城关、水墨丹霞等景点及多家商场推出针对马拉松参赛选手的折扣活动 [3] - 兰州市内30个文旅景点实现票根互认,推出AI定制消费路线,推动消费向"链式体验"转型 [4] 江苏票根经济案例 - 江苏以演出赛事票根为支点,通过政府、行业、商家协同机制,将票根转化为二次消费的"流量支点" [4] - 南京游客凭5月大型演出票可享6-9折优惠,覆盖200家景区、住宿、餐饮、商场商户 [6] - 江苏将火车票、飞机票、电影票等升级为文旅消费"一卡通",激发二次消费潜力 [6]
“3小时演出撬动72小时消费” 文化新亮点催生消费新热点
央视网· 2025-05-07 13:21
文旅消费整体表现 - 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 [13] - 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13] - 文旅消费呈现"多点开花"态势,涵盖文化体验、城市漫步、乡村度假等多种形式 [1] 政府及地方促消费举措 - 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全国"五一"文化和旅游消费周,推出超5万场特色活动 [3] - 各地发放文旅消费券等消费补贴超4亿元 [3] - 北京推出1900余场活动,打造多业态融合消费场景如奥园city街 [3] - 山东推出"好客山东"优惠大礼包,浙江、四川、陕西等地举办个性化优惠活动 [6] 演出经济带动效应 - 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超百场,观众人数超200万人次 [7] - 演出带动酒店旅游消费超20亿元,形成"3小时演出撬动72小时消费"联动效应 [7] - 浙江衢州"音乐节门票免费游"活动带动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64.11%,拉动文旅消费5700万元 [7] 夜间经济及新场景发展 -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累计夜间客流量7595.44万人次,同比增长5.24% [16] - 居庸关长城开启夜游模式,推出沉浸式演出和汉服巡游活动 [15] - 文体商旅融合发展成为消费活力重要引擎,涵盖赛事文旅综合体、民族服饰旅拍、沉浸式展览等新场景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