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外媒:专家倡导人工智能作为保护边缘文化的催化剂
环球网资讯· 2025-05-15 11:00
人工智能与文化保护 - 人工智能工具正被用于保护和弘扬边缘化及原住民群体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民间传说、口头传统和社区智慧 [2] - 文化响应型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技术专家、人类学家和社区成员合作开发,以确保尊重当地习俗和文化背景 [2] - 人工智能在记录濒危语言、创造互动式教育体验和维护口述历史方面具有变革潜力 [3] 社区驱动的人工智能开发 - 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应由目标社区驱动,以保护和分享文化叙事 [3] - 开发者需投入时间和资源了解社区的文化根源、传统和道德价值观,强调本地化框架的重要性 [4] - 霍华德大学与谷歌合作开发非裔美国人口语英语语音数据集,增强语音识别技术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4] 语言保护与挑战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约3000种语言面临消失风险,人工智能在语言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5] - 新西兰Te Hiku Media开发的毛利语AI模型致力于记录和振兴毛利语,对抗英语和全球化的影响 [5] - 人工智能生成的语言输出可能显得"生硬",无法捕捉自然语言的情感和韵律细微差别 [6] 文化意识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 - 面部识别和图像生成技术在不同人口群体中表现差异,可能损害跨文化理解 [5] - 文化意识人工智能需要技术开发者与文化专家深入交流,确保系统与文化契合 [5] - 人工智能的讨论需融入文化遗产尊重和社区参与,以丰富而非侵蚀文化认同 [6]
溥仪要卖,日军要收,带着四库全书逃难,这些书生豁出去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9 18:15
《四库全书》历史与保护 - 《四库全书》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抄丛书,全书约8亿字,共抄7部,分藏于南北7座皇家藏书阁[1] - 到清末仅存"三部半",抗战后仅文澜阁本与阁同在一城[1] - 文澜阁本是"四库七阁"中唯一向民众开放的,开世界公共图书馆先河[6] 文澜阁本抢救与补抄 - 1861年太平军攻杭,丁丙丁申兄弟从文澜阁废墟抢救出1/4藏书,后组织百余人历时7年补抄[17][18] - 民国时期钱恂借文津阁本补抄8年,张宗祥募资完成最终补抄,形成"百衲本"[19] - 补抄本文澜阁本比原版更完整,保留清代删改内容如岳飞《满江红》原句[20] 抗战西迁历程 - 1937年浙图馆长陈训慈组织装箱228箱(140箱文澜阁本),冒台风经富阳渔山转移[24][25] - 1938年经浙赣湘黔川五省,行程5000公里,途中11箱落水抢救,最终藏贵阳地母洞[30][31][32] - 1944年日军攻黔,转运重庆青木关教育部公馆,配备4名武装警卫[36][37] 战后归属与数字化 - 1946年7月5日完整运回杭州,现存浙图360个樟木箱中[40][45] - 2020年上线"文澜重光"数字项目,高清呈现水渍虫蛀等历史痕迹[46][47] 其他现存版本 - 文渊阁本现存台北故宫,文津阁本为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45] - 文溯阁本现藏兰州仿建藏书楼,曾经历沈阳-黑龙江-甘肃多次转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