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7.4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 消暑新姿势
搜狐财经· 2025-07-04 08:09
文化场馆暑期活动 -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推出"小小讲解员"探秘商都之心活动,吸引众多孩子参与[7] - 博物院同时推出"清凉一夏"文博暑期课堂,提供文化消暑体验[7] - 借助3D全息技术,参观者可获取文物动态信息,观察饕餮纹、云雷纹等细节[8] - 郑州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博物馆之一[31] - 馆藏近6万件文物,涵盖20余门类,商周青铜器和唐宋石刻最具代表性[31] - 郑州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藏书240万册,阅览座席3000个[33] 亲子娱乐项目 - 建业电影小镇以"回到小时候"为主题推出复古游乐场,包含丢沙包、滚铁环等经典游戏[34] - 方特梦幻王国6月27日起推出"熊出没泼水节",升级湖心岛等嬉水区域[35] - 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集玩水、滑冰、休闲于一体的多维度避暑体验[36] - 度假区每日举办两场"夏日激爽水派对",每场30分钟,配备快速烘干机[36] - "勇闯海王殿"和"水上飞鹰"等水上娱乐设施提供刺激体验[36] 古树保护案例 - 郑州中原路与大学路交叉口400年古槐被列为二级保护名木[45] - 古槐见证了菜王村从明朝至今的历史变迁[46] - 2007年村庄拆迁改造中,因村民强烈要求保留古槐[47] - 郑州市城区河道管理处2005年起负责古槐养护,投入3.38万元实施救治[50] - 形成"社区诉求+专业管理+制度保障"的三维保护模式[50] - 专家建议树池改造、设置透气孔等进一步保护措施[51]
保亭在全国率先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标准+服务”体系
海南日报· 2025-07-03 09:42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体系 - 保亭在全国率先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标准+服务"体系,以槟榔谷为实践平台,通过立法支撑、建立规范、创建载体,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2] - 该创新举措入选第20批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 [2] 立法保障与版权保护 - 保亭出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八大类需保护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 [3] - 2024年保亭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设立版权保护服务站,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已有上百件民间文艺作品获得版权登记 [3][4] 行业规范与标准化建设 - 保亭制定《关于建设黎苗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区的行动方案》,明确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标准,并制定《保亭黎族赛方言服饰制作工艺规程》等标准 [7] - 全国首创《景区非遗文物管理规范》等12项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标准,推动现代标准融入文化传承,让民族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有据可查 [7] 示范载体与文旅融合 - 槟榔谷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示范载体,构建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深度应用的标准化合作模式,打造涵盖"衣食住行"的黎族苗族生活生产场景 [8] - 槟榔谷每天开展44个演艺节目、200余场大小型演出,确保游客随时都能体验民族文化,未来还将民族文化融入每一处细节和活动 [8] 民族文化创新与市场应用 - 槟榔谷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换装选择,包括传统黎族苗族服饰和改良版民族服饰,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5] - 标准化推动非遗技艺的留存与传播,同时让游客感受到真正的民族文化,获得更加沉浸式的文旅体验 [7]
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获批 将打造七大文化集中保护区
海南日报· 2025-07-03 09:35
三亚市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 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三亚市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21—2035年)》,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按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镇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构建保护框架 [1] - 规划形成"一环、一心、两带、一轴、七片区"总体格局,包括五指山余脉环山景观、历史镇区核心展示区、宁远河与崖州湾景观带、古城-南山景观轴及七大文化保护区(史前文化、黎族文化等) [2] - 保护范围覆盖崖州区行政管辖区域,重点管控历史镇区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禁止破坏性建设活动 [3] 三亚市保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 保平村作为明清传统民居代表,批复要求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按村域和古村两级保护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2] - 规划重点为保平古村,强调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3]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 政府要求挖掘崖城、保平村的历史文化优势,通过优化人居环境、加强防灾体系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3] - 规划明确将南山文化、南繁文化、海洋文化等七大主题保护区纳入整体开发体系 [2]
在这里,人与城相契相守(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29 05:49
古城保护与活化 - 阆中古城被嘉陵江环抱2300余年 山 水 城相融相依 体现传统人居环境理念 [4] - 1986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现有4万多居民生活在古城中 与93条井字形街巷 270多座民居院落共同传承文脉 [3] - 2004年《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 2019年修订后保护范围从1.78平方公里扩展至23.17平方公里 [4] - 编制《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方案 建立保护名录库 涵盖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建筑 古树名木等要素 [5] 居民生活与业态发展 - 实施"三不迁"原则(不迁学校 居民 市场作坊) 古城内保留5所学校 3个农贸市场 300余家家庭小作坊 [9] - 启动"微改造 精提升"工程 改造破损路面 旱厕 水电气网 新增5处停车场和40余个街角休憩点 [9] - 引导居民居家执业改造老院子 形成"前店后厂 前铺后居"模式 带动上万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10] - 吸引外来创业者 如山东姑娘开设"以书换宿"主题客栈 收藏2万余册书籍并修复古城墙 [1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奠定春节基础 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 [12][13] - 开发《客来阆中》夜游实景演出 融合杜甫诗作与嘉陵江灯光秀 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14] - 连续3年举办"汉服纪"活动 旅拍产业年营收增长35% 带动周边服饰租赁 妆造服务发展 [15] -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空间建设 如"杏庭"举办公益展览 沙龙 读书会等活动年均超40场 [15] 特色产业与非遗 - 保宁醋文化博览园展示省级非遗酿造工艺 年接待体验游客12万人次 [14] - 丝毯织造技艺传习中心开展研学活动 手工打结技艺培训学员超2000人/年 [14] - 张飞牛肉 白糖蒸馍等传统食品通过街边小店传承 相关产业年产值达3.8亿元 [5][10] - 扎染主题民宿年接待体验游客1.2万人次 带动染料 布料等上下游产业 [10]
守护老县城 赋能新生活(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老城保护的重要性 - 我国拥有2000多个老县城和数百个古代府城、州城,这些老城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和地域文化多样性 [1] - 老城与中国悠久历史有重要关联,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光辉历程 [1] - 老城保护需要开展专项调查,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区域 [1] 老城的历史分期与特点 - 1911年前建成的老城包含老城墙、护城河围合的城区、卫所、驿城等历史遗存 [2] - 1911-1949年老城体现近代发展历程,包括老街巷、老广场、老厂区等 [2] - 1949-1978年老城展示新中国建设成就,重点包括老工业区、单位大院等 [2] - 1978-2000年建成的城市体现改革开放成就,有标志性建筑区、商业区等 [2] 老城保护的理念与方法 - 老城选址建设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括和谐观、发展观等精神价值 [3] - 保护需要整体性视角,涵盖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3] - 应保护与老城建设相关的山水形胜,这是古人营建城市的重要智慧 [3] - 传统格局包括街巷、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构成的整体布局形态 [3] 老城保护实践案例 - 江西永新县在老城保护中注重挖掘历史文脉,修复"山—水—城"的历史景观 [4] - 通过修缮文物古迹、疏浚水系、再现历史景观等方式保护老城 [4] - 整合非遗文化打造"文化新客厅",为老城增添人气 [4] 老城保护的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将老城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 [4] - 第二阶段:将老城保护视为责任 [4] - 第三阶段:将老城保护作为动力,发掘其赋能新经济的价值 [4]
九十九湾故事多(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九十九湾治理与乡村振兴 - 九十九湾曾是污染严重的河道,附近有建筑模板生产基地、工厂和鸡舍,水面污染非常严重 [2] - 2014年龙文区政府实施6个治理项目,包括清淤护岸、河道拓通、道路提升、景观改造、内河引水、污染源治理,并开展内河生猪禁养、彻底清淤、拆除违法建筑等行动 [2] - 改造过程中注重历史遗存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 [3] 乡村业态发展 - 废弃渔家小屋被改造为围炉煮茶的"网红打卡地",新修湘桥广场成为休闲旅游景点 [3] - 村子打造出集历史展览、文化交流、研学实践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村业态,成为九十九湾闽南水乡示范区 [3] - 3年来接待许多调研组、考察队、旅行团,讲解员带领游客参观11座明清古厝,介绍湘桥湖治理经验 [3] 河道管理与生态修复 - 街道河长专管员采用"步巡+图巡"方式开展河道"健康管理" [3] - 护河人、志愿者打捞垃圾,开展清河行动,实现"排放即查即改,垃圾随见随清" [3] - 街道工作人员建设生态缓冲带、增设水质净化模组等技术修复水生态系统 [3] 文化与社会影响 - 端午龙舟赛成为热闹活动,龙舟队在湘桥湖破浪竞渡,吸引观众欢呼 [4] - 九十九湾治理改变生活方式,连接人心,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4][5] - 漳州市九十九湾被列入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是福建省唯一入选项目 [5]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央广网· 2025-06-24 12:16
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目标是打造更健康、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1] - 2024年中央出台《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部署八大任务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功能完善、文化保护等[4] - 住建部指出城市更新可拉动投资消费、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具有双重意义[4] 老旧小区改造进展 - 沈阳市2023年谋划489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519亿元,重点改造老旧小区及管网[2] - 辽宁沈阳长安小区通过水电热等基础设施改造,冬季室内温度显著提升,居民满意度高[1] - 全国2024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6万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2] 智慧化与基础设施升级 - 太原市部署智慧管网监测系统,实现排水问题从被动发现到主动预警的转变[3] - 太原新建路改造工程加装传感设备,实时监测雨污水液位以优化防汛调度[2][3] - 北京白塔寺区域通过智慧治理手段推动文商旅融合,提升街区活力[3] 文化保护与业态创新 - 北京西城区白塔寺区域通过风貌修复和业态升级,打造"城市漫步"新地标[3] - 地方政府引入"首店经济"策略,吸引游客体验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结合[3] - 城市更新强调保护传统街区与古建筑,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3][4]
我省公布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
辽宁日报· 2025-06-24 09:22
保护地名文化,赓续地名文脉。近日,省民政厅会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公 布了辽宁省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名录涵盖了行政区划、村落、街巷、自然地理实体、历史文化 (含红色文化)五类42个地名。 本次入选地名从起源时间看,商代1个、十六国时期1个、唐代3个、辽金时期4个、元代1个、明代 11个、清代16个、近现代5个。名录既包括兴城这样的千年古县,又包括牛庄这样见证东北最早对外开 放的通商口岸;既有承载着昔日"帆樯林立、商贾云集"繁华盛景的青堆古镇老街、营口辽河老街,又有 反映东北地区典型海疆文化的望儿山、二界沟街道。 从朝阳的慕容街、沈阳的马官桥街道到阜新张三丰故里塔营子镇、承载"盛京三大书院"文脉的辽阳 襄平书院,从独特天成的铁岭龙首山、锦州笔架山到连接古驿道的接官村、迎水寺村……这些地名既呈 现了远古孤竹、汉唐烽烟、辽金古城、明清边关的古迹遗韵,又反映了近代风云,诠释了辽宁深厚多元 的地名文化与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名录注重对红色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尚志乡、张强镇、平阶村,老秃顶抗联游击根据地遗址、大 王沟抗联密营遗址,这些地名既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记忆,又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丰碑。在名录 ...
找遗产、保本体、推典型、强宣传,山东这样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齐鲁晚报· 2025-06-17 13:03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 山东省将加快历史建筑低碳改造、安全运维监测、数字测绘和3D建模等先进技术的全省应用 [1] - 山东省目前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历史文化名城10座、历史文化街区60片、历史建筑2199处 [3] - 通过微更新、微改造方法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 典型案例包括济南明府城、青岛中山路、烟台所城里等 这些案例既保护了文化资源 又拉动了文旅消费 [3] 历史文化保护四大方向 找遗产 - 深入调查近现代、建党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风貌片区 挖掘时代价值 具备条件的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 [4] - 支持各市县普查认定历史建筑 丰富保护名录清单 完成挂牌保护和测绘建档 [4] 保本体 - 加大保护投入 补齐街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短板 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4] - 制定历史建筑保护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 精细维护传统风貌和价值要素 促进历史与现代融合 [4] 推典型 - 推进青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国家试点 推广低碳改造、安全监测、数字测绘和3D建模技术 [4] - 支持各地挖掘特色 梳理保护老街区、培育新业态、创造新就业的优秀案例 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4] 强宣传 - 开展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知识竞赛 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和全民参与热情 [5] - 配合拍摄纪录片《文脉春秋》泰安篇、潍坊篇和聊城篇 讲好山东历史文化故事 [5]
千年古运河 扬波新时代 ——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经验与启示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02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 - 江苏扬州三湾片区从工业区转型为生态文化公园,搬迁89家企业包括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的扬农集团,放弃1500亩商品住宅开发转为文化展示用地,追加30亿元建设投入[2][3][4] - 江苏省成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母基金规模20亿元,形成"1母基金+11区域子基金+9行业子基金"体系,支持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6] - 京杭运河苏北段年货运量达5亿吨(莱茵河2倍),江苏段常年有2万艘船舶航行,水运能耗仅为公路1/10,推进2000吨级航道升级工程[13] 文化IP开发与产业融合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开放后累计接待超1000万人次,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带动当地旅游从瘦西湖等传统景点向新地标转移[8] - 苏州系统提升"运河十景"文化地标,包括虎丘塔灯光秀、枫桥夜泊实景演绎等项目,串联9个古典园林和6项非遗[14][15] - 运河题材电视剧《北上》央视收视峰值达3.5367%,通过三代人命运折射运河文化当代价值,推动IP影视化开发[9][10] 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 - 扬州投资30多亿元完成671户居民搬迁,将农药厂等污染企业关停,湿地公园面积从规划1500亩扩展至3000亩[4] - 常州整理39处工业遗产建成大运河工业展览馆,无锡打造滨水空间并举办毕加索亚洲首展,形成文化体验新场景[15] - 运河沿线建成宿迁皂河龙运城、徐州窑湾古镇等项目,通过微改造保留历史街区原貌,创造复合型公共空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