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

搜索文档
奔流日记|辣酱油、灯塔与托马斯·阿罗姆
新浪财经· 2025-09-29 09:44
《仿修拉点彩》 张无忧 作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局门路689 设计无限,生生不息。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5)9月25日至9月28日举办,主会场设在黄浦 区局门路689号。其中有1场开幕式、2大展览布局(主场与海外)、2场主题论坛(国际设计百人论坛、 全球"创意城市"设计论坛)、5大设计领域专题论坛、5大产业生态专场以及X场全城和海外联动活动。 看不看得到江南造船厂的影子?造船厂北移,深水港东扩,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江街区留下了巨大的空 间,等待设计,等待开发,等待激活。人与水的斗争,正在变成嬉戏。狂欢酝酿。 北外滩国客码头,城市沙滩嘉年华"落日度假岛"很热闹。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上海旅游节大巡游活动启动仪式来了,将在黄浦江畔打造"多元文化,全城共欢"的 全球标志性节庆现场。海内外的25辆花车参展,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支表演团队同台献艺。 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歌迷江河图 9月2日至4日,五月天"回到那一天"25周年巡回演唱会上海站,上海体育场,连开三场。 以"MAYDAYLAND"为核心主体场景,上海多个文旅地标与主流商圈紧密联动:在东方明珠塔、上海体 育馆、前滩太古里、苏州河世 ...
首届城市更新发展大会上,42个上海城市更新优质项目发布
新浪财经· 2025-09-25 12:59
大会概况 - 首届城市更新发展大会于9月24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2025城市更新、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 大会由上海市城市更新促进会、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上海市报业传媒行业协会联合主办 [1] - 大会目标是探索城市更新路径、弘扬历史文化风貌、服务民生发展需求,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格局 [3] 政策与行业动向 - 上海积极响应中央“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部署,将政策落地为具体行动 [3][4] - 上海已颁布《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并成立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统筹平台 [4] - 行业优势体现在城市建设、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及新闻传播领域 [3] 优质项目案例 - 大会举行“上海市城市更新优质项目励选颁证仪式”,最终综合选出42个优质项目 [4] - 优质项目涵盖城市空间综合提升、绿化景观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公共配套完善、水环境治理五大类别 [4] - “张园一期工程”入选历史文化保护类项目,融汇28类风格历史建筑,采取向下发展策略开拓地下空间并与周边交通融合 [5] - “最美街角(南昌大楼、钟和公寓、淮海坊一期)”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历史文脉传承与人居环境提升 [5] - “上海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提升改造”入选城市公共空间综合提升类项目,在狭窄空间置入漫步与跑步道,采用景观建筑一体化策略 [6] 技术与模式创新 - 实践案例分享强调“体系构建”是城市更新“提质增效”的核心路径 [4] - “数字赋能上海音乐厅保护修缮与预防性维保”展现了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助力 [4] - “百年老市府焕新”案例分享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成功模式 [4] - 永业集团在项目中重点对房屋承重构件进行修缮维护、外立面和内部老旧设施进行更新,提升物业管理精细化水平 [5] 行业交流与合作 - 圆桌交流环节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代表主持,业主方、设计院、施工方及媒体方代表就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6] - 行业协会领导表示将以大会为契机,持续推动行业资源整合,让城市更新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6] - 为扩大影响力,主办方编制《上海市城市更新优质项目作品集》,举办成果展,并计划以巡展形式走进行业龙头企业及2025年“城博会” [7]
北京文化守护人|马未都:留住鸽哨蝉鸣,生活场景也是文化传承
新京报· 2025-09-22 17:51
文化传承理念与实践 - 文化传承需遵循发展规律 保留传统商业元素和自然声响如蝉鸣鸽哨以维持城市生活氛围 [4][6] - 倡导文化遗产保护中"舍"与"得"的平衡 当前中轴线遗产点保护过度侧重物质修缮而缺乏生活化气息 [5][13] - 提出通过发放执照等制度化方式允许游商和小贩在特定区域经营 以注入生活活力 [6][13] 观复博物馆运营成果 - 1997年创办中国首家非国有法人博物馆 现拥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等多展馆及数千件藏品 [3][9] - 观众参观偏好从关注藏品经济价值转向探究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 反映公众文化认知深度提升 [9][10] - 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播平台 通过藏品解读持续输出传统文化知识 如朝服柜历史背景和工艺技术细节 [10][16] 文化传播方式创新 - 采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文化科普 如4分钟讲解景泰蓝非遗工艺 单条视频获显著知识传播效果 [14] - 传播策略强调"物以知为贵"理念 通过生活化语言和亲身经历降低文化理解门槛 [14][16] - 坚持内容真实性与表达真诚性 以对抗信息碎片化环境中的文化失真风险 [16] 城市文化生态建设 - 指出北京文化资产保存完整(如故宫形制)且具包容性格局 但微观生活元素(如游商叫卖声)消退导致城市特色流失 [6][13] - 建议在钟鼓楼等中轴线景点引入生活化场景 复现1980年代古玩集市或小吃摊位以增强文化体验 [13] - 强调文化需自发形成生态 非仅靠资金投入 需通过制度创新保留人文关联性 [6][13]
展现多元文化特色 拉紧跨国情感纽带(记者札记)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文化保护与传承举措 - 库车市构建博物馆群落,使历史更具可触性和可及性 [1] - 建设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南疆考古工作站,以夯实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基础 [1] - 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场和促进文明对话的推手 [1] 文化交流与推广活动 - 围绕龟兹文化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展演等活动,并邀请周边国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文明记忆 [1] - 持续选派代表赴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访问交流,以深化文明对话 [1] - 佛寺遗址、龟兹乐舞、石窟艺术作为跨越国界的情感纽带,连接历史与当下 [1] 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 - 库车的石窟壁画和龟兹乐舞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交往交流的故事 [1] - 开放包容被视作古丝绸之路上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当前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自觉 [1] - 文化的生命力既源于历史的深厚积淀,也依赖于代代人的守护与传承 [1]
文化中国行|守护河口古镇 留住文化根脉
新华社· 2025-08-26 14:37
河口古镇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的黄河之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至今仍留存着众多历史遗迹。 河口古镇古民居是兰州市现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群之一,是我国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一个缩影,2017年被列为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多蕾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鸣谢:兰州市西固区委宣传部 作为一名基层文保员,张振祥用自己的默默坚守守护河口古镇、留住文化根脉。 ...
外媒:专家倡导人工智能作为保护边缘文化的催化剂
环球网资讯· 2025-05-15 11:00
人工智能与文化保护 - 人工智能工具正被用于保护和弘扬边缘化及原住民群体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民间传说、口头传统和社区智慧 [2] - 文化响应型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技术专家、人类学家和社区成员合作开发,以确保尊重当地习俗和文化背景 [2] - 人工智能在记录濒危语言、创造互动式教育体验和维护口述历史方面具有变革潜力 [3] 社区驱动的人工智能开发 - 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应由目标社区驱动,以保护和分享文化叙事 [3] - 开发者需投入时间和资源了解社区的文化根源、传统和道德价值观,强调本地化框架的重要性 [4] - 霍华德大学与谷歌合作开发非裔美国人口语英语语音数据集,增强语音识别技术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4] 语言保护与挑战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约3000种语言面临消失风险,人工智能在语言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5] - 新西兰Te Hiku Media开发的毛利语AI模型致力于记录和振兴毛利语,对抗英语和全球化的影响 [5] - 人工智能生成的语言输出可能显得"生硬",无法捕捉自然语言的情感和韵律细微差别 [6] 文化意识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 - 面部识别和图像生成技术在不同人口群体中表现差异,可能损害跨文化理解 [5] - 文化意识人工智能需要技术开发者与文化专家深入交流,确保系统与文化契合 [5] - 人工智能的讨论需融入文化遗产尊重和社区参与,以丰富而非侵蚀文化认同 [6]
溥仪要卖,日军要收,带着四库全书逃难,这些书生豁出去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9 18:15
《四库全书》历史与保护 - 《四库全书》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抄丛书,全书约8亿字,共抄7部,分藏于南北7座皇家藏书阁[1] - 到清末仅存"三部半",抗战后仅文澜阁本与阁同在一城[1] - 文澜阁本是"四库七阁"中唯一向民众开放的,开世界公共图书馆先河[6] 文澜阁本抢救与补抄 - 1861年太平军攻杭,丁丙丁申兄弟从文澜阁废墟抢救出1/4藏书,后组织百余人历时7年补抄[17][18] - 民国时期钱恂借文津阁本补抄8年,张宗祥募资完成最终补抄,形成"百衲本"[19] - 补抄本文澜阁本比原版更完整,保留清代删改内容如岳飞《满江红》原句[20] 抗战西迁历程 - 1937年浙图馆长陈训慈组织装箱228箱(140箱文澜阁本),冒台风经富阳渔山转移[24][25] - 1938年经浙赣湘黔川五省,行程5000公里,途中11箱落水抢救,最终藏贵阳地母洞[30][31][32] - 1944年日军攻黔,转运重庆青木关教育部公馆,配备4名武装警卫[36][37] 战后归属与数字化 - 1946年7月5日完整运回杭州,现存浙图360个樟木箱中[40][45] - 2020年上线"文澜重光"数字项目,高清呈现水渍虫蛀等历史痕迹[46][47] 其他现存版本 - 文渊阁本现存台北故宫,文津阁本为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45] - 文溯阁本现藏兰州仿建藏书楼,曾经历沈阳-黑龙江-甘肃多次转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