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工程
搜索文档
直达基层,文化惠民底色更亮
人民日报· 2025-10-23 13:47
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2] -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单一供给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3][6]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模式创新 - 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面积5400多平方米,设有21处活动空间,年均举办文化活动600多场[3] - 运营模式改“政府派单”为“群众点单”,通过数字化平台分析运营数据并实时调整项目服务[3] - 坚持第三方运营不改变文化服务的公共属性,收费类文化服务项目不超过三成[3] - 全国已创新拓展4万多个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4] 博物馆行业的服务升级与业态创新 - 全国91%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江苏90多家博物馆试行延时开放以破解“预约难”并带动“夜经济”[4][5] - 博物馆创新数字展馆打造新型文化业态,并通过联合办展模式让珍贵展品深入基层[5] -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6] - 江苏连云港市博物馆参与联合办展时,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4.2万人次,刷新全省备案博物馆单日接待纪录[5] 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实践成效 - 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寨通过“文化+旅游”模式,2024年接待游客7.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5万元[7] - 村民创作30多首拉祜族歌曲并登上央视舞台,形成演艺团队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7] - 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逾47万个,2024年“村晚”共举办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7] - “村字号”文化品牌如“村BA”、村歌、村舞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7]
第十三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在防城港市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10:00
活动概况 - 第十三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暨2025北部湾开海节于8月15日晚在广西防城港市举行 [1] - 该会演是广西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之一,自2012年起已成功举办12届 [1] - 本届会演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中共防城港市委员会及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1] 活动规模与内容 - 经广泛发动和遴选,共有来自广西各地的18支代表队2700多名演员参与 [1] - 活动开展合唱、器乐、戏剧三个类别的12场集中展演 [1] - 逾万名群众报名参与,活动聚焦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向海图强等主题 [1] 活动特色与影响 - 活动坚持办在基层、热在基层,凸显基层性、群众性、惠民性 [1] - 广西各地将节目初选与群文辅导、惠民演出相结合,组织各级群众文化机构深入一线指导创作排演 [2] - 活动同步进行网络直播,让基层群众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 [2] 文旅融合举措 - 活动延续群众文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理念,与承办城市品牌旅游节庆互融互促 [2] - 同期举办2025北部湾开海节和“活力夜广西”嘉年华防城港主场活动 [2] - 积极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 [2] 文化惠民活动 - 主办方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社区、企业、军营、景区开展惠民演出 [2] - 组织广西歌舞剧院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精品剧目巡演 [2] - 为群众送上民族歌剧《柳柳州》公益文化大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