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文化业态
搜索文档
直达基层,文化惠民底色更亮
人民日报· 2025-10-23 13:47
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2] -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单一供给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3][6]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模式创新 - 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面积5400多平方米,设有21处活动空间,年均举办文化活动600多场[3] - 运营模式改“政府派单”为“群众点单”,通过数字化平台分析运营数据并实时调整项目服务[3] - 坚持第三方运营不改变文化服务的公共属性,收费类文化服务项目不超过三成[3] - 全国已创新拓展4万多个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4] 博物馆行业的服务升级与业态创新 - 全国91%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江苏90多家博物馆试行延时开放以破解“预约难”并带动“夜经济”[4][5] - 博物馆创新数字展馆打造新型文化业态,并通过联合办展模式让珍贵展品深入基层[5] -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6] - 江苏连云港市博物馆参与联合办展时,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4.2万人次,刷新全省备案博物馆单日接待纪录[5] 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实践成效 - 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寨通过“文化+旅游”模式,2024年接待游客7.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5万元[7] - 村民创作30多首拉祜族歌曲并登上央视舞台,形成演艺团队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7] - 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逾47万个,2024年“村晚”共举办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7] - “村字号”文化品牌如“村BA”、村歌、村舞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7]
2024年文化产业营收超19万亿创新高
长江商报· 2025-06-30 08:12
文化产业总体规模 - 2024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超19万亿元(19142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 1% [1][2] - 2024年中国文化产业资产总计343987亿元,同比增长5% [3] - 2024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利润17737亿元,同比增长7 9%,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利润13192亿元,增长10 2% [3] 行业结构及增长 - 文化服务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9134亿元,增长7 4%,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57 0%,对增长的贡献率达59 1% [2] - 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增长7 1%和6 2% [2] - 文化装备生产、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4个行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1 2%、8 6%、8 4%和7 2% [2] 区域发展差异 - 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41750亿元,增长7 8%,中部地区28726亿元,增长7 3%,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2] -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8462亿元,增长2 6%,东北地区2485亿元,增长1 8% [2] 新型文化业态 - 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如广播电视集成播控、游戏动漫等)实现营业收入66600亿元,增长12 4%,对文化产业营收增长的贡献率达57 9% [3] -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1625亿元,增长1 7% [3] 固定资产投资 - 2024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 9% [4] - 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新闻信息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创意设计服务4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6 3%、11 8%、10 2%和10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