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
搜索文档
直达基层,文化惠民底色更亮
人民日报· 2025-10-23 13:47
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2] -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单一供给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3][6]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模式创新 - 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面积5400多平方米,设有21处活动空间,年均举办文化活动600多场[3] - 运营模式改“政府派单”为“群众点单”,通过数字化平台分析运营数据并实时调整项目服务[3] - 坚持第三方运营不改变文化服务的公共属性,收费类文化服务项目不超过三成[3] - 全国已创新拓展4万多个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4] 博物馆行业的服务升级与业态创新 - 全国91%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江苏90多家博物馆试行延时开放以破解“预约难”并带动“夜经济”[4][5] - 博物馆创新数字展馆打造新型文化业态,并通过联合办展模式让珍贵展品深入基层[5] -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6] - 江苏连云港市博物馆参与联合办展时,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4.2万人次,刷新全省备案博物馆单日接待纪录[5] 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实践成效 - 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寨通过“文化+旅游”模式,2024年接待游客7.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5万元[7] - 村民创作30多首拉祜族歌曲并登上央视舞台,形成演艺团队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7] - 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逾47万个,2024年“村晚”共举办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7] - “村字号”文化品牌如“村BA”、村歌、村舞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7]
直达基层,文化惠民底色更亮(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人民日报· 2025-10-23 08:16
政策导向 -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2] -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2] - 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2] 行业模式创新 - 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单一供给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 [3] - 运营模式从“政府派单”转变为“群众点单”,根据受众反馈实时调整项目服务 [3] - 第三方运营不改变文化服务的公共属性,收费类文化服务项目不超过三成 [3] 公共文化设施发展 - 各地创新拓展4万多个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 [4] - 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 [4] - 全国博物馆2024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6] 文化业态创新 - 博物馆试行延时开放,破解“预约难”,带动“夜经济” [5] - 创新数字展馆打造新型文化业态,让文物“动起来” [5] - 大型博物馆带着精品文物到地方巡展、开展联合办展 [5] 基层文化活力 - 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逾47万个,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7] - “村晚”、“村BA”、村歌、村舞等“村字号”文化品牌叫响 [7] - 2024年全国“村晚”共举办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文旅融合案例 - 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运营5年,年均举办文化活动600多场 [3] - 江苏连云港市博物馆参与联合办展,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4.2万人次,刷新全省纪录 [5] - 云南老达保村寨通过“文化+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7.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5万元 [7]
新的文化使命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经济日报· 2025-07-31 08:07
文化自觉 - 文化自觉体现为对文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文化发展责任的主动担当 [2] -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推动文化建设的意识并付诸实践 使文化事业成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2] - 党从毛泽东建设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文化到邓小平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 一以贯之推进文化建设 [2] 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根基 [4] -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其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为中华民族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 - 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相辉映 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并提升为中国理论 [5] 新时代文化使命 - 提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新使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航向 [3] - 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 - 需推动"第二个结合"持续深化 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民共同价值观念贯通融通 [7] 文化发展路径 - 秉持开放包容吸收外来融入本来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 [8] - 守正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两个结合"根本要求、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8] - 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相结合 [9] -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培育新业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9]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09 08:23
旅游行业数据 - "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 [1] - 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1] - 新一代年轻人旅行注重文化体验,包括非遗手作、文创产品购买及社交媒体分享 [6]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契合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优质投资吸引 [2] - 科学规划旅游路线、整合文旅资源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长效增长 [2] -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质量过硬、影响力强的文旅品牌 [3] 文化遗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6] - 文创产品开发使经典名画融入日常用品,走进千家万户 [8] - 文化遗产成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载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8] 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精准记录和修复文化遗产 [7] - VR与AI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展览与互动体验 [7] - 数字技术助力稀世珍品如《千里江山图》的细节展示 [8] 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 - 深化国内外文博机构交流合作,联合策展、定期巡展 [10] - 打造线上"云展厅",实现文化遗产跨境共享 [10] - 与海外高校及专家建立科研协作机制,推进学术互访和人才培养 [10] 文化遗产与文明互鉴 - 文化遗产彰显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9] - 以文化遗产为纽带增进国际了解与信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11] - 推动制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国际规则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