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

搜索文档
深学细悟鼓干劲 不负韶华担使命
郑州日报· 2025-07-02 08:44
政府政策与战略方向 - 全面贯彻"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1] - 未来五年是郑州发展厚积薄发、崛起倍增的关键阶段,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3] - 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农业强市,严守安全发展底线,扎实抓好民生实事 [5] 市场监管与知识产权 - 规范涉企执法,坚持"无事不扰"原则,全面规范涉企监管执法 [2] - 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2] - 强化标准引领,围绕全市重点优势产业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 [2] - 发挥"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两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2] 文旅融合发展 - 围绕"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三大主导产业融合 [4] - 盘活绿博园等景区资源,调整运营思路从"等客来"变为"引客来" [4] - 打造"商都记忆"等空间,提供"可沉浸、可触摸、可感知"的新型阅读体验 [4] -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全景式文明展示体系,讲好郑州文化故事 [6] 食品与民生行业 - 思念食品将强化全链条质量管控,持续创新研发,紧抓"情绪价值"推出新品 [5] - 郑州公交集团以提升服务品质为核心,构建与地铁线网深度融合的立体出行网络 [5] - 公交行业将科学优化线网布局、全面提升车容车貌、强化司乘人员专业培训 [5] 文化事业与博物馆发展 - 郑州美术馆践行"开放融合、文脉传承、学术先导、对话对照"的办馆理念 [6] - 郑州博物馆将策划精品展览,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 [6] - 巩义市博物馆将深耕文物研究,深挖文物故事,打造特色社教品牌 [6] - 运用数字化手段让古老文物"活起来",吸引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走进博物馆 [6]
加快建设文旅强省 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河南日报· 2025-06-29 07:21
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意义 - 文化繁荣兴盛是大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如"多元一体""天下为公"等支撑了中国作为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3] - 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同发力为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能[4] -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5][6] 河南文化建设的实践举措 -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积分制、文明评选活动等方式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8]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增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先考古、后出让"制度[9] - 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公园,推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惠民活动[10] 文旅产业发展成果 - 2024年河南谋划147个省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4516亿元,1-10月完成投资1214亿元,贾湖遗址博物馆、郑州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投入运营[11] - 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经营主体数量增长23.2%,增值税开票户数增长23.1%,吸纳就业人数增长8.8%,文旅相关经营主体超47万户,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41万个[11] - 大力发展沉浸式旅游演艺、剧本娱乐等新兴业态,《穿越德化街》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11] 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 创新传播内容,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开发"古都生活志""豫剧元宇宙"等新兴文化IP[22] - 建强媒体矩阵,借助"中国节日"系列视频节目风靡海内外的契机,在短视频营销上持续发力[22] -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对外传播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文化传播评估机制[22]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推进二里头遗址和万里茶道河南段申遗工作,做好仰韶文化重要遗址、红旗渠等的申遗准备[18] - 推动数字赋能,对龙门石窟等重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建模和虚拟还原,打造"黄河文脉数据库"[18] - 拓展活化路径,探索"遗址+研学""古建+民宿"等新型业态,开发"中原文明探源"系列IP产品[18]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访商丘市委书记李湘豫
河南日报· 2025-06-26 15:00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坚持制造业立市 推进产业提量 提质 提效 做强做优永城煤化工 夏邑纺织 民权制冷 睢县制鞋 柘城超硬材料等"一县一特色产业" [1] - 加快农业产业化 推行"龙头企业+共富工厂+农户"模式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1] 生态环境保护 - 推进引江济淮 黄河故道水生态治理 豫东水资源配置"三水济商"工程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2] 文化产业发展 - 依托商丘古城 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 文旅融合发展等七项行动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擦亮殷商之源文化品牌 打造支柱产业 民生产业 幸福产业 [2]
向新,看中原
河南日报· 2025-06-21 07:39
农业与食品产业 - 河南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800余万亩,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展 [9][13] - 河南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 [12] - 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油料、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 [13] - 双汇、思念、白象、卫龙等老品牌与嗨吃家、食族人等新兴品牌共同打造万亿元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14] - 小麦深加工产业链延伸至赤藓糖醇、谷朊粉、蛋白肽等高端原料,以及可降解生物塑料 [15] 制造业与工业升级 - 洛阳轴承集团生产从机器人轴承到盾构机轴承的全系列产品,展示中国制造硬核实力 [16] - 郑州比亚迪新能源车生产基地一期产能40万辆、二期60万辆,实现每分钟下线一台整车 [17] - 中铁装备盾构国产率突破95%,郑煤机液压支架市占率行业第一,超聚变服务全球10000多家客户 [18] - 工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 [33] 文化与旅游产业 - 双槐树遗址通过3D、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发展可视化互动新业态 [39]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展出1600余件文物,建筑空间达1.97万平方米 [40] - 洛阳应天门等地推出战国袍、唐襦裙等传统服饰体验,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化消费 [43] - 南阳武侯祠、邓州花洲书院等文化IP与餐饮结合,形成日用型文化产品 [4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智能温室加速小麦育种进程 [10][11] - 新乡"中原农谷数智大脑"整合气象、墒情等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8] -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实现"算天、算地、算人",赋能千行百业 [33] - 兰考县打通27个部门数据接口,实现"刷脸办理"政务业务 [25] 生态环保与绿色经济 - 三门峡小秦岭矿山生态修复后,林麝、豹猫等野生动物重现 [31] - 民权林场6.9万亩林地构筑黄河故道绿色屏障 [31] - 全省创建无废景区、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3014个 [34] - 碳减排领域预计2030年前年需投入2.2万亿元,带来产业新机遇 [34]
河南着力推动 文化繁荣兴盛丨文化的根,深植中原大地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文化资源禀赋 - 河南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中的4座(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不可移动文物65000余处 [8] - 作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定的中原地区6座中心性城邑中独占5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总数达5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10]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5个,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展示(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复活"3800年前宫城) [4][6] 文旅产业潜力 - 2024年全省旅游接待量超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 [9] -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打造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级文化地标,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及5A级景区 [16]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文旅消费场景持续完善 [6][16] 文化产业创新 - 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计划打造郑州微短剧创作之都,推动精品化发展 [11][14] - 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辟文化遗产活化新场景(如殷墟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甲骨文刻写) [5][6] - 布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省管国有文化企业打造行业旗舰,促进"文化+科技""文化+制造"多元融合 [16] 文艺创作与公共文化 - 豫籍作家10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全国第一),11部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前列),豫剧成为最大地方剧种 [11] - 建成1200余座城市书房、1.2万家基层职工书屋、4.6万个基层阅读服务点,连续三年举办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 [12] - 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黄河之声"音乐会等活动,豫剧《朝阳沟》传唱60年经久不衰 [7][15] 精神文明建设 - 16个城市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数量全国第一),23个往届城市全部通过复查 [13] - 建成1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河南好人文化形成示范效应 [3][13] - 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16]
不断开创文化繁荣兴盛新局面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文化繁荣兴盛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指明方向[1] - 河南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部署文化繁荣工作,要求各级部门协同落实[1] - 中国式现代化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文化繁荣是中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1] 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实践 - 郑州、洛阳、开封通过古都文化打造差异化文旅体验[2]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土空间场景设计吸引全球关注[2] - 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村民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共享[2] - 殷墟博物馆运用裸眼3D技术活化文物展示[2] - 沉浸式戏剧《程婴救孤》创新观众互动模式[2] - 红旗渠研学游开发"青春寻访"等主题产品[2]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艺创作高峰建设[2] - 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促进文旅深度融合[2] - 通过新技术应用(如3D技术)提升文化体验[2] - 创新文旅场景(戏剧幻城、考古公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2]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工作会议召开
河南日报· 2025-06-11 18:36
文化繁荣兴盛战略部署 - 核心观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走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2] - 战略目标锚定文化强省建设,统筹守正创新、保护利用、事业产业、发展安全等多维度关系 [3] 重点任务方向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考古研究水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3] - 促进文艺创作高峰:深耕中原文化基因库,实施精品打造工程,创作更多力作 [3]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惠民工程,强化基层文化阵地,打造书香河南品牌 [3] -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培育文化经营主体 [3] - 深化文旅融合:叫响文旅品牌,打造精品景区线路,丰富消费场景和服务 [3] 实施保障机制 -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过程,强化责任落实与政策保障 [4] - 创新体制机制,壮大人才队伍,确保目标任务落地 [4] 参与主体 - 省委宣传部、文旅厅、文物局等政府部门及洛阳市参与工作部署 [4] - 省直单位、中央驻豫机构、各地市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会 [4]
艺术为笔,共绘湾区融合画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5 10:20
展览概况 -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于5月22日至6月2日在香港举行,展出岭南画派名师高剑父、高奇峰、关山月、黎雄才等160余件经典作品 [6] - 展览主题"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将"维新"改为"惟新"以体现粤港地区创新使命,展品包括林风眠《白鹭图轴》、李铁夫《盘中鱼》、黎雄才《迎客松》等6幅重点画作 [7] - 黎雄才《迎客松》长12米、高逾4米,首次在香港展出,吸引市民长时间驻足欣赏 [6][7] 文化意义 - 展览展现广东美术百年"革新、现实、兼容"的艺术精神,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理念,创作《东战场的烈焰》等家国情怀作品 [6][8] - 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指出,粤港形成"传统根系深植岭南、现代枝叶舒展双城"格局,构建"一脉两枝"多元文化生态,成为地域文化协同发展典范 [8] - 展览特别增设"人间画会与香港艺术家"专题,展出廖冰兄《教授之餐》等作品,回溯抗战时期反法西斯文化战线历史 [10][11] 社会反响 - 香港市民益女士表示对黎雄才山水画的喜爱,称《迎客松》原作"好震撼";中文教师叶小姐认为展览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承 [6][7] - 何明华会督银禧中学学生许中博在汤小铭《永不休战》前感受到鲁迅精神,香港画家沈平称赞该作品展现鲁迅战斗特质 [10][11] -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学生王语淇全程拍照记录,称要"回去仔细学习"广东百年美术年表 [12] 区域合作 - 香港艺术发展局赵志军表示展览深化粤港文化纽带,两地已通过"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12] - 展览当代艺术板块纳入两地青年艺术家影像、数码作品,林蓝称布展设计兼顾文物与当代艺术呈现 [12] - 李劲堃强调香港国际传播优势有助于大湾区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呼吁未来引入更多国家级展览 [12]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郑州日报· 2025-05-23 08:37
高质量发展战略 -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重点聚焦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2] - 郑州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的省会 需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 同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需支撑中部崛起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 [2] -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强化创新引领和科技赋能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市 同时加强高效能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3] 产业与创新方向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需通过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3]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结合农业强市目标 实现多领域协同发展 [3] - 文化保护与传承被列为重点任务 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3] 区域发展定位 - 郑州需在全省发展中挑大梁 走在前 同时承担国家中心城市在重大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2]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被列为政治责任 需强化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 - 区域发展需对标国家战略 如中部地区崛起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形成实践成效 [2][3] 政策执行与落实 - 需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省委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 确保高质量发展实践成效 [2][4] - 强调稳中求进 善作善成 将政策部署深化细化 形成实际成果 [4] - 通过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 补齐短板 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3]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制造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强调保持合理比重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 - 河南省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三大路径实现产业升级 [3] - 计划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同时提升现代服务业 目标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链条 [3] - 实施产业园区集群培育工程 提升标准化建设与专业化管理能力 强化载体支撑作用 [3] 农业强省战略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 科技成为现代农业核心驱动力 [4] - 强化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 通过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业人口市民化机制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 [4] - 目标实现粮食安全巩固、农民增收与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多元协同发展 [4] 社会治理创新 - 河南省加强新兴领域党建 提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质效 [6] - 基层治理强调资源下沉 通过网格员与志愿者协同开展环境治理、安全隐患排查 提升社区服务效能 [7] - 打造"15分钟法律服务圈" 运用"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一线化解 强化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保障作用 [8] 生态环境保护 - 河南省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维护 [9] - 黄淮实验室聚焦三大方向:突破新污染物溯源技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范式、推动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应用 [10] - 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采用"边研究边应用"模式 直接对接地方生态保护需求 [10] 文旅融合发展 - 河南省定位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计划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 [11] - 打造"三门峡-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 强化"老家河南""华夏古都"等文化IP影响力 [11] - 已完成7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 建立石窟寺数字化信息库 推动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富矿 [12] 水利与应急管理 - 针对旱情实施精细化水源调度 通过水库、泵站等工程保障城乡供水与农业灌溉需求 [14] - 防汛工作强调预案完善与要素保障 构建扁平化指挥体系以提升抢险救灾能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