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解读趋同化
icon
搜索文档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传统文化教育范式
新华日报· 2025-04-27 10:29
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生成式AI通过沉浸式情境设计、个性化学习辅助和跨领域知识融合,推动教学模式从标准化输出转向共生式创新,重塑传统文化教育范式 [1] - 生成式AI结合VR/AR技术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例如敦煌壁画教学通过三维模型让学生"步入"莫高窟,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 [2] - 大语言模型与学习分析技术协同实现课程资源智能适配,例如根据学生认知盲区推送针对性材料,或在诗词鉴赏中动态调整推荐篇目 [3] 课程设计创新 - 生成式AI通过数字化活化技术将静态文化转化为现代教育载体,例如对《史记》进行三重转化:高精度数字化、交互式注解生成、知识图谱构建 [4] - AI推动教学从单向传授转向人机协同,例如学生通过AI辩论平台自主设计讨论题,AI即时提供经典原文并评判论点逻辑 [5] - 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体验设计师,例如借助AI工具整合《坛经》文本与教学视频,实时跟踪学生理解瓶颈并调整授课方法 [6] 跨学科教育生态 - 生成式AI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文化-科技-艺术"三元互动生态,例如学生使用AI工具生成仿古诗词后需解构算法模型并反思机器与人类创作差异 [7] - AI算法存在文化解读趋同化风险,例如对道家思想的解析可能忽视辩证张力,需建立人类专家与AI协同标注机制 [9] 技术赋能与挑战 - AI深度应用依赖学习行为数据分析,数据隐私保护成为首要议题,需采用本地设备训练和加密参数更新技术 [8] - 生成式AI可能引发学术诚信问题,例如作业缺乏原创性思考或存在隐性错误,需构建技术检测、人工复核和学术溯源三位一体监管体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