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术诚信
icon
搜索文档
青平:“商汤即汉谟拉比”?岂能让学术糟粕污染文化基因
中国青年报· 2025-08-10 11:54
此类伪学术行为不仅是"学术圈"的笑话,最危险的后果是对文化自信根基的动摇。这种论述将东方文明 与其他古文明混为一谈,以虚构的"东方辉煌"对抗西方中心主义,自毁文明根基。学术研究非学者一己 私事,更关乎到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试想,若青少年从小接触的是"商汤即 汉谟拉比"的荒诞结论,便难以建立起对文明连续性的深刻认同。当卢浮宫玄武岩碑的楔形文字被强行 扭曲到殷墟的甲骨上,污染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库。 要杜绝此类闹剧,需要构建学术规范的多重防线,层层把关。期刊作为学术观点的"守门人",必须守住 学术界评议的底线,剔除违背基本学术常识的糟粕;高校是学术共同体的核心,应当强化对科研诚信的 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建立终身追责机制;而学者自身更需重拾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明白学术创新的前 提是恪守规范、严谨探索。唯有如此,才能让学术成果如商周青铜器般,历久弥新,守护文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当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穿越"成中国的商汤,造成的是一场令公众哗然的学术闹剧。2007年,武汉大学 阿拉伯研究中心教授李荣建与空军雷达学院学者吴彬华,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发表论文,宣传汉谟 拉比与商汤实为同一人, ...
2025年大学生学术研究洞察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8-02 08:18
学术态度与规划 - 超四成(41%)大学生计划毕业后继续深造,92.2%追求学术进步,33.8%追求学术创新 [1][9] - 69.3%和64.0%的大学生分别将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视为大学阶段最重要事项 [6] - 67.2%关注学术交流活动,52.6%关注科研机会,体现主动积累科研经验的倾向 [11] 学术实践行为 - 53.2%大学生选择夜间撰写论文,研究生更倾向深夜沉浸式创作,华中地区高校学生夜间写作频率更高 [13] - 57.2%时间用于论文逻辑修改,55.3%时间用于降重处理,反映学术成果打磨的痛点 [15] - 84%大学生每周使用生成式AI,62.9%遇学术困难时优先咨询AI,50%以上在论文写作中应用生成式AI [22][24] 查重工具使用现状 - 68.6%依赖AI辅助查重,65.5%通过搜索或求助解决,62.7%直接购买付费服务 [17] - 50.4%遭遇不同工具结果不一致问题,40.2%担忧费用高及数据安全 [32] - 研究生98.7%使用≥2个工具查重,普遍采用多工具交叉验证策略 [28] 工具需求与付费行为 - 59.2%使用AI工具,56.2%使用查重工具,体现"科技提效"的典型特征 [19] - 53.5%期待AIGC检测功能,50.4%需要文档格式转换,显示对多功能集成工具的诉求 [34] - 86.9%混合使用免费/付费工具,57.3%以免费为主,研究生付费意愿显著高于本科生 [40] 学术支出结构 - 69.8%将论文相关支出列为主要学术消费,人文专业78.2%支出集中于论文领域 [38] - 86.6%认可付费学术服务对效率的提升作用,体现"精准投入"的消费理念 [38] 行业热点关联 - 论文与查重话题在社媒平台达数十亿浏览、千万级讨论,显示公众对学术诚信议题的高关注度 [4] - 2025年部分高校将实施"重复率+AIGC重复率"双查重制度,推动查重工具功能升级需求 [24]
校方一再对美联邦政府妥协,哥伦比亚大学严惩“反犹”学生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 2025-07-24 06:49
哥伦比亚大学处分抗议学生事件 - 哥伦比亚大学对参与"反犹"抗议活动的学生进行严厉处分 包括留校察看 停学1至3年 撤销学位以及开除学籍 [1] - 受处分学生达70多名 其中约60人被停学且大多是两年 不到10人留校察看 至少一名情节严重者学位被取消 [1] - 学生需提交书面道歉方可返校 否则将面临开除 [1] 美国舆论反应 - 舆论呈现明显分化 有网民痛批这是该校的"耻辱"并鼓励被处分学生起诉校方 [3] - 右翼媒体强调学生抗议活动对校园及教学秩序的破坏 包括图书馆涂鸦和保安受伤 [3] - 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批评校方是对学生的"压迫行为" 认为校方已向政治压力屈服 [4] 事件背景与影响 - 因不满以色列对加沙军事行动 全美多所高校爆发学生抗议 哥大成为"震中地带" [3] - 自1968年反越战抗议以来 哥大首次允许警方入校镇压 [3] - 特朗普政府取消哥大4亿美元科研经费 双方谈判后校方接连妥协 [3] 与其他高校对比 - 相比哈佛大学去年仅10人被留校察看 宾夕法尼亚大学仅4名学生被停学 哥大惩处力度和规模堪称严苛 [4] - 哥大与政府谈判有进展 部分科研经费或将恢复 [4] - 抗议学生指责哥大此举是向特朗普政府示好让步 [4]
用AI检测AI,花钱降论文AI率却被改得一塌糊涂
央广网· 2025-07-15 23:31
高校AI检测现状 - 2023年高校毕业生面临新增AIGC检测环节,部分高校采用AI模型检测论文AI生成内容占比,同时市场出现"降低AI率"工具但效果存疑[1] - 典型案例显示:某学生使用降AI率软件后,论文AI率从40%升至50%,查重率从3%飙升至40%,且语义和结构被破坏[1] - 多平台检测结果矛盾,某学生相同论文在不同平台AI率检测结果从15%突变至28%,最终需付费155元反复修改并通过[2][3] AI检测技术原理 - 主流检测方法基于"困惑度与突发性"指标:AI文本具有更高可预测性和平滑性,人类文本则呈现波动特征[4] - 专家指出当前检测技术依赖统计特征(如重复片段、标点模式、句子复杂度),但准确率不足100%,存在高误判风险[5] - 检测模型通过词频概率预测生成逻辑,但无法区分人类深度修改后的AI文本与原创内容[5] 学术规范争议 - 教育专家强调大段使用AI生成内容属学术不端,国内外高校已出台明确禁令[5] - 实际案例显示:教师自主撰写内容被检测为AI生成(AI率从30%升至45%),反映检测系统存在逻辑悖论[3] - 答辩环节被视作有效检验手段,导师可通过学术互动识别AI生成论文[6] 商业服务乱象 - 市场出现付费降AI率服务(价格区间40-128元),但存在修改后表达口语化、检测报告造假等问题[2][3] - 学生反映部分平台通过格式调整即导致AI率波动,需反复付费检测(某案例累计检测6次)[3] - 第三方检测平台与学校指定系统结果差异显著,加重学生经济和时间负担[2][3]
2025年大学生学术研究洞察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7-03 09:53
学术态度 - 超四成大学生计划毕业后继续深造 92 2%追求学术进步 超半数利用晚上时间撰写论文 [1][9] - 69 3%和64 0%大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 [7] - 33 8%追求学术创新 41%毕业首选学术深造 以个人成长对抗外界不确定性 [9] 学术实践与工具 - 超半数大学生面临查重焦虑 普遍为单篇论文使用多个查重工具 [2][30] - 59 2%使用AI工具 56 2%用查重工具 左手AI右手查重成为主流 [22] - 84%大学生每周使用生成式AI 主要提升研究效率和处理重复性工作 [24] 查重行为与痛点 - 68 6%靠AI帮忙 65 5%上网搜索或求助 62 7%直接购买工具或服务应对查重焦虑 [19] - 50 4%面临各查重工具结果不一致困扰 40 2%担忧费用高和数据安全 [35] - 研究生98 7%使用2个以上工具查重 更倾向反复查重寻找安全感 [30] 学术付费与支出 - 86 6%大学生认可学术付费对效率提升作用 45 9%认为有助于完成学业任务 [40][41] - 69 8%大学生将学术论文作为主要支出项 人文专业78 2%更聚焦论文投入 [42] - 86 9%同时使用免费和付费查重工具 57 3%以免费工具为主 [44] 技术赋能与期待 - 53 5%期待查重工具配备AIGC检测功能 50 4%希望集成文档格式转换 [37] - 62 9%写论文时向AI提问 但面临2025年高校"重复率"和"AIGC重复率"双查重制度压力 [26] - 微软OfficePLUS提供超100万+模板素材 集成自动排版等智能工具助力学术提效 [41][46]
2025年大学生学术研究洞察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6-14 16:52
学术态度 - 超四成大学生计划毕业后继续深造,92.2%追求学术进步,41%毕业首选学术深造[1][9] - 69.3%大学生认为学习专业课程最重要,64.0%认为完成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之一[7] - 67.2%大学生关注学术交流活动,52.6%关注科研机会[13] 学术实践与工具使用 - 53.2%大学生熬夜写论文,研究生更倾向深夜创作[15] - 59.2%大学生使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56.2%使用查重工具[22] - 84%大学生每周使用生成式AI,62.9%遇学术困难时向AI提问[24][26] 查重行为与痛点 - 超半数大学生面临查重焦虑,68.6%依赖AI降重,65.5%上网搜索求助,62.7%直接付费购买服务[19] - 50.4%大学生遭遇不同查重工具结果不一致问题,40.2%担忧费用高和数据安全[35] - 研究生中98.7%使用2个以上工具查重,应届生以毕业论文为查重核心[28][30] 学术付费与支出 - 86.6%大学生认可付费学术服务对效率提升的作用,45.9%认为有助于完成学业任务,40.7%认为对学术能力提升不可或缺[40][41] - 69.8%大学生将学术论文列为主要支出项,人文专业78.2%支出集中在论文[42] - 86.9%同时使用免费和付费查重工具,57.3%以免费为主,研究生付费意愿更高[44] 技术赋能与需求 - 53.5%大学生期待查重工具集成AIGC检测功能,50.4%希望增加文档格式转换[37] - 微软OfficePLUS提供超100万+模板素材及智能创作工具,覆盖答辩、汇报等场景[41][46]
美国学生写一篇Essay,怎么证明“我不是AI”?
虎嗅· 2025-05-22 10:29
教育科技行业动态 - Turnitin作为学术诚信服务公司拥有庞大数据库包括470亿网页19亿学生论文19亿学术出版物通过专有算法识别抄袭和不当引用[23] - AI检测系统误判率高达68%导致学生需额外举证如15页PDF或2小时视频自证清白[20][17][18] - AI写作检测已从大学延伸至中学有学生因被误判而改变写作方式甚至影响大学申请文书创作[24][25] 美国各州AI教育政策 - 北卡罗来纳州为全美第四个发布AI教学指南的州推出37页动态文件强调AI作为学习伙伴而非替代者[27][28][32] - 指南提出"EVERY框架"五原则:教师许可透明申报学术诚信数据安全教师监督[39][44] - 纽约市和洛杉矶学区从禁用ChatGPT转向有条件开放其他州政策介于禁止与积极引导之间[46][47][49] AI在教育中的应用趋势 -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AI领域五年内增长40%创造100万岗位推动学校培养"AI素养"[34] - 北卡建议教师用AI批改作业学生可用翻译/语音工具但禁止作弊[38][40] - 部分学区如加州圣安娜将AI视为教学能力提升工具鼓励教师合理使用[50]
《滕王阁序》AI生成率竟达100%,高校AI检测逼疯师生
36氪· 2025-05-20 07:45
学术AI检测技术现状 - 国内十余所高校将"AI生成内容检测率"纳入论文评审硬性指标,本科论文AI率要求≤15%、硕士≤10%、博士≤5% [1] - 主流AI检测工具对经典文本误判严重,《滕王阁序》被标注100%AI率,《荷塘月色》AI率达62.88% [1][6] - 检测系统存在"数据库依赖症",广泛传播的经典文本因与现有内容高度重合被误判 [2] 技术缺陷与学术影响 - 算法存在"模式化偏见",骈文《滕王阁序》因对仗工整被标100%AI率,理工科标准化表述常被误判 [6][7] - 技术迭代滞后,ChatGPT-4.5等生成内容误检率10%-20%,但检测系统仍沿用早期识别逻辑 [10] - 误判导致学生采用"学术自宫"策略,如将"量子纠缠"改为口语化表达,破坏学术严谨性 [9] 检测市场商业乱象 - 平台构建商业闭环,学生年均查重支出达3000元,远高于调研打印费用 [15] - "人工复核"服务存在欺诈,外包团队草率判定后诱导购买800-1500元/篇的润色服务 [16] - 电商平台出现"AI降重神器",通过中英回译篡改专业术语(如"肿瘤微环境"→"小坏蛋") [17] 灰色产业链发展 - "论文工厂"形成批量生产链,72小时完成妇科论文等定制服务,收费3000-5000元/篇 [19] - 仿冒期刊黑色产业链涉案1.5亿元,涉及30余种假冒期刊和3万多篇虚假论文 [21][23] - 检测市场呈现知网、万方、维普三足鼎立,新兴AI检测平台如团象、朱雀等加入竞争 [26] 行业改进建议 - 建议建立国家级论文查重平台,开放API接口规范第三方检测工具准入 [26] - 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AI检测作为参考指标而非决定因素 [27] - 应出台《高校学术诚信检测技术规范指南》,明确学科差异的检测阈值 [27]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传统文化教育范式
新华日报· 2025-04-27 10:29
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生成式AI通过沉浸式情境设计、个性化学习辅助和跨领域知识融合,推动教学模式从标准化输出转向共生式创新,重塑传统文化教育范式 [1] - 生成式AI结合VR/AR技术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例如敦煌壁画教学通过三维模型让学生"步入"莫高窟,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 [2] - 大语言模型与学习分析技术协同实现课程资源智能适配,例如根据学生认知盲区推送针对性材料,或在诗词鉴赏中动态调整推荐篇目 [3] 课程设计创新 - 生成式AI通过数字化活化技术将静态文化转化为现代教育载体,例如对《史记》进行三重转化:高精度数字化、交互式注解生成、知识图谱构建 [4] - AI推动教学从单向传授转向人机协同,例如学生通过AI辩论平台自主设计讨论题,AI即时提供经典原文并评判论点逻辑 [5] - 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体验设计师,例如借助AI工具整合《坛经》文本与教学视频,实时跟踪学生理解瓶颈并调整授课方法 [6] 跨学科教育生态 - 生成式AI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文化-科技-艺术"三元互动生态,例如学生使用AI工具生成仿古诗词后需解构算法模型并反思机器与人类创作差异 [7] - AI算法存在文化解读趋同化风险,例如对道家思想的解析可能忽视辩证张力,需建立人类专家与AI协同标注机制 [9] 技术赋能与挑战 - AI深度应用依赖学习行为数据分析,数据隐私保护成为首要议题,需采用本地设备训练和加密参数更新技术 [8] - 生成式AI可能引发学术诚信问题,例如作业缺乏原创性思考或存在隐性错误,需构建技术检测、人工复核和学术溯源三位一体监管体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