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诚信
搜索文档
再三宽纵投稿抄袭,学术公信还请三思
南方都市报· 2025-10-28 12:49
不管是同一位作者几次三番投递涉嫌抄袭论文,还是一家期刊三次收到涉抄袭稿件,期刊对待学术 不端的态度都应该是一以贯之的,不能网开一面,更不能先到(抄袭)者从轻,后来的就"格杀勿论"。 学术不端的调查和处置不是高校、学术机构一家的事,需要涉事诸端口协同合作,需要信息的及时 共享而非遮遮掩掩。哪怕是碍于学术圈里的某些人情世故选择性不公开,也完全可以实现对涉事科研机 构、用人单位的内部通报、信息共享,让学术不端的预防和查处不再后知后觉。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 者社会组织"主动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依据职权,主动进行调查处理。但问题在 于,如果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对涉高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主动披露,几次三番模糊披露,对维护学 术诚信所造成的损失和对科研环境的毁坏,又该如何应对?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学术不端行为不得迁 就包庇,不得阻挠、干扰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投稿者被发现论文抄袭,就因为一家期刊单方面判 断的所谓"认错态度诚恳",就可以仅"以退稿以及私下警告的方式处理,不予公开通报", ...
斩断论文代写“灰产链条”
中国经济网· 2025-10-16 21:55
行业运营模式 - 个别公司公开招聘撰稿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有偿代写服务 [1] - 在AI技术加持下,代写论文门槛降低,有广告宣称枪手一天能写出30篇论文 [1] - 代写机构普遍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招揽生意,产品页面多显示五星好评 [1] 行业问题与风险 - 代写机构收费标准混乱不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可能缺乏正规经营资质 [1] - 此类机构被描述为彻头彻尾的骗局,论文质量无法保证 [1] - 代写论文行为被教育部明确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并严厉打击 [2] 监管与行业环境 - 教育部对参与购买、代写论文的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或依法撤销学位 [2] - 针对AI代写论文现象,不少高校和老师表示零容忍态度 [2] - 代写论文行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扰乱了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 [2]
标价95万,评欧洲科学院院士怎么成了一门生意
新京报· 2025-10-16 21:34
事件概述 - 知名学者饶毅披露,有机构为申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提供明码标价的咨询服务,收费不超过95万元 [1] 市场与商业模式 - 此类咨询服务已形成成熟市场,机构报价的“直接渠道”费用低于市场常规渠道约200万元,显示出较高的产业化程度 [2] - 商业模式是利用欧洲科学院要求候选人需由现任院士提名的规则,提供对接院士、搭建国际合作渠道的付费服务 [1] - 服务机构将本应基于学术实力建立的联系转化为付费服务,其收费涵盖翻译、差旅等成本,并否认“花钱买头衔” [1][2] 行业影响与潜在问题 - 此类操作将学术评价的核心标准从能力转向资源,本质上是学术荣誉的商品化 [2] - 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通过付费捷径获取头衔的行为会挫伤踏实研究者的积极性,侵蚀学术创新土壤 [3] - 若学者使用财政支持的课题经费购买此类服务,可能涉嫌违反《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关于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的规定,情节严重者可能触犯刑法 [3] 行业监管与治理方向 - 学术机构需要强化评选流程的透明度,例如进一步公开提名环节的审核标准,以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3] - 大学需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打破“唯头衔论”,让科研成果的质量与价值成为核心评价指标 [3] -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术中介的排查,对涉嫌利益输送的行为依法追责,以维护学术诚信 [3]
香港多所高校曝假学历申请:港大、港中大各发现数百宗伪造案!此前,28岁环球小姐李思萱伪造美国哥大学历入读港大,被判入狱240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5:43
虚假学历申请事件规模 - 香港大学本学年发现数百宗怀疑凭虚假学历申请入读的非本地生个案,所有个案均未获录取[6] - 香港中文大学在2025/26学年截获数百宗怀疑使用虚假学历的申请,此数字较去年公布的十宗大幅上升[2] - 香港理工大学同期发现约10宗同类非本地生个案,并已取消其相关申请及录取资格[6] 虚假学历申请手段 - 部分申请涉嫌伪造中学成绩表,甚至虚构不存在的中学[2] - 有非本地生递交海外考试成绩,但成绩表学生相片与申请人护照照片疑似不同,且学生在某国家读中学期间却在另一国家考试,经核实材料造假[2] - 存在个案向大学提供假学历,讹称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从而获录取[3] 高校应对与审核措施 - 香港科技大学已提升各学院在收生方面的协调沟通,制订处理欺诈入学申请个案的程序指引及引入通报系统,将怀疑个案报备所有学院[1] - 香港中文大学已启用全新本科入学报名及审批系统,加强对PDF文件及图像资料的核验[7] - 香港理工大学通过International Credential Evaluation Service、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等官方渠道核验学历,并计划在入学系统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7] - 香港理工大学已启用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利用区块链及数据加密技术复核学历证明[7] - 各院校已强化招生审核机制,包括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学历验证及人工智能识别技术[5] - 获初步取录的申请者必须于开学前完成相关证书及成绩单等学历文件的严谨查核及验证,方可正式注册为学生[1] 校方处理与法律后果 - 如经调查后确认有人因伪造文件或虚假学历而获录取,大学将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开除其学籍,并将个案转至执法部门[1] - 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共有25人因涉嫌以虚假学历报读香港本地大专院校被拘捕,当中被定罪人士最高被判处监禁17星期[2] - 伪造或提供虚假学历属严重罪行,最高可判处14年监禁[5] - 一名28岁人士因向香港大学提供假学历获录取,被沙田裁判法院判处总刑期240天[3] 官方态度与行业影响 -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对虚假学历持"零容忍"态度,指出虚假学历严重影响香港专上院校招生工作及香港的国际声誉[5] - 有观点指出学生造假影响的不仅是相关大学和其他学生申请人,而是整个香港在全国乃至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可信度[6] - 需关注虚假文书背后可能存在的产业链,要求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将贩卖假文书的依法严惩[7]
香港多所高校披露发现假学历申请 港科大:伪造材料获录取者将被取消资格并转至执法部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1:40
虚假学历申请事件规模 - 香港大学本学年发现数百宗怀疑凭虚假学历申请入读的非本地生个案 [3] - 香港中文大学2025/26学年截获数百宗怀疑使用虚假学历的申请 较去年公布的十宗大幅上升 [1] - 香港理工大学同期发现约10宗同类非本地生个案并已取消相关申请及录取资格 [5] - 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 共有25人因涉嫌以虚假学历报读香港本地大专院校被拘捕 [2] 虚假学历申请手法与案例 - 部分申请涉嫌伪造中学成绩表 甚至虚构不存在的中学 [2] - 有非本地生递交海外考试成绩 但成绩表学生相片与申请人护照照片疑似不同 [2] - 发现学生声称在某国家读中学 但在学期间却在另一国家考试 经向考试机构核实后揭发材料造假 [2] - 28岁环球小姐李思萱因向香港大学提供假学历 讹称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从而获录取 被判处监禁 [3] 高校应对措施与审核机制升级 - 香港科技大学已制订处理欺诈入学申请个案的程序指引及引入通报系统 将怀疑个案报备所有学院 [1] - 香港中文大学已启用全新本科入学报名及审批系统 加强对PDF文件及图像资料的核验 [6] - 香港理工大学通过International Credential Evaluation Service、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等官方渠道核验学历 并计划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6] - 香港理工大学已启用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 利用区块链及数据加密技术复核学历证明 [6] - 各院校强化招生审核机制 包括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学历验证及人工智能识别技术 [3] 处理结果与法律后果 - 香港大学强调所有发现怀疑假学历的个案均未获录取 对于掌握具体证据的个案将向警方举报 [3][4] - 如经调查确认有人因伪造文件或虚假学历而获录取 大学将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开除学籍 并将个案转至执法部门 [1] - 伪造或提供虚假学历属严重罪行 最高可判处14年监禁 [3] - 2022年至2024年被定罪的人士中 最高被判处监禁17星期 香港入境处同时依法宣布被定罪人士的签注或进入许可失效 [2] 事件影响与高层关注 - 虚假学历严重影响香港专上院校招生工作及香港的国际声誉 [3] -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指出学生造假影响整个香港在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声誉和可信度 [6] - 提醒关注虚假文书背后可能存在的产业链 要求执法部门严厉打击 [6]
AI 一天 30 篇:央视曝光论文代写造假“流水线”与廉价写手
搜狐财经· 2025-10-12 21:51
行业运作模式 - 论文代写服务在电商平台上以“论文查重”等名义进行伪装以规避审查[6] - 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上有账号以“全科专业辅导”为名暗中兜售代写服务[9] - 代写机构承诺“真人代写、包通过、不过退款”来吸引客户[6] 生产流程与效率 - 代写公司指导写手使用AI软件,输入专业和主题等基础信息后可瞬间生成论文初稿[3] - 公司采用“组稿 + AI”的工业化量产体系,员工无需专业背景,只需将资料填入模板即可快速拼接不同学科论文[7] - AI工具能在五分钟内生成一篇论文的初稿,显著提升了造假效率[7] 业务规模与市场 - 广东阳西县圣达电子产品商行在电商平台的年销量超过4万单[5] - 武汉知渝文化有限公司组建了超过1300人的“写作大师”接单群[5] - 四川瑞品豪公司声称拥有300余名兼职写手,年代写业务量上千单[10] 定价与利润分配 - 代写服务明码标价,写手通过接单月收入可达8000元[5] - 期刊代发成为暴利环节,省级期刊报价1.5万元,国家级期刊报价2.2万元,核心期刊报价3万元[10] - 标价上万元的代写订单在写手群内仅以几百元的价格进行转包,利润空间巨大[13] 公司实体与操作 - 武汉知渝文化有限公司是圣达公司订单的源头,在电商平台运营“泊伊芬教育旗舰店”[6] - 武汉欢之歌信息咨询公司和武汉瑞杰学尚公司均采用了AI工具进行论文批量生产[7] - 四川瑞品豪公司在二手交易平台运营“长林学长”店铺,并进行线上线下同步运作[10]
2025年大学生学术研究洞察报告
艾瑞咨询· 2025-10-06 08:06
学术态度与学习重心 - 超四成(41%)大学生计划毕业后继续深造,以个人成长对抗外界不确定性 [9] - 92.2%的大学生对自己有学术KPI,33.8%追求学术创新 [9] - 69.3%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专业课程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之一,64.0%认为完成毕业论文最重要 [6] - 大学生最关注的学术话题是学术交流活动(67.2%)和科研机会(52.6%) [11] 学术实践与时间投入 - 53.2%的大学生选择在夜晚挑灯夜战写论文,研究生更爱沉浸式深夜创作 [13] - 在修改论文时,57.2%的大学生耗时最多在内容逻辑修改,55.3%的同学花费较多时间进行降重处理 [15] - 华中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更经常挑灯夜战写论文 [13] 学术工具使用现状 - 59.2%的大学生在写论文时使用AI工具,56.2%使用查重工具 [19] - 84%的大学生每周使用生成式AI,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升研究效率和帮助处理重复性工作 [22] - 62.9%的大学生在写论文遇到困难时会向AI提问 [24] 查重工具使用行为与痛点 - 超半数大学生面临查重焦虑,68.6%依靠AI帮忙,65.5%上网搜索或求助,62.7%直接购买工具或服务 [17] - 50.4%的大学生面临各查重工具结果不一致的困扰,40.2%的同学苦恼费用高并担忧论文数据安全 [32] - 使用多个工具查重是常态,98.7%的研究生使用2个以上工具查重 [28] - 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曾因期末、校园实践和毕业论文而使用查重工具 [26] 付费意愿与学术支出 - 86.6%的大学生认为付费购买学术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效率 [38] - 学术论文是近七成(69.8%)大学生在学术方面的主要支出项 [38] - 86.9%的大学生同时使用免费和付费查重工具,57.3%以免费工具为主 [40] - 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对于论文查重的付费意愿更高 [40] 对工具的功能期待 - 大学生对查重工具进化成“全能助手”抱有期待,对AIGC检测功能的期待度最高,占比53.5% [34] - 超半数(50.4%)大学生期望查重工具配备文档格式转换功能 [34] - 大学生选择查重工具时,对“权威”、“安全”、“准确”等因素均有高要求,难以取舍 [30]
AI论文“抄观点不抄字”引激辩
科技日报· 2025-09-22 08:09
AI生成科研成果引发的学术诚信争议 - 人工智能生成的科研成果存在"思想抄袭"现象 即挪用他人研究方法或核心观点而不标注出处 虽未直接复制文字但被指控为"巧妙地抄袭" [1][2] - 具体案例显示The AI Scientist工具生成的手稿与韩国研究者朴炳俊论文核心方法高度相似 相似度达5级(完全对应) [2][3] - 专家评估发现24%的AI生成作品达到4-5级相似度 其中4级为融合2-3项前人成果 5级为方法完全对应 [3] 行业对抄袭定义的分歧 - AI研发团队否认抄袭指控 称被质疑手稿与前人研究假设不同且应用领域各异 仅属"未引用相关文献"的常见现象 [4] - 学界判断存在分歧 有研究者认为相似度3级远不足构成抄袭 而新颖性本身具有主观性 [4] - 专家指出争议根源在于抄袭定义认知差异 部分认为需主观故意欺诈 另一些主张未恰当标注他人可识别观点即构成抄袭 [5] AI科研对学术体系的冲击 - 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年论文数量激增 研究者难以验证自身观点新颖性 大型语言模型重组训练数据的特性加剧学术信用流失 [7] - 思想抄袭验证缺乏有效解决方案 观点挪用难以量化 现有技术仅能检测句子语义相似度 商业检测工具Turnitin未能识别AI论文来源文献 [7] - The AI Scientist采用的原创性验证流程(大型语言模型生成关键词+语义学者搜索引擎+大型语言模型评估)被质疑过于简化 无法媲美领域专家判断 [7] AI科研工具发展现状与规范需求 - The AI Scientist由东京Sakana AI公司2024年推出 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全自动科研工具代表 能自主生成思路 编写代码并撰写论文 [2] - 研发团队承认工具存在引用不足问题 但强调其成果仅是"概念验证" 旨在证明AI生成科研论文已具备可行性 [8] - 学界普遍认为需规范AI科研工具使用 当前建议仅将工具用于"启发思路" 研究者需自行验证输出内容可靠性 [8]
「10分钟一篇论文」的时代终结?全球高校开启AI作业“猎杀模式”:凌晨2:08的粘贴记录都逃不掉
36氪· 2025-09-10 17:38
AI检测工具市场发展 - AI作业检测工具快速崛起,能够精准识别文本生成轨迹,包括粘贴记录、时间戳还原和模型溯源等功能 [2] - 检测工具普及速度极快,Google Docs已内置检测功能,Originality.ai可同时判定AI生成和抄袭分数,Copyleaks宣称实时检测准确率达99% [3] - 检测工具已广泛集成至Chrome插件、Google Workspace和学习平台,大多数提交的论文和作业都会经过检测 [3] AI人类化服务兴起 - 为规避检测,AI Humanizer服务形成灰色产业链,通过重写AI生成内容使其更接近人类写作风格 [4] - 服务内容包括自动加入拼写错误和冗余词语模拟真实水平,或训练AI模仿个人语气和语言习惯 [4] - 但这类方式可能难以长期有效,因为检测工具越来越关注文本生成轨迹,大段瞬间成稿会触发警报 [4] 学术应用现状 - 美国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使用生成式AI完成作业或考试,AI已成为年轻一代的标配工具 [2] - 教育机构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维护学术诚信,另一方面担心过度检测可能误伤正常写作 [7] - 教育专家建议高校不应简单禁止AI,而应探索合理融入学习,允许在资料收集和语言润色阶段使用,但要求核心思路和结论由学生完成并注明使用情况 [7]
别误会00后了,美国千人调查揭秘:85%学生都用AI,首要目的不是偷懒
36氪· 2025-09-02 15:33
生成式AI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 - 85%的学生在过去一年使用生成式AI处理课程作业 [7] - 主要用途包括头脑风暴想法(55%)、像导师一样提问(50%)和备考考试(46%) [7][8] - 两年制学生AI使用率低于四年制学生(21%未使用 vs 14%未使用) [9] 学生使用AI的主要动机和方式 - AI主要用于学习辅助而非测试作弊 [5] - 完成作业(25%)和撰写完整论文(19%)的使用比例相对较低 [8] - 男性使用AI进行头脑风暴和完成作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 [26] 学术诚信与AI使用规范 - 取得好成绩的压力是学生违规使用AI的首要原因(37%) [11] - 时间紧迫(27%)和对学术诚信政策漠不关心(26%)也是重要因素 [11] - 97%的学生认为院校应积极应对AI时代的学术诚信危机 [14] - 学生更倾向接受AI使用教育(53%支持)而非技术限制(21%支持检测软件) [14] AI对学习效果和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 55%的学生认为AI对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好坏参半 [23] - 使用AI写论文的学生更易认为AI对批判性思维有负面影响(12% vs 6%) [9] - 超过三分之一男性认为AI提升了思维能力,女性该比例仅为五分之一 [26] 学生对AI教育的期望和需求 - 学生渴望获得学校层面的AI素养教育 [6] - 57%的成年学生希望学校提供AI工具的专业和伦理使用培训 [30] - 仅5%的学生认为学校无需采取任何具体行动应对AI时代 [30] AI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影响 - 35%的学生认为AI未改变高等教育价值,23%认为价值提升,仅18%更质疑大学价值 [30] - 近四分之一学生因AI改变了对大学价值的认知但尚未形成明确判断 [33] - AI并未削弱大学价值,甚至可能有所提升 [6] 院校和教师的应对策略 - 学生希望学校制定清晰统一的AI工具使用规范 [14] - 私立非营利院校学生更支持回归手写考试(33%支持 vs 公立院校22%) [16] - 教师使用AI设计作业获得29%学生谨慎支持,但39%学生表示担忧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