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普查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公布文物“四普”阶段性成果 累计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6 15:49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系列活动在潮州市潮州古城启动 [1] - 现场举办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 [1] 文物普查成果 - 截至5月31日广东实现"三普"文物复查率100% [1] - 普查数据上传率100% [1] - 全省累计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 [1] - 调查新发现文物3000余处 [1] 重要新发现文物 - 广州黄埔陂头岭遗址揭示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大窖穴群 [1] - 深圳新发现改革开放文物30多处包括荣根学校大门、万丰股份合作公司等 [1] - 韶关市始兴县东郊场粮仓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代表当地先进储粮技术 [2] - 中山岐澳古道五桂山段是现存唯一山地型驿道连接香山县城与澳门 [2] 科技手段应用 - 采用RTK定位、无人机航拍、激光测距仪等科技手段 [2] - 深圳宝安区利用全景运动相机为每处文物点建立全景视觉档案 [2] - 珠海采用国产化先进设备接入北斗定位系统完成6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采集 [2] - 江门采用GIS技术精准复核完成3712处文物复查和80余处新发现 [2]
以“应普尽普”促文物“应保尽保”(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 核心关注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近代重要史迹[1] - 普查目标为摸清文物家底、实现应保尽保并通过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守护文物安全[2] - 普查范围覆盖革命旧址、历史地标、古村故城、水下遗存及文化景观等类型[2] 文物保护与利用 - 文物普查推动保护标准完善,从革命遗址扩展到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新类型[3] - 强调保护与利用协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如健身步道)和文旅开发(如乡村旅游)实现文物价值转化[4] - 典型案例包括云南知子罗老州府发展旅游、西安电影制片厂改造为文创产业园[4] 社会参与与技术发展 - 普查依赖专业队伍与公众参与结合,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3] - 工作方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优先保护[3]
新疆文物地图更新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4 06:44
文物普查工作概况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荒漠无人区专项调查队于2024年4月7日启动,涉及和田荒漠地区的多条古河道流域 [5] - 截至2025年5月12日,新疆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1211处,其中复核9229处,新发现1982处 [5] - 普查队伍由600余名队员组成100余支队伍,覆盖群山峡谷、沙漠戈壁等区域 [5] 丹丹乌里克遗址普查 - 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为唐代丝路南道重镇"杰谢镇"故址,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6] - 普查发现一座直径80多米的圆形古城,北侧保存较好,其他部分被流沙掩埋 [11][12] - 使用RTK测量仪、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三维建模复原古城形状 [12] 普查工作挑战 - 沙漠环境恶劣,沙尘暴频发,车辆平均时速仅2-3公里,易陷沙或扎胎 [10] - 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野外普查时间短,通常从5月中旬至9月底 [13] -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普查难度高,矿坑既深又宽,打点困难 [14] 新发现与成果 - 霍尔果斯普查队找到"三普"中登记为消失的文物点并修正数据,新发现"山楂树岩画"等 [13] - 青河县发现60幅岩画,内容包含人物、动物及狩猎场景,雕刻线条清晰 [15] - 采集木骨泥墙红柳树枝和木炭标本,用于碳十四测年以推测遗址年代 [17] 普查队伍构成 - 队伍包含经验丰富的队员如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以及首次参与的90后年轻队员 [16] - 年轻队员承担设备管理、资料审核等工作,学习专业考古知识及实地经验 [17] - 霍尔果斯普查队由4名女性组成,平均年龄43岁,使用多种交通工具完成普查 [13] 普查目标与意义 - 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及大数据库,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20] - 扩展文物内涵与外延,将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纳入普查范围 [19] - 培养专业人员,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