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

搜索文档
大同华严寺殿墙遭游客刻字?官方:系浮尘涂画未造成损伤
央视网· 2025-08-05 12:11
近日,有网友反映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西墙外立面存在疑似刻字痕迹,引发社会关注。该院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业人员现场核查,现将 情况说明如下: 央视网消息:据大同华严寺景区微信公众号消息,8月5日,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发布关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西墙外立面浮尘痕迹的情 况说明。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西墙外立面 感谢广大网友和媒体对华严寺的关心监督,这体现了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再次呼吁:文物安全需全民共 护,参观时请勿触碰建筑本体及壁画彩塑,自觉远离护栏限定区域,让千年遗产永续传承。 经实地勘察与鉴定,网传墙体痕迹实为游客用手指拭去浮尘所致,并非刻划。薄伽教藏殿作为辽代木构珍品,其墙体因古建筑特有的收分结 构,易在立面自然积存浮尘。此次痕迹仅为表层浮尘被擦拭后形成的短暂印记,未对殿外墙体的涂料层造成任何损伤,无需干预修复。 ...
多一分敬畏 多一份守护(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01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千里迢迢来到博物馆,只为一睹文 物的真容。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责任让更多人享有接触和了解文物的权利。让参观者近距 离观赏文物,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这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然而,让参观者亲近文物,并不 意味着可以对文物随意触摸。怀着热情来到博物馆的参观者,更应该带着对文物的敬畏之心。每一次对 文物的不当触摸,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文化的伤害。我们应该明白,欣赏文物需要保持适当的距 离,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手去亲近。只有多一分敬畏,才能真正领略文物的美,才能 让文物的价值得以长久传承。 文物安全与游客体验的矛盾是当前文博领域的普遍性问题。曾经,长城也遭遇过类似的困境,城墙 上"到此一游"的刻痕随处可见,长城砖被村民带走当作建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升,加 上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措施的完善,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如今,游客们知道用照片而不是刻字来留 念,知道爱护长城的一砖一瓦。可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公众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于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平衡。 在这个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交织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非 ...
陈刚在桂林调研,强调要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广西日报· 2025-07-24 09:57
文旅融合发展 - 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利用 扎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桂林文旅产业 加快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1] - 雁山园作为岭南第一名园和广西近代教育文化发源地 需全面发掘历史文化 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文物保护与修缮 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1] - 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需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发展、开发的关系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2] 高等教育与出版行业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大学出版社前十 需坚守出版初心 敢于创新 顺应时代步伐 推动高质量发展 [2] - 广西师范大学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 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为桂林旅游城市建设和广西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和纪念馆需保护好红色历史资源 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3] - 深挖胡志明在桂林开展革命斗争的史料 讲好中越友谊故事 服务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 [3]
天天学习|历史深处守望“有记忆的城”
央视网· 2025-07-21 13:12
正定古城文旅发展 - 正定拥有1600多年建城史,现存隋唐以来古建筑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形成"九楼四塔八大寺"和"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独特景观[3] - 游客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接待530.58万人次,2023年突破1500万人次,2024年仅上半年就达3397万人次[3] - 隆兴寺作为北宋建筑群代表,1984年获得172万元专项修缮资金完成抢救性修复[6] 文物保护创新实践 -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采用透明玻璃幕墙设计,实现考古现场可视化展示[7][13] - 实施"以修代租"模式保护历史建筑,引入咖啡厅、文创店等新业态激活古城[10] - 建立全县文物普查档案系统,划定明确保护范围并设立标志物[4][6] 文旅融合模式 - 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市民生活场景,形成"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体验[8] - 通过"百家修百厝"等社会参与机制实现古城微改造[9] - 在古建筑周边配套停车场等现代设施提升游客服务能力[6] 跨区域案例参考 - 北京完成2100多条背街小巷整治,实现古韵与新貌共生[9] - 潮州采用"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古城原真性[9] - 泉州通过保护性收储盘活历史建筑存量资源[10]
农民上交40斤黄金,上交之后才发现,装黄金的罐子才是无价之宝
搜狐财经· 2025-07-16 18:06
事件背景 - 1982年盱眙县某村庄因水库淤泥堆积影响灌溉,村长召集村民参与清理工作 [1][3] - 最初部分村民对参与清理持消极态度,认为参与收益不明确 [3] - 万家三兄弟率先响应号召并带动其他村民加入清理队伍 [3] 文物发现过程 - 清理工作接近尾声时,万家二哥在淤泥中发现神秘金属器物 [5] - 最初被误认为是夜壶,但实际重量和外观显示异常 [6] - 开罐后发现内藏大量黄金制品,包括金兽、金饼和马蹄金等 [8] - 金兽单件重量达9公斤,工艺精湛 [14] 文物鉴定结果 - 经专家鉴定为战国时期珍贵青铜器"陈璋圆壶" [14] - 与陈璋方壶配套,属稀有青铜器类别 [14] - 壶身造型流畅、花纹精美,反映高超铸造工艺 [14] - 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齐国名将陈璋战胜燕国所获战利品 [14] 后续处理 - 三兄弟决定将文物上交国家 [10] - 在前往文物局途中遭遇村民阻挠但最终完成交接 [10][12] - 文物局给予三兄弟1万元奖励 [16] - 陈璋圆壶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馆 [16] 社会反响 - 三兄弟回村后遭遇部分村民不理解 [16] - 文物成为博物馆重要展品,吸引众多游客参观 [16]
文物无言 守护有力
河南日报· 2025-07-11 08:21
文物保护与公益诉讼 - 河南文旅暑期强势出圈,依托河洛文化、千年古渠、北宋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吸引游客 [8] -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增设检察公益诉讼条款,强化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中的法律责任 [8] - 洛阳检察机关办理全省首例可移动文物民事公益诉讼案,追讨唐代海兽葡萄镜修复费用2.95万元并获公开道歉 [9][10][11] - 济源检察机关推动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保护,争取专项资金100万余元增设监控设备并启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 [12][13] - 开封检察机关建立"文旅行政+检察"协作机制,州桥遗址保护案例入选全国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15][16] 文物修复与技术创新 - 洛阳博物馆对唐代海兽葡萄镜采用技术手段清除有害物质,控制保存环境以延长文物寿命 [10] - 济源市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运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留存碑刻数据并构建数字档案库 [13] - 州桥遗址开展考古研学活动,开发盲盒探挖、瓷器修复等互动课程提升公众参与度 [16] 跨部门协作机制 - 洛阳市建立公检法文物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对文物犯罪黑灰产业链的全要素打击 [11] - 济源市形成常态化人防名单和技防专班,实现文物保护多部门职责分工 [13] - 河南省检察机关与文旅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半年办理相关案件499件 [17] 文化遗产价值 - 五龙口水利设施始建于秦代,是我国最早利用弯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之一,持续发挥灌溉功能2200年 [12] - 州桥遗址作为北宋东京城地标建筑,考古发现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5] - 海兽葡萄镜代表唐代铜镜工艺高峰,其纹饰融合海兽、葡萄等多元文化元素 [9][10]
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南京10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
南京日报· 2025-07-09 10:51
文物保护单位新增情况 - 江苏省新增74处不可移动文物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 南京市有10处入选 包括官窑山遗址 船墩遗址 丁奉家族墓地 愚园 佘村古建筑群 永定陡门 李鸿章祠堂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 下关浦口铁路轮渡桥 邓演达烈士殉难处 [1] 古遗址考古发现 - 官窑山遗址为明代大型官窑遗址 由90多座窑及相关窑业遗迹构成 已发掘16座窑 出土大量带"应天府""上元县"铭文城砖 是目前规模最大 窑体最多 布局最完整的明代都城城砖官窑遗址 [2] - 船墩遗址记录先秦商周时期南京先民文明 反映该历史阶段环境 物质文化和社会形态 具有历史 艺术 科学价值 [2] 历史人物墓葬与古建筑 - 丁奉家族墓含4座砖室墓葬 出土金 银 铜 铁 陶 瓷 漆等材质随葬品 地券确认墓主为东吴大将丁奉及夫人 [3] - 愚园为南京现存少数私家园林 清光绪年间胡恩燮在明代西园基础上修建 采用园中园模式 [3] - 佘村古建筑群 永定陡门同属古建筑类别 [3] 近现代史迹建筑 - 李鸿章祠堂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 下关浦口铁路轮渡桥 邓演达烈士殉难处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3]
文化中国行·守宝人|让徽州文物“活”起来
新华社· 2025-07-01 08:53
文物保护工作 -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派古建筑在梅雨季节面临渗漏、洪水及泥石流风险,需24小时监控[4] - 歙县文物事务中心负责全县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查与修缮工作[11] - 专业人员经手修复文物超千件,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项目[11] 徽州文化遗产 - 歙县作为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拥有纵横交错的古街巷桥及大量民居、祠堂、牌坊[11] - 代表性文物包括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渔梁坝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13][15][16][21][23] - 正在进行南谯楼屋脊兽等古建筑保养维护工程[17][18][20] 文化传播创新 - 策划"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奇妙夜"等沉浸式文化活动,结合演出形式传播历史[23] - 通过修复与传播双轨策略,实现文物静态保护与动态活化[23] - 专业人员兼任活动主持与演员角色,创新文化传播方式[2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七星岩: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
新华网· 2025-06-30 20:23
七星岩概况 - 七星岩位于广东肇庆市中心,由七座喀斯特地貌岩峰组成,湖光山色交相辉映[1] - 自唐代起留存500余则诗文游记摩崖石刻,形成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卷[1] 摩崖石刻分布与历史 - 超60%石刻集中在石室岩溶洞内外,该区域是文化长卷的发祥地[2] - 唐代李邕《端州石室记》为最早题刻,宋元时期已有近百则,明代因官员推广数量大增[2] - 石刻内容涵盖记事言志、借景抒情,字体文体多样,包括正楷、诗歌等[2][5] 石刻艺术与历史价值 -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题诗以奇石自喻,展现书法与文学艺术价值[5][7] - 石刻记录唐朝以来行政制度、经济贸易、水文地理等,如明代《记市马》证实肇庆曾存在大型马匹交易市场[7] 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 1962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 灰岩质地导致裂隙发育,采取危岩加固、地质灾害治理、增设围栏等措施[9] - 2018年起举办诗词大会、开发研学课程,年均吸引大量中小学生参与文化体验[9] 旅游开发现状 - 溶洞可泛舟游览,游客可多角度欣赏水上岩壁石刻[2][5] - 石刻经填红处理增强视觉效果,出口处密度最高形成震撼景观[5]
文化新观察丨穿雨林下深海,这里的文物普查不一般
新华社· 2025-06-30 20:16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 -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负责人符仙瑾带领团队对1959年建设的橡胶林试验田进行普查,该橡胶林于2020年被列为海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 南或河遗址是海南岛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20000余件[2][4] -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三卿村是约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留存100余栋古石屋,成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5] - 临高县皇桐镇国营红华农场保留20世纪50年代外国专家居住的欧洲风格砖木结构瓦房,被确定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5] 水下文物普查成果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成果,包括400多件明代出水文物如珐华贴金镂空花卉纹梅瓶、红绿彩缠枝莲纹碗等[8] - 三沙"四普"工作队完成西沙17座岛礁调查,航程约600海里,新发现27处文物包括珊瑚石堆砌的"兄弟公庙"等海洋文化特色遗产[10] - 截至2025年4月,海南省已完成4274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复查率100%),新发现656处文物[10] 文物普查技术方法 - 南或河遗址通过石器技术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人群互动研究提供考古依据[4] - 三沙"四普"采用传统田野调查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方式提升普查效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