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

搜索文档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利用专项基金在京成立
新华社· 2025-09-19 22:13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未来将以专项基金为纽带,通过建立系统性保护体系、创新数 字展陈方式、开展和平主题国际对话等创新举措,推动提升该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助力申报世界文化遗 产。(记者徐壮) 据介绍,设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利用专项基金,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合 力公募资金、拓展业务范围的创新实践,旨在助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科学保护、深入研究、价 值挖掘和活化利用,并将旧址打造为激发爱国情怀、传播和平理念、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成立仪 式现场开放捐赠通道,接受单位与个人的即时捐赠。 记者9月19日获悉,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利用专项基金日前在京成立。 ...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千年古城“活”起来
人民日报· 2025-09-17 14:03
"文物修复任务重,人手少,加班加点是常事。"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 址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刘潇正全神贯注修复一个陶罐。长条桌上,摆放着近日修复完成的陶瓮、陶盏。 旁边玻璃上,贴着三句话:恢复原貌、最小干预、修旧如旧。 今年35岁的刘潇,曾是这座博物馆的讲解员。随着北庭故城遗址不断挖掘,出土文物越来越多,修复人 手短缺,他决心学学文物修复。"三四年前开始接触,最初全靠自己在网上找视频学。"刘潇说。后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师王云前来支援。刘潇有了老师,学习进度也加快了。目 前,他已成长为文物修复师,独立修复了100余件文物。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处,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公里,历史上先后为唐代庭州和 北庭都护府、元代别失八里宣慰司等驻地。历经千年风霜,北庭故城见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 管理,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不曾间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其遗址被称为"丝路北道活化石"。2014 年,北庭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飘下,顷刻间覆盖了北庭故城模型——实体模型与 虚拟影像巧妙融 ...
海拔4306米现“秦始皇密令”,获官方“身份认定”!古文字学家刘钊:秦人寻仙采药足迹确至青藏高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16:06
"这一认定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这使得昆仑刻石成了可信的史料,补充了秦始皇为求长生久视、派人四处寻仙采药的历史记载,既表明秦人采药寻仙之 范围可扩展至青藏高原,也说明秦人观念中的昆仑所在地就在扎陵湖附近。这是中国早期信史的一个绝佳例证。"古文字学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 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向每经记者指出。 每经记者|杜蔚 宋美璐 每经编辑|魏官红 是"秦代遗存"还是"今人伪刻"?引发广泛争议的"昆仑刻石"终于迎来官方认定,解开了身世谜题。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认定在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昆仑刻石"为秦代刻石,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 合文1字,共37字,文字多数清晰可辨,文字风格属秦篆。 早在两个多月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就寻找到40年前见过该刻石的牧民,并率先发布报道,详见《独家: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 40年前就曾看见"昆仑刻石",是否"秦始皇遣使采药"遗迹,尚需国家权威部门认定》。此次的官方认定,正是在前期广泛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专业检测、古文字等方面交叉学科专家的两轮验证,最终才确定了刻石年代。"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青海 ...
世界遗产达60项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9-11 09:31
文物保护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3]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体系[3] - 流失文物追索成果显著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包括圆明园石柱 丰邢叔簋及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4] 科技应用与创新 - 科技手段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 无人机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火灾探测 自动灭火 防盗预警等新装备投入使用[4] - 文物保护技术取得突破 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 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 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实现突破[4] - 考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考古发掘方舱 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先进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实现整体打捞[8]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博物馆体系完善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5] - 博物馆藏品大幅增加 "十四五"时期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5] - 展览教育活动丰富 全国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6]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果显著 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稳步推进[7] - 国际组织建设取得进展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 成员国 伙伴国 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7] - 国际考古合作广泛开展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7][8] 文明研究与学术贡献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8] - 发起国际文物科技合作计划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瓷器起源 传播与全球化"等计划吸引国际学术界广泛参与[8]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新华网· 2025-09-11 07:25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徐壮、杨湛菲)我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 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文物保护法律与制度方面,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除个别省份 外已全面推行。国家文物督察制度探索推进,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联合督促各 地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文物保护,强化文物保护的制度刚性。 "下一步,我们将配合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协同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 管,开展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加强城乡建设中文物系 统性保护,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物新气象。"饶权说。 据介绍,我国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等调查公布。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 持续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 施。 此外,革命文物资源底数基本摸清。据统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万余处,国有馆藏革命文物150 万余件/套。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批革命遗址遗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新华社· 2025-09-10 23:29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徐壮、杨湛菲)我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 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 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发布了以上数据。 此外,革命文物资源底数基本摸清。据统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万余处,国有馆藏革命文物150 万余件/套。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批革命遗址遗迹。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 中连片保护。 文物保护法律与制度方面,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除个别省份 外已全面推行。国家文物督察制度探索推进,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联合督促各 地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文物保护,强化文物保护的制度刚性。 "下一步,我们将配合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协同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 管,开展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加强城乡建设中文物系 统性保护,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物新气象。"饶权说。 据介绍,我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0 15:25
(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 任梅梅) 责编:黄之安、陈亚楠 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以文物资源为主干,有力支撑长城、大运河、长江、黄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建设。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 国新办今日(9月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 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介绍,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 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 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 ...
学者揭秘故宫文物南迁往事:国宝的迁徙之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0:13
故宫文物南迁历史事件 - 1933年2月7日首批故宫文物从北京启运 由院秘书吴瀛负责押运[2] - 文物南迁总计13427箱又64包 另包括古物陈列所5414箱 颐和园640箱又8包8件及国子监石鼓11箱[2] - 南迁文物最初在南京火车站滞留月余 后转运至上海租界保存[2] 文物迁徙路径与时间线 - 1936年南京文物保存库建成后所有南迁文物转移至该库房[2] - 1937年因日军进攻 文物分三路向后方疏散 开始长达10年的西迁历程[3] - 中路文物于1937年11月19日水路运往汉口 经宜昌转运重庆 1938年5月全部抵渝[3] - 最终选址乐山安谷乡"一寺六祠"作为存储仓库 距城区20里[3] 文物管理机制 - 1939年颁布《本院附属办事处办事细则》等章则[3] - 1940年4月制定《南迁文物点收清册记载订误暂行办法》[3] - 采用严格制度与细致管理确保文物运输保管零差错[3] 社会支持与协作 - 地方政府 军队与民间力量全力配合文物迁徙[4] - 重庆当地民众主动提供祠堂作为文物存放场所[4] 历史研究基础 - 学术专著基于近二十年研究 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原则[6] - 书中所有照片均精确标注日期 包括1924年12月24日故宫物品点查首日上午时段影像[6] - 研究覆盖1925-1949年间七位故宫负责人历史轨迹与院史变迁[1][6]
南京多家企业因未经考古调查、勘探进行工程建设被罚
齐鲁晚报· 2025-08-25 06:49
行政处罚事件概述 - 南京珍珠泉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因未经考古调查勘探进行工程建设被行政处罚2次 罚款总额10万元 处罚文号宁浦文综罚字〔2025〕4号和5号 [3][5][8] - 南京江北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因同类违法行为被处罚3次 罚款总额21.5万元 处罚文号宁浦文综罚字〔2025〕8号/9号/10号 [9][11][17] - 南京市浦口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被处罚1次 罚款5万元 处罚文号宁浦文综罚字〔2025〕7号 [18][20] - 南京市浦口区交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被处罚2次 罚款总额19万元 处罚文号宁浦文综罚字〔2025〕2号和3号 [21][23][24] - 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被处罚1次 罚款6万元 处罚文号宁浦文综罚字〔2025〕6号 [27][29] 法规依据 - 违法行为均违反《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 要求工程建设前需申请考古调查勘探 [5][11][20][24][29] - 南京市依据《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建设用地施工前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30][33][34] - 根据2020年《江苏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文物安全工作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 [36] 处罚执行细节 - 所有处罚决定均由南京市浦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作出 处罚决定日期集中在2025年8月18-19日 [6][9][12][15][18][24][27] - 行政处罚公示截止期均为2028年8月18-19日 数据更新时间在2025年8月19-20日 [6][9][12][15][18][24][27] - 处罚类别均为罚款 未出现没收违法所得或吊销证照等情况 [5][11][17][20][24][29]
来六和塔“打卡” 请守护文物之美
杭州日报· 2025-08-22 10:27
为了保护六和塔文化史迹,同时让游客拥有更安全、更舒心、更有序的游览体验,目前,景区推出 了最新管理措施,将在人流高峰时段,实施动态客流管控,视情况采取限流、暂停售验登塔门票等措 施。 景区建议市民游客合理安排时间,错峰游览,避免耽误行程。同时,塔内严禁攀爬窗台拍摄,切勿 随地放置物品,避免占道堵塞通行,请大家上下楼梯有序缓行,自觉维护好游览秩序,服从现场管理和 引导,确保安全。 六和塔不仅是一处景点,更是杭州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地标。让我们用文明素质共同守护这座承载着 历史和文化的古塔。 最近,杭州六和塔景区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出圈的主景是塔中一扇扇木窗,它们就像是天然的取 景框,被网友称为"绿色能量窗",拍照非常出片,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但是,也出现了一 小部分不文明的现象,比如有的游客坐到了木窗上,有的躺在了木地板上进行拍照,对其他游客造成了 影响。 六和塔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的十四处文化史迹之一,也是国内 为数不多可以登临的千年古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了镇压肆虐的钱 塘江潮水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