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石器时代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沧海桑田”的河姆渡文化:访河姆渡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30 08:14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与主要发现 - 遗址于1973年发现并于同年及1977年进行两次大规模发掘,总面积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4米左右[2] - 发现深达2米的稻谷堆积层,炭化稻谷总量超过150吨,并出土170余件骨耜农具,构成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证据[2] - 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石器、木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和木构建筑遗迹[2] 建筑技术与居住形态 - 保存完好的干栏式建筑群以直径15厘米的木桩为基础,桩距规整保持1.3米间隔,一座长屋遗迹长达23米,进深7米,运用地板抬升、通风防潮技术[3] - 建筑采用榫卯结构技术,将中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14] - 发现深1.35米的水井,井壁采用200余根木桩加固,底部铺设石板作为过滤层[3] 手工业与工艺成就 - 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烧成温度800~930℃,器形包括釜、罐、盆、钵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及猪纹、稻穗纹等具象纹样[5][11] - 发现20件玉器,包括玦、管、珠、璜等,是长三角地区发现的最早玉器,质地细腻,造型精致[6] - 朱漆木碗的发现将中国漆器史提前至7000年前,木质与陶质纺轮及骨针(最细孔径仅1毫米)表明纺织技术成熟,葛布残片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16根[7] 社会经济与信仰 - 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主要为猪和狗,田螺山遗址发现的鹅骨表明7000年前鹅已被驯化,该遗址出土的山茶属树根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将茶树种植历史上推到约6000年前[13] - 墓葬随葬品数量差异显著,最多达28件,显示社会分层迹象,与居住区、仓储区的功能分区共同勾勒出早期复杂社会雏形[8] - 居民以太阳、鸟为崇拜主体,象牙雕刻蝶形器阴刻同心圆与火焰纹,双鸟朝阳纹象牙佩构图是两只神鸟拱卫太阳,鲞架山遗址发现直径3.4米的红烧土台可能为祭坛[15] 河姆渡文化的源流与演变 - 河姆渡文化分布于浙江宁波至舟山群岛,年代为距今7000~5300年,主要遗址包括河姆渡、鲻山、田螺山、傅家山等[10] - 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较河姆渡文化早千年,出土遗物与河姆渡文化有相似性又有差异,应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来源或直系祖源[18] - 在距今5000年前后,河姆渡文化被良渚文化取代,陶器中出现较多陶鼎,陶釜减少,部分河姆渡先民可能沿浙江东南海岸迁移[20]
陶石间的文明曙光(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9-27 07:31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陶石辉映 文明曙光——张家口新石器时代考古成果展”在张家口市博物馆举办 [2] - 展览展出70余件珍贵文物旨在展示张家口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脉络 [2] 代表性文物与工艺 - 人形双耳壶造型独特以孕妇形象为参照出土于宣化东门外黄土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2] - 该壶制作工艺复杂采用手工捏制并经过压光、磨光工序相较于同期圆形轮制陶器更为珍贵 [2] - 石磨盘与磨棒组合出土于尚义四台遗址是先民去除植物种子外壳、研磨成粉的关键器具 [2] 考古发现与文明交流 - 对石磨盘表面淀粉颗粒分析显示距今7600年前后四台地区先民已开始加工粟和黍 [2] - 距今5000年左右玉猪龙从辽河流域沿燕山北麓来到张家口出土于宣化郑家沟积石冢遗址 [2] - 玉猪龙是辽西红山文化典型器物其出现提示了红山文化晚期的传播路径 [2] 展览意义 - 展览被视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通过文物展示张家口地区从一万年前文化萌芽到5000年前文明绽放的历史 [3] - 文物承载的历史有助于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源远流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