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

搜索文档
管窥红山(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展",以玉龙为主线展示红山文化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1] - 展览搭建红山文化形成(龙兴辽河)、发展(龙行红山)和影响(龙衍九州)的完整图景 [1] - 汇集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区的考古新发现 [1] 红山文化时空范围 - 红山文化形成于距今6500年前后,延续至距今4800年前后 [1] - 遗址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北省北部,范围近30万平方公里 [1] 文化特征 - 平底筒形罐是红山文化最典型陶器,玉器发展和彩陶出现显示创新活力 [1] - 玉器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发展成更具社会功能的礼器 [1] - 彩陶是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 [1] 社会制度 - 以祭祀礼仪活动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是古国文明形成的制度基础 [2] - 牛河梁遗址是等级规模最高的祭祀礼仪活动中心 [2] - 高等级成员在使用玉器的质地、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显示等级秩序 [2] - 牛河梁、胡头沟、元宝山遗址共同勾勒出半径约150公里的统一社会样貌 [2] 文化演变 - 距今5000年前后牛河梁遗址祭祀中心繁荣不再 [3]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发现证实红山文化末期向南发展的一支 [3] - 郑家沟遗址发现完善了红山文化末期汇入中原的发展脉络 [3] 玉器特征 - 玉龙是红山文化造型复杂、分布广泛且规范的文化符号 [3] - 玉龙属于复合型仿生类玉器,是复杂玉礼制的集中体现 [3] - 玉龙并非红山文化中等级最高的玉器 [3] 研究意义 -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3] - 展览为从文明视角重新理解红山文化提供可能 [3]
快来看精美的红山文物:玉猪龙玉凤女神头像……|博物馆巡游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8:58
红山文化特展概况 - 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20家文博机构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汇集文物310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件/组,二级文物39件/组 [1] - 红山文化诞生于中国东北辽河流域,时间跨度约公元前4700至29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代表 [1] 红山文化核心特征 - 红山文化以发达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独特的积石冢与女神庙祭祀遗存闻名 [1] - 玉器制作艺术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成就,典型代表包括"中华第一龙"玉器,运用片切割、线切割等复杂技术雕琢 [1] - 陶器是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纹饰包括之字纹、勾云纹等 [2] 主要展品分类 玉器类 - 动物造型:玉猪龙、玉凤、玉龟、玉蝈蝈、玉鸟形佩、玉蝉、玉鹰、玉鸮 [5][6][7] - 工具造型:玉钺、玉斧、玉斜口筒形器、玉刀形器 [5][6] - 装饰品类:勾云形玉佩、玉玦、玉镯、玉环、玉瑗、玉管状器、玉双联璧 [5][6][7] 陶器类 - 生活用具:之字纹陶桶形罐、陶筒形罐、彩陶钵、彩陶瓮、彩陶鼎 [4][6][7] - 特殊器型:陶塔形器、斜口陶器、陶熏炉器盖 [4][5][6] 其他文物 - 建筑构件:泥塑乳丁饰建筑构件、泥塑仿木建筑构件 [4][5] - 雕塑作品:女神头像、小型人像头部残件、陶塑人像面部、敖汉陶人 [4][6][7] - 生产工具:石磨棒、石磨盘、骨锥 [4]
上博推出红山文化盛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8 09:29
红山文化特展概况 - 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为"何以中国"系列第四展 [1] - 汇集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20家文博机构300余件文物 [1] - 展览持续至10月8日 [7] 红山文化历史地位 -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6500-5000年,分布辽西、内蒙古东南、河北北部 [1] - 距今5500年出现"坛庙冢"礼制建筑和玉礼器系统,标志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1] - 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最早体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 [1] 核心展品分析 - **C形玉龙**:黄绿色闪石玉雕琢,史前玉器龙的最初形态,造型来源存在猪首、马首等学术争议 [1] - **玦形玉龙**: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龙体卷曲如环,头尾切开似玦 [2][4] - **彩陶筒形罐**:内蒙古出土,融合菱形方格纹、仰韶玫瑰花纹与红山龙鳞纹 [2] - **玉三连璧**:2024年河北宣化新出土,DNA双螺旋结构造型,首次发现异形连璧 [5] 文化特征与交流 - 西辽河流域兴起,融合东北渔猎与中原农耕文化元素 [2] - 晚期形成神庙、祭坛、积石冢祭祀体系,牛河梁遗址体现文明成就 [3] - 玉器技术继承兴隆洼文化传统,龙崇拜影响黄河、长江流域 [5] 展览设计特色 - 空间设计借鉴红山礼制建筑,采用方圆结合、中轴对称布局 [6] - 主色调为"红山红"与"石墨灰",地面勾勒女神庙线图 [6] - 运用牛河梁遗址沙盘、多媒体及等比例积石冢复原展示 [6]
寻龙红山,是以中国——上博大展再探中华文明之源
内蒙古日报· 2025-07-01 08:45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联合20家文博机构展出300余件文物,其中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6][7][12] - 展览重点展示红山文化代表性玉龙文物,包括故宫博物院藏"C"形玉龙、辽宁省博物馆藏4厘米"双龙首玉璜"、吉林左家山遗址石雕龙等 [7][10][11] -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新发现"蚌质"龙形遗物,为红山文化早中期龙形文物首次考古发现 [11] 红山文化历史价值 - 红山文化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5800年前迈入古国文明阶段,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 [8] - 红山文化构建了发达的祭祀礼仪体系,形成"敬天、崇祖、尊王"传统信仰,是"中华礼制之源" [8][16] - 牛河梁遗址发现10万平方米大型祭祀场所,证明5000年前已存在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16] 红山文化影响 - 北京天坛造型可追溯至红山文化"庙坛冢"祭祀体系,中轴线"北庙南坛"布局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现萌芽 [15] - 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标志着中国迈入古国文明阶段,其影响力向南向西延伸,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源头 [17][18] - 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推进,此次展览为申遗助力 [18]
文物“走出去” 文化“活起来”
辽宁日报· 2025-06-27 09:38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首次举办红山文化主题展 也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一次红山文化展 [1] - 展览由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20家文博机构共同打造 [2] - 展览汇聚珍贵文物310件/组 超过四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2] 展品亮点 - 辽宁出土的红山文物数量占参展文物的一半 包括女神庙出土的泥塑女神残体、墙壁构件、彩陶残片等 [3] - 玉玦形龙、C形龙等珍贵文物成为展览焦点 分别由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 [2] - 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十几件文物以专题形式展示 包括陶斜口器、红色石耜、细石器等 [3] 文化传播 - 近年来辽宁红山文物不断现身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国内重要展馆 [3] - 展览是辽宁向外传播红山文化、扩大影响的又一案例 [3] - 红山文物向外界展示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3]
上博举办红山文化考古特展,呈现玉器和龙崇拜的渊源
第一财经· 2025-06-27 09:35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特展",展期从6月26日至10月8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 [1] - 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联合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共同举办 [1] - 展览精选300余件文物,全面展示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 [1] 红山文化历史背景 -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至5000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3] - 红山文化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覆盖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和河北北部 [3] - 距今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出现"坛、庙、冢"礼制建筑和玉礼器系统,进入文明阶段 [3] 红山文化社会特征 - 红山文化以渔猎经济为主,农业逐步发展,处于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地带 [3] - 红山文化晚期出现聚落等级分化,形成由神庙、祭坛、积石冢构成的祭祀体系 [6] - 牛河梁遗址群的规划建设集中反映了红山古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成就 [7] 红山文化玉器系统 - 红山文化继承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传统,将玉器雕琢技术推向新高度 [7] - 红山文化晚期形成中国最早的玉礼制系统,以玉龙、勾云形器等为代表 [7] - 红山玉器组合包括动物形玉雕、斜口筒形器和方圆形玉璧等 [7] 展览内容设计 - 展览以故宫博物院藏"C"型玉龙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玦形玉龙为引 [10] - 展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 [10] - 展览通过文物展示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 [10] 文创产品开发 - 配合展览推出153款文创产品,涵盖三大系列:"是以红山""来龙去脉""以玉为礼" [10] - 文创产品包括冰箱贴、毛绒玩具、布包、书签、雪糕和各种材质首饰等 [10] - 文创设计元素来自红山文化陶器、玉器及龙文化主题 [10]
专访|高蒙河:从红山文化一条“龙脉”看中华文明起源
新浪财经· 2025-06-26 11:38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以"龙"为暗线,展示五千多年前龙形文物的发展脉络,形成一条"龙脉",并汇聚红山文化重要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1] - 展览采用双线交织方式展示,主线围绕红山文化的文明成就,"龙"元素作为暗线贯穿始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 [3] - 展览通过展厅正中心的"文明之轴"将入口中心展柜的C形玉龙、玦形玉龙等文物串联起来,对照展示龙形文物在辽河流域的产生、发展、传播和红山文化的兴起、繁荣、影响 [5] 展品亮点 - 展出的龙形文物以考古出土为主,汇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和北京、天津、上海四省三市藏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 [6]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石雕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十分接近,或为后来各地玉雕龙的"祖形" [6] -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发现的蚌质龙形遗物是首次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早中期的龙形文物,身躯呈现横向舒展开来形态 [8] - 展出红山文化玉龙16件,包括1件C形玉龙和15件玦形玉龙(玉猪龙),玉龙作为红山文化最为人熟知的玉器,按照器型可分为C形龙和玦形龙两种 [10] - 展厅中轴线上的C形玉龙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与国博所藏的"中华第一龙"造型相似但玉色不同 [12] - 1984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是首次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的玉龙,非常精美,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标识之一 [14] - 2024年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长15.8cm,丰富了内蒙古地区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的认识 [14][18] 红山文化研究 - 红山文化玉龙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制作规范,形制变化不大,表明红山文化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信仰和礼制 [15] - 作为红山文化礼制与信仰重要载体的玉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越红山文化其他类型的玉礼器 [17] - 展览集中展示近200件(组)红山文化玉器,包括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凤、玉人等重器,体现了红山文化复杂的玉礼体系,是后世玉礼器传统"六瑞"理念的滥觞 [17] - 展览汇聚38件(组)人像类文物,横跨距今8000至4000年,反映了辽河流域祖先崇拜的深厚根基 [19] - 红山文化坛庙冢是红山文化礼制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对后世影响巨大 [23] 最新考古发现 - 聚落考古方面发现了魏家窝铺、马鞍山桥、哈民忙哈等大型聚落遗址,丰富了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分布、规模和形态的认知 [23] - 墓葬考古方面发现半拉山、元宝山、郑家沟等积石冢为主的遗址,加深了对红山文化积石冢及其反映的葬俗和祭祀行为的理解 [25] - 牛河梁遗址发现并初步确认了9个大型积石台基,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最厚堆积可达4-5米,展示了红山社会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 [25] - 在"女神庙"周边台基发现了中轴对称的道路和排水系统,与"女神庙"连为一体,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以中轴对称方式营建的礼制建筑 [25] 理论研究成果 -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红山文化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之一,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 [27] - 红山文化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文明形态,牛河梁的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把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五六百年 [27] -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被写入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是继良渚遗址之后又一列入统编教材、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材料 [29]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新浪财经· 2025-06-25 21:35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于6月25日开幕,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310件/组文物,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1][3] - 展览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红山文化主题展 [3][9] - 展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采用双线叙事,主线为红山文化文明成就,暗线为"龙"元素 [5][6] 文物亮点 - 展品包含16件玉龙,其中1件C形玉龙来自故宫博物院,15件玦形玉龙来自辽宁、内蒙古等地 [6][7] - 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为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由淡绿色玉雕琢,通体精磨,龙体卷曲如环,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 [9]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最早的石雕龙 [10] - 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长15.8厘米,为迄今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 [10] - 展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包括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等玉器组合 [14][16] 文化意义 - 红山文化距今5000-6500年,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 [1][27] - 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龙文化的本源,对商周时期蜷体玉龙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12] - 牛河梁遗址发现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体现红山先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是后世礼仪之源 [16][18][20] - 红山女神头像复制件展出,原像因保存条件苛刻未出库,其微笑被称为"5000多年前中华'共祖'的微笑" [22][24][25] 学术价值 - 红山文化被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中国文化的"直根系",牛河梁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 [16][25]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红山文化处在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距今5800~5200年),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五六百年 [27][29] - 展览旨在从文明起源角度理解红山文化,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包容融合的特性 [14][27][29]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在朝阳举行
辽宁日报· 2025-06-15 08:29
文体旅融合发展 - 朝阳市慕容街展示全省各市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果,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1] - 辽宁省举办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文艺推介展演,推动文体旅产业升级 [5] - 辽宁省委副书记王新伟强调将聚力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 [2] 红山文化国际传播 -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在朝阳举行,主题为"聚焦红山文化探源中华文明" [2] - 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 [2] - 大会发布红山文化标识,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等多部门联合主办 [4] 红山文化研究保护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提出三点建议:做好价值阐释、关注系统保护、促进文化传承 [3] - 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将深化红山文化核心遗址群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工作 [3] - 积极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工作 [2] 文化交流合作 - 中国日报社社长曲莹璞强调要赓续文脉、数智赋能、搭桥筑梁推动文明进步 [3] - 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将与各方加强文明互鉴、加深交流合作 [3] - 多国驻华使节和青年代表出席大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4]
走进辽宁考古博物馆,感受古老文明魅力
新华网· 2025-05-19 09:15
辽宁考古博物馆概况 - 辽宁考古博物馆是东北地区首家以考古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办公楼改造而成[1] - 博物馆旨在让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不再沉睡于仓库,而是让更多人看见[1] 红山文化展览 - 一层展厅重点展示红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史前时期重要考古学文化,距今五六千年[4] -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中晚期,被确定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4] - 展品包括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石雕跽坐人像",高不足3厘米,通过全息数字技术360度展示[4] - 马鞍桥山遗址是红山文化早期遗址,2019至2024年进行了连续五年考古发掘[4] 展览特色与互动 - 开设以红山人为主题的展览,通过拟人化叙事将红山文化转化为生动故事[5] - 设计"为红山人体检"互动环节,观众可轻触展示屏查看还原后的红山人样貌和数字体检表[5] - 展览内容涵盖"红山人长相"、"寿命"、"疾病"等隐藏在文物里的信息[5] 博物馆目标 - 通过考古出土文物专业化与沉浸式展出,让公众了解辽宁考古成就并拉近公众与考古距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