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
搜索文档
平泉东山头遗址考古新发现: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再拓展
中国新闻网· 2025-11-20 09:01
原标题:平泉东山头遗址考古新发现: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再拓展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9日消息称,"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内容之一的平泉 东山头遗址,自2022年开展全面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取得重要考古收获。同时,经过考古调查,在承德 地区老哈河、滦河流域发现30余处红山文化遗址。这些发现填补了冀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研究和红山文化 分布区域空白,结合冀西北地区诸多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将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扩展到整个燕山南北 及辽河流域地区。 该遗址分为积石冢墓葬区及祭祀区,分为上、下两层文化堆积。其中,上层文化堆积祭祀区域发现 房址(房址内有人头骨)和坎祭遗存,下层积石冢发现地下木盖板、石椁和木棺组成的墓葬,发现石块堆 塑地母遗迹等,这在以往的红山文化积石冢考古发掘中未曾出现,体现出东山头积石冢与以往发现的积 石冢结构布局上存在差异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是首次在燕山北麓青龙河流域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存,其积石冢 的砌筑方式、墓葬结构、葬俗、出土遗物等特征总体上与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但随葬陶 塑男女人像尚属首例。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胡强介绍,该遗址许多遗迹现象都是首次发现 ...
河北承德考古发现为红山文化研究再添新证
新华社· 2025-11-20 02:50
东山头遗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台头山镇,距今约5500到5300年。从2022年开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德市文物 局、平泉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共计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 记者11月19日从河北省承德市召开的"平泉东山头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暨成果发布会"获悉,过去四年间,平泉东山头遗址 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基本明确遗址的布局结构,发现各类遗迹69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100余件,为红山文 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 这是东山头遗址积石冢平面图(资料照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据了解,该遗址分为积石冢墓葬区和祭祀区,分为上、下两层文化堆积。其中,下层文化堆积的东南部为长方形积石冢墓葬 区,西北部疑似祭祀区;在上层文化堆积中,积石冢面积有所扩大,结构由长方形变为圆形,冢的东南部为祭祀区。 "这些新发现为红山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对了解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与中华文明礼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 义。"胡强说。 经考古调查,除东山头遗址外,在承德地区老哈河、滦河流域发现30余处红山文化遗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 表示,这些发现填补了冀东北地区红 ...
郭大顺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36个回答(下篇)
经济观察报· 2025-11-11 11:49
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与意义 - 郭大顺提出红山文化应存在比已知“女神庙”等级更高的建筑,暗示该文化尚有重大遗迹待发掘[1]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新发现含玉龙在内的大量红山文化遗迹,显示红山文化在极盛时期可能从辽西南下进入河北西北部桑干河流域,该发现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2] - 牛河梁遗址考古发现了玉龙、女神头像、大型祭坛、积石冢等关键遗存,使西辽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并立成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1] 中华文明起源的礼制连续性 - 中华文明核心在于连续性,主要表现为礼制的延续,其观念可追溯至约1万年前,5000多年前已较为成型[5] - 红山文化的“坛庙冢”和“玉龙凤”是最初的礼制表现,良渚文化的玉器组合(琮、璧、钺)礼制化程度更高,中原商周礼器延续了东方海岱地区“鼎、豆、壶”组合[6] - 中国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礼器而非生产工具,与西方用途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礼器属性的文化传统[7] 史前各区域文化共性与差异 - 史前各区域存在自然条件与生业经济差异,如东北渔猎、中原粟黍农业、东南稻作,但文化共性为主,发展道路一致[9] - 仰韶文化尖底瓶可能为祭祀用的神器,彩陶系统反映信仰,表明中原地区宗教性并不低,与红山文化具有观念同一性并能高度融合[9] - 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神圣性,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石磨盘、镰刀等农具可能具仪式性,良渚古城发现20万斤炭化稻米或与祭神有关[11] 苏秉琦学术思想的核心遗产 - 苏秉琦提出“古国-方国-帝国”文明起源三阶段论,红山文化属古国时代,古国出现与当地原始文化紧密相连,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凝聚四方中心[13][14] - 苏秉琦学术思想包括区系类型说、文明观、方法论,其六大区系类型划分(如北方、中原、东方等)考虑古今一体,有助于理解10亿人、56个民族凝聚的基础结构[16][17] - 苏秉琦强调考古学为现实服务是自然过程,通过理论化、科学化重建古史,能揭示各民族共同贡献中国文化传统,修正旧有历史书写偏见[18][19][20] 考古学理论发展与多元观点 - 严文明对史前文化格局提出“三大系统”说(东北筒形罐文化、中原鬲文化、东南鼎文化),与苏秉琦“满天星斗”说相近,强调多元一体动态格局[22][23] - 考古学需欢迎“百家争鸣”,如英国巨石阵导览呈现多种观点(纪念建筑、天文、墓葬等),不同观点交锋有助于学科深入发展并孕育大师[28] - 考古学应以考古资料为主重建古史,用考古发现检验文献(如红山文化南下对应五帝时代前期文化大融合),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需更紧密合作[29][30]
西辽河考古揭示中华文明早期起源
人民日报· 2025-09-27 07:31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空框架 - 中华大地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1]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距今5800—5200年界定为中华文明形成的起始阶段 [4] - 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文明形成呈"满天星斗""重瓣花朵式向心结构" [1] 西辽河流域的史前考古文化序列 - 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自早到晚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 [1] - 兴隆洼文化以原始农业、用玉习俗、猪首龙形态三方面文化因素确立主导地位 其兴隆洼遗址清理房址180余座 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1] - 青铜时代主要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前1500年)和夏家店上层文化(西周至春秋中期) [4] 红山文化的核心特征与地位 -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300—5000年)进入"红山古国"时代 其彩陶龙纹与仰韶文化玫瑰花图案结合 形成"龙与花"一体装饰 被称为"东亚大陆第一缕文明曙光" [3] - 红山文化具有"唯玉为葬"的特色 玉器是最主要随葬品 体现出严格随葬规制 [3] -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始阶段(距今5800—5200年)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之一 [4] 重要考古遗址的发现与意义 - 牛河梁遗址发现"女神庙" 出土与真人大小相近或数倍的泥塑女性群像 以及猪龙等大型泥塑和陶质祭器 [2] - 牛河梁遗址群发现积石冢 冢内有中心大墓 周围有次中心大墓、边缘墓环绕 显示主从关系 四周摆放无底红色筒形祭祀器 [2] - 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贵族墓葬出土陶鬶、陶爵 与二里头遗址同类器类似 表明其"方国"与夏王朝有密切礼仪往来 [4] 区域文明互动与影响 - 红山文化中期遗存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生碰撞 文化因素相结合 [3] -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族属与中原燕、齐两国交往密切 其出土青铜礼器组合受到中原礼制强烈影响 [4] - 夏家店下层文化在老哈河沿岸形成密集石城址群 呈现"城邦林立"态势 [4]
陶石间的文明曙光(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9-27 07:31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陶石辉映 文明曙光——张家口新石器时代考古成果展”在张家口市博物馆举办 [2] - 展览展出70余件珍贵文物旨在展示张家口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脉络 [2] 代表性文物与工艺 - 人形双耳壶造型独特以孕妇形象为参照出土于宣化东门外黄土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2] - 该壶制作工艺复杂采用手工捏制并经过压光、磨光工序相较于同期圆形轮制陶器更为珍贵 [2] - 石磨盘与磨棒组合出土于尚义四台遗址是先民去除植物种子外壳、研磨成粉的关键器具 [2] 考古发现与文明交流 - 对石磨盘表面淀粉颗粒分析显示距今7600年前后四台地区先民已开始加工粟和黍 [2] - 距今5000年左右玉猪龙从辽河流域沿燕山北麓来到张家口出土于宣化郑家沟积石冢遗址 [2] - 玉猪龙是辽西红山文化典型器物其出现提示了红山文化晚期的传播路径 [2] 展览意义 - 展览被视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通过文物展示张家口地区从一万年前文化萌芽到5000年前文明绽放的历史 [3] - 文物承载的历史有助于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源远流长 [3]
冀蒙辽发布西辽河文化重要考古发现
新华网· 2025-09-23 01:56
"郑家沟1号积石冢的考古发现表明,张家口地区可能是红山文化晚期区域中心。"张文瑞说,这里出土 的蚌饰、珍珠饰件和彩陶等遗存,为研究红山文化晚期迁徙路径、埋葬制度、祭祀习俗等提供关键材 料。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2021年以来,内蒙古在西辽河流域开展一系列考古调查 与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贺书琛、吴文诩)22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及其现代意义"专业沙龙上,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发布"十四五"期间西 辽河流域系列考古成果,涵盖聚落形态、祭祀体系、生业方式等,为研究西辽河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提 供新依据。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近年来河北在西辽河流域共发现3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70 余处商周时期遗址。 在平泉东山头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员首次在红山文化墓葬中发现墓内玉器与陶塑人像的组合,反映 出红山文化葬制的复杂性及其演变动向,该遗址的其他发现揭示红山文化晚期墓葬的布局、等级和出土 器物的差异性,说明红山文化晚期社会阶层出现分化。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介绍,近年来辽宁在朝阳、阜新地 ...
郭大顺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36个回答|上博红山特展导览④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10:08
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 - 提出"上庙"概念 认为牛河梁遗址存在比女神庙等级更高的大型建筑 位于北部山台 证据包括三倍于人耳的泥塑耳残件及更精细的建筑构件[6][7][8]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新发现大量红山文化遗迹 含玉龙 显示红山文化极盛时期可能南下转移至河北桑干河流域 该发现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2][27][59] - 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体量达40-60米 为目前最大单冢 出土首次发现的冠状饰及最大玉猪龙 并证实"藏玉于冢"的祭祀习俗普遍存在[27][28][29] 红山文化礼制体系 - "坛庙冢"祭祀体系代表中华文明礼制源头 牛河梁拥有标准坛体 唯一庙宇及典型积石冢 体现"天地神人"宇宙观[21][22][23] - 建筑群沿东北-西南轴线布局 南北轴线跨度约一公里 含北庙南坛结构 第二地点积石冢呈正南北向 显示整体规划[16][17][19] - 玉器作为精神信仰载体 在贫乏物质基础上高度发展 包含动物形玉器抽象化表现 如玉猪龙 勾云形玉器及斜口筒形器[44][45][46] 红山文化文明特征 - 距今5500年前后发生文化突变 从单一积石冢发展为复杂祭祀体系 进入古国文明第一阶段 体现祭祀规范化 礼仪制度化及信仰体系化[55][56][82] - 神像巨大化现象普遍 推测主神高度约5米 与良渚莫角山台基推测神像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形成参照[10][12][13] - 人体塑像数量达50余个体 远超其他史前文化 可能受欧亚草原通道东端的西亚人体塑像传统影响[14][15][64]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彩陶与玉器两大艺术形式融合 仰韶文化彩陶北上与当地筒形罐传统结合 玉器文化则向环太平洋地区输出[47][48][50] - 玉猪龙传播范围广泛 从河北宣化 小河沿文化至河南洛阳 陕西西周墓均有发现 体现文化影响力[37][38][60] - 发现南海或远海海贝仿制的玉贝 反映间接远距离交流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发达 与商代青铜器花纹可能存在关联[64][62][63] 学术理论与方法 - 苏秉琦提出"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论 红山文化属古国时代 强调文明连续性及礼制传承 非西方三要素标准[68][69][79] - 考古学应结合文献检验 如红山文化南下对应五帝时代文化大融合 但需以考古资料为主重建古史[105][106][107] - 提倡百家争鸣 多种观点碰撞 如英国巨石阵多解读并存 反对将红山文化边缘化或单一中心论[94][99][103]
冀西北地区考古新发现 探索红山文化再添重要线索
央视新闻· 2025-08-29 12:15
考古发现与学术价值 - 宣化郑家沟遗址系"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内容之一 自2022年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取得重要成果 基本厘清积石冢结构和各类遗迹关系[3] - 发现石界墙 石棺墓 祭祀坑等200余处遗迹 出土玉熊龙 三连璧等典型红山文化特征玉器及陶器 石器等文物标本400余件套[3] - 碳十四测年显示1号积石冢处于红山文化晚期并越过辽西地区红山文化下限 系冀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6] 文化分布与交流研究 - 出土文物兼具河套地区庙子沟文化及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特征 体现多地区史前文化交融[3] - 为研究红山文化分布范围 丧葬祭祀习俗 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新材料[6] - 为探索辽西与冀西北史前文化交流互动提供重要学术线索[6]
250多年前有人做了“中国植物笔记” 还是双语版?一探究竟
央视网· 2025-08-24 04:06
中国园林博物馆展览 - 展览主题为"东方有嘉木——中国植物的力量" 聚焦中国植物对世界的影响[1] - 中国植物总数达39000多种 占世界植物总数十分之一[5] - 通过五色土装置展示中国不同地区土壤 体现植物多样性源于地貌特征多样性[5] - 18世纪《盎格鲁——中国花园》系列铜版画首次国内亮相 展现中国风对欧洲园林美学的塑造[7] - 植物装载箱技术提高海上运输存活率 解决植物经一两个月颠簸存活少的问题[3] - 原生植物传播墙展示柿子/月季/玉兰/栀子花/山茶/银杏等物种[4] 植物文化交流 - 中国古籍《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为西方植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知识来源[1] - 1767年英国商人布莱克在中国助手帮助下绘制大量植物写生图册 采用植物科学画技法[9][11] - 记录荔枝等四种植物 详细描述药学应用和经济价值 成果丰富西方植物学研究[13][15] - 中国植物纹饰瓷器漆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掀起18世纪欧洲中国风潮流[1] 红山文化特展 - 展览主题为"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 探索龙文化起源[16] -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学文化[17] - 覆盖燕山南北和西辽河上游20多万平方公里区域 呈现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轮廓[21] - 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起源[21] 文物与考古发现 - 展出12件玦形玉龙 其中4厘米双龙首玉璜需放大镜观察细节[23][25] - 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玦形玉龙 确立其与红山文化的年代关联[29] - 展出蚌质龙形遗物 尾部断裂处刻有鳞片[27] - 展厅采用中轴对称设计 理念源于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建筑格局[31] 文化特征与影响 - 以"坛/庙/冢"礼制建筑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31] - 石人像造型奇特表情生动 人形陶壶具质朴可爱特征[33] - 女神庙代表祖先崇拜 多人像呈现双手交叠胸腹部的统一手势[35] - 红山文化被确认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7]
管窥红山(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展",以玉龙为主线展示红山文化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1] - 展览搭建红山文化形成(龙兴辽河)、发展(龙行红山)和影响(龙衍九州)的完整图景 [1] - 汇集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区的考古新发现 [1] 红山文化时空范围 - 红山文化形成于距今6500年前后,延续至距今4800年前后 [1] - 遗址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北省北部,范围近30万平方公里 [1] 文化特征 - 平底筒形罐是红山文化最典型陶器,玉器发展和彩陶出现显示创新活力 [1] - 玉器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发展成更具社会功能的礼器 [1] - 彩陶是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 [1] 社会制度 - 以祭祀礼仪活动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是古国文明形成的制度基础 [2] - 牛河梁遗址是等级规模最高的祭祀礼仪活动中心 [2] - 高等级成员在使用玉器的质地、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显示等级秩序 [2] - 牛河梁、胡头沟、元宝山遗址共同勾勒出半径约150公里的统一社会样貌 [2] 文化演变 - 距今5000年前后牛河梁遗址祭祀中心繁荣不再 [3]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发现证实红山文化末期向南发展的一支 [3] - 郑家沟遗址发现完善了红山文化末期汇入中原的发展脉络 [3] 玉器特征 - 玉龙是红山文化造型复杂、分布广泛且规范的文化符号 [3] - 玉龙属于复合型仿生类玉器,是复杂玉礼制的集中体现 [3] - 玉龙并非红山文化中等级最高的玉器 [3] 研究意义 -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3] - 展览为从文明视角重新理解红山文化提供可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