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河姆渡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沧海桑田”的河姆渡文化:访河姆渡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30 08:14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与主要发现 - 遗址于1973年发现并于同年及1977年进行两次大规模发掘,总面积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4米左右[2] - 发现深达2米的稻谷堆积层,炭化稻谷总量超过150吨,并出土170余件骨耜农具,构成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证据[2] - 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石器、木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和木构建筑遗迹[2] 建筑技术与居住形态 - 保存完好的干栏式建筑群以直径15厘米的木桩为基础,桩距规整保持1.3米间隔,一座长屋遗迹长达23米,进深7米,运用地板抬升、通风防潮技术[3] - 建筑采用榫卯结构技术,将中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14] - 发现深1.35米的水井,井壁采用200余根木桩加固,底部铺设石板作为过滤层[3] 手工业与工艺成就 - 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烧成温度800~930℃,器形包括釜、罐、盆、钵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及猪纹、稻穗纹等具象纹样[5][11] - 发现20件玉器,包括玦、管、珠、璜等,是长三角地区发现的最早玉器,质地细腻,造型精致[6] - 朱漆木碗的发现将中国漆器史提前至7000年前,木质与陶质纺轮及骨针(最细孔径仅1毫米)表明纺织技术成熟,葛布残片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16根[7] 社会经济与信仰 - 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主要为猪和狗,田螺山遗址发现的鹅骨表明7000年前鹅已被驯化,该遗址出土的山茶属树根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将茶树种植历史上推到约6000年前[13] - 墓葬随葬品数量差异显著,最多达28件,显示社会分层迹象,与居住区、仓储区的功能分区共同勾勒出早期复杂社会雏形[8] - 居民以太阳、鸟为崇拜主体,象牙雕刻蝶形器阴刻同心圆与火焰纹,双鸟朝阳纹象牙佩构图是两只神鸟拱卫太阳,鲞架山遗址发现直径3.4米的红烧土台可能为祭坛[15] 河姆渡文化的源流与演变 - 河姆渡文化分布于浙江宁波至舟山群岛,年代为距今7000~5300年,主要遗址包括河姆渡、鲻山、田螺山、傅家山等[10] - 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较河姆渡文化早千年,出土遗物与河姆渡文化有相似性又有差异,应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来源或直系祖源[18] - 在距今5000年前后,河姆渡文化被良渚文化取代,陶器中出现较多陶鼎,陶釜减少,部分河姆渡先民可能沿浙江东南海岸迁移[20]
“中华第一舟”见证的8000年文化:访跨湖桥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14:33
文章核心观点 - 跨湖桥遗址是距今8000-7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其确立的跨湖桥文化是浙江境内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史前文化格局 [1][4][6][15] - 该文化以钱塘江—杭州湾为中心分布区,是一种面向海洋的考古学文化,创造了包括“中华第一舟”在内的多个“最早”记录 [1][16][17] - 跨湖桥文化的直接源头是上山文化,并与河姆渡文化等存在衔接和相互影响关系 [17] 遗址发现与发掘过程 - 遗址于1990年5月由学生在萧山湘湖区域发现文物后报告,同年6月1日由当地文管办干部确认并命名为跨湖桥遗址 [2] - 首次发掘于1990年10月至12月进行,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出土130余件文物,但对文化性质和年代无法准确判断 [3] - 第二次发掘于2001年5月至7月进行,出土大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器,并发现人工栽培稻米 [5] - 第三次发掘于2002年10月至12月进行,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舟”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 [11] 文化年代确认 - 碳14测定结果显示遗址年代在距今8000-7000年之间,比河姆渡遗址早1000年,但最初受到考古界质疑 [4] - 为验证年代可靠性,将出土标本送至北京大学考古系测定,结果与首次测定完全一致,确认为浙江境内当时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 [6] - 严文明先生通过分析遗址中无三足器、以狩猎采集为主食等特点,肯定了年代测定数据的可靠性 [9] 文化命名确立 - 2002年3月的学术研讨会认为其文化面貌新颖独特,可视为“跨湖桥类型”,但因同类遗址仅一例,暂不具备文化命名条件 [10] - 2003年5月在下孙村发现同类遗址,发掘证实其文化面貌和年代与跨湖桥遗址相同 [12] - 2004年12月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确认“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后续又发现10多处同类遗址,分布范围扩展至多个地区 [12][13] 文化特征与意义 -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出土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等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 [7] - 陶器常见釜、豆、盆等器形,以圜底、圈足器为主,纹饰有彩绘等多种,制作技术先进 [7] - 该文化的确立打破了浙江史前文化原有格局,成为继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良渚文化之后的第三支文化 [15] - 创造了多个“最早”记录,如最早的独木舟、漆弓、慢轮制陶技术、数卦符号、“草药罐”、蒸汽炊煮器具等 [16][17] 文化源流与关系 - 跨湖桥文化的直接源头是上山文化,二者分布地域重合,年代紧密衔接,陶器许多因素源自上山文化 [17] - 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基本是前后衔接关系,但差异较大,河姆渡文化有自己的起源并吸收了跨湖桥文化因素 [17] - 文化衰落的原因可能为海侵导致居民远走,河姆渡文化居民随后带来新的文化内容 [17]
浪涌钱唐,湖起东南:一部西湖写就的杭州史
经济观察报· 2025-09-02 10:26
杭州历史与西湖形成 - 杭州拥有8000年人类活动史 新石器时代跨湖桥遗址发现7500年前独木舟(中华第一舟)及世界最早漆弓和中国最早草药罐[2] - 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以玉器为特色 玉器用于通神辟邪和权力象征 良渚所在余杭名称源于大禹南巡弃船典故("余留一船")[2] - 先秦时期西湖尚未形成 仅为钱塘江入海口小海湾 当地居民为断发文身的越人 属吴越争霸区域[3][4] 西湖地质演变 - 秦汉时期西湖由海湾演变为潟湖 钱塘江泥沙堆积和海浪冲击形成沙坝隔绝海水[5] - 秦代西湖仍与江海相通 秦始皇曾在此遭遇风浪 宝石山存有秦始皇缆船石[6][7] - 东汉华信修筑海防大塘(宝石山至万松岭)彻底隔绝西湖与钱塘江 西湖转为淡水湖[10][11] 城市发展与运河作用 - 隋开皇九年(589年)首次设立"杭州"地名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凿通江南运河(杭州段) 打通中原通道奠定经济基础[12] - 五代吴越国定都杭州 实施保境安民政策 86年治理使杭州成为全国经济文化重镇 欧阳修记载"十余万家环以湖山"的繁荣景象[13] - 吴越王钱镠设千人"撩湖兵"专事西湖疏浚 为最早专职治理团队[13] 南宋都城与经济 -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杭州(临安府) 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皇城方圆九里 外城达数十万户超百万人口[16] -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临安城商肆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瓷器为重要贸易商品 汇集全国窑口产品并通过运河分销[17][18] - 货币体系包含圆形方孔钱、金银锭及纸币(交子) 临安城有百余家金银铺 在锭上刻工匠名和成色以建立信誉[18] 西湖治理与文化景观 - 北宋苏轼元祐五年(1090年)大规模疏浚西湖 修建苏堤并治理六井 解决杭州旱涝问题[20] - 南宋形成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等) 代表四季时辰气象景观精华 1699年康熙南巡御赐题名确立官方地位[22][23] - 投龙简祭祀习俗自唐代延续 吴越王钱镠914年投金龙银简祈雨 1950年代出土鎏金铜龙及银简现藏浙江省博物馆[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