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猪龙

搜索文档
到沈阳,赏亦古亦今的文化长卷
证券时报网· 2025-09-08 10:13
文博矩阵,让历史记忆"暖"起来。浑南区中央公园旁,辽宁省博物馆新馆的展厅里,一位游客正带着孩 子凝视红山文化的代表性藏品——玉猪龙。"这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凝聚着先民的智 慧。"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年均20余场特展轮番上演,线上展厅更让馆藏珍品"远 行"千里。从纹饰丝巾到文具套装的300余种文创产品,让观众把"历史的温度"带回家。这个暑期,辽宁 省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众多"亲子团""游学团"奔赴打卡。沈阳市副市长刘克斌表示,沈阳正在构 建"博物馆之城",联动各大文博单位,共同构成讲述沈阳故事的文化集群,不断凝聚文气、增添人气。 抗战遗址,让红色基因"强"起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上,残历碑的时间定格在1931年9月18 日,自1999年起,每年"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都在此举行。馆内,泛黄的家书、残破的武器、黑白 的照片,串联起壮阔抗战史诗。博物馆开馆30余年来,累计接待观众数以千万人次,还面向青少年开 设"红色课堂",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沈阳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6大文博场馆为主线,精心打造"抗 战记忆之旅"主题精品游径,全面呈现自九一八事变至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的历 ...
辽博上新展:玉猪龙等多件“镇馆之宝”亮相
新华社· 2025-07-31 19:16
此次展览共展出29家文博机构的512件(组)文物藏品。其中,展出一级文物57件(组),109件(组)文物为首次展出。 "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7月31日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通过512件(组)文物藏品, 为观众呈现出一部"辽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玉猪龙、鸭形玻璃注等多件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亮相。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沈大地上演进、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生动展现各 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精神家园的鲜活场景,全面展示辽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与重要贡献。(记者 赵洪南) 展出的鸭形玻璃注。(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展出的玉猪龙。(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展览中,从展现早期区域文化交融的查海遗址的石堆龙、红山文化玉器,到见证中原与边疆的政治整合与文化交融的青铜器、墓葬壁 画;从记录辽宁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抗联遗物、支前物品,到新时代辽宁振兴突出成就的大国重器,每件展品都见证了各民族在辽宁 大地上开拓融合、团结奋斗的历程,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辽宁的孕育、发展与传承。 ...
管窥红山(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展",以玉龙为主线展示红山文化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1] - 展览搭建红山文化形成(龙兴辽河)、发展(龙行红山)和影响(龙衍九州)的完整图景 [1] - 汇集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区的考古新发现 [1] 红山文化时空范围 - 红山文化形成于距今6500年前后,延续至距今4800年前后 [1] - 遗址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北省北部,范围近30万平方公里 [1] 文化特征 - 平底筒形罐是红山文化最典型陶器,玉器发展和彩陶出现显示创新活力 [1] - 玉器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发展成更具社会功能的礼器 [1] - 彩陶是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 [1] 社会制度 - 以祭祀礼仪活动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是古国文明形成的制度基础 [2] - 牛河梁遗址是等级规模最高的祭祀礼仪活动中心 [2] - 高等级成员在使用玉器的质地、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显示等级秩序 [2] - 牛河梁、胡头沟、元宝山遗址共同勾勒出半径约150公里的统一社会样貌 [2] 文化演变 - 距今5000年前后牛河梁遗址祭祀中心繁荣不再 [3]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发现证实红山文化末期向南发展的一支 [3] - 郑家沟遗址发现完善了红山文化末期汇入中原的发展脉络 [3] 玉器特征 - 玉龙是红山文化造型复杂、分布广泛且规范的文化符号 [3] - 玉龙属于复合型仿生类玉器,是复杂玉礼制的集中体现 [3] - 玉龙并非红山文化中等级最高的玉器 [3] 研究意义 -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3] - 展览为从文明视角重新理解红山文化提供可能 [3]
体感交互、数字织造、AI问答……从“看文物”到“懂历史” 暑期文博游奇妙体验升级
央视网· 2025-07-19 16:20
博物馆暑期客流高峰 - 辽宁省博物馆工作日平均客流量近1.5万人次[1] - 成都博物馆自2016年新馆开放以来接待观众超2000万人次[21] - 川菜博物馆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 同比增长35.7%[27] - 成都航空口岸1-6月入境外国人达39万人次 同比增长58.2%[32] 特色展览与文物 -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红山文化玉猪龙 形体较大且形制规整[3] -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三燕时期花树状金步摇 距今1700多年[5] - 新疆博物馆展出中国古代乐器200余件 包括春秋蔡侯申编钟等[15] - 新疆博物馆核心展品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17] 创新展示方式 - 辽宁省博物馆运用高科技打造全数字化展厅 展示唐宋名画[8] - 新疆博物馆开发知识体感交互 数字织造 AI智能问答等多维体验[17] - 成都博物馆提供皮影木偶戏体验 珍藏30多万件皮影木偶[23] - 四川科技馆提供互动项目 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23] 特色服务与设施 - 辽宁省博物馆7月1日至8月31日延迟闭馆1小时[10] - 川菜博物馆提供专业双语讲解及即买即退服务[29] - 成都文旅场所受益于240小时免签政策 吸引国际游客[31] - 川菜博物馆国际游客消费满200元可退13%税[29] 地方特色体验 - 成都博物馆可亲手制作食物[25] - 川菜博物馆6000多件文物展示川菜历史[27] - 成都文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形成独特体验[32]
暑期探馆打卡“热”,这些文物和展览值得细细品鉴!
央视网· 2025-07-19 15:03
辽宁省博物馆暑期活动 - 辽宁省博物馆工作日平均客流量近1.5万人次 [1] - 红山文化玉猪龙是重要展品,形体较大且形制规整 [1] - 花树状金步摇为三燕时期贵族冠饰,距今1700多年 [3] - 推出"唐宋风华"数字展览,包含《洛神赋图》等名画 [4] - 举办"山海有情·大漠鸣沙"敦煌文物展,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 [4][6] - 暑期延长开放时间至18:00 [6] 新疆博物馆暑期活动 - 推出中国古代乐器展,展出200余件(套)文物 [7][8] - 展览包含河南舞阳贾湖骨笛、清代霜鸿琴等珍品 [8] - 配套编钟演奏、"胡腾舞"等表演 [8] - 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核心开发数字体验内容 [8] 成都文旅市场表现 - 成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2000万人次 [11] - 川菜博物馆上半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同比增长35.7% [13] - 1-6月成都航空口岸入境外国人达39万人次,同比增长58.2% [15] 成都博物馆特色 - 珍藏30多万件皮影木偶,提供互动体验 [11] - 四川科技馆提供科技互动项目 [11] - 川菜博物馆展示6000多件文物,提供双语讲解和即买即退服务 [13]
快来看精美的红山文物:玉猪龙玉凤女神头像……|博物馆巡游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8:58
红山文化特展概况 - 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20家文博机构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汇集文物310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件/组,二级文物39件/组 [1] - 红山文化诞生于中国东北辽河流域,时间跨度约公元前4700至29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代表 [1] 红山文化核心特征 - 红山文化以发达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独特的积石冢与女神庙祭祀遗存闻名 [1] - 玉器制作艺术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成就,典型代表包括"中华第一龙"玉器,运用片切割、线切割等复杂技术雕琢 [1] - 陶器是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纹饰包括之字纹、勾云纹等 [2] 主要展品分类 玉器类 - 动物造型:玉猪龙、玉凤、玉龟、玉蝈蝈、玉鸟形佩、玉蝉、玉鹰、玉鸮 [5][6][7] - 工具造型:玉钺、玉斧、玉斜口筒形器、玉刀形器 [5][6] - 装饰品类:勾云形玉佩、玉玦、玉镯、玉环、玉瑗、玉管状器、玉双联璧 [5][6][7] 陶器类 - 生活用具:之字纹陶桶形罐、陶筒形罐、彩陶钵、彩陶瓮、彩陶鼎 [4][6][7] - 特殊器型:陶塔形器、斜口陶器、陶熏炉器盖 [4][5][6] 其他文物 - 建筑构件:泥塑乳丁饰建筑构件、泥塑仿木建筑构件 [4][5] - 雕塑作品:女神头像、小型人像头部残件、陶塑人像面部、敖汉陶人 [4][6][7] - 生产工具:石磨棒、石磨盘、骨锥 [4]
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这种级别的红山墓葬,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访谈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08:53
考古发现核心内容 - 元宝山积石冢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发掘的最大规模红山文化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玉器百余件,其中M15墓葬出土的玉猪龙体量达15.8厘米×9.5厘米×3厘米,为红山文化考古百年最大[6][23] - 遗址首次发现"坛冢一体"结构,由直径23.5米的圆形冢与长45米的方形坛组合而成,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包含21座墓葬(9座属红山文化)[11][13] - 考古测年显示遗址年代为距今5400-5000年,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6][21] 墓葬等级与社会结构 - M15、M16两座带台阶状墓道的大型石棺墓显示高阶社会地位,M15墓主随葬3件高等级玉器且存在捆绑葬俗,M16仅存牙齿但随葬兽面带齿饰玉器[16][17] - 9座红山文化墓葬分三大类型(大型石棺墓、普通石棺墓、筒形器墓),对应至少三个社会层级,男性墓主均随葬玉器且存在父子血缘关系(M3与M17)[15][19] - 遗址周边发现十万平方米范围内红山文化遗迹,最近房址距积石冢仅数百米,推测墓主可能统领较大聚落范围[20] 玉器体系与祭祀特征 - 发现红山文化首次"藏玉于墙"现象,墙体及祭祀区出土玉器占比超90%,包含玉料、废料及钻芯等制玉证据,推测存在跨区域玉器分配体系[28][29][30] - 出土玉器类型丰富,包括环、璧、璜、斧等20余种,M15玉冠饰长15厘米为红山首见,与凌家滩文化玉器存在形态关联[26][27] - 筒形器祭祀规模空前,七层阶梯状冢体每层摆放约200件,累计超千件,残片重量达16-17吨,混合使用黑彩高体与矮体扁钵式两种类型[33][34][36] 建筑工艺与历史地位 - 积石冢采用"背山面水"选址,建造过程包含地基修整、石墙修筑、筒形器分层摆放等多阶段,冢体保留七层阶梯状"金字塔"结构[37][38][39] - 被考古学界评价为"红山古国的一方诸侯",与牛河梁遗址相距200公里但共享统一礼制,佐证红山文化分布范围达30万平方公里[7][22] - 作为内蒙古红山文化代表性遗址,与牛河梁、红山后并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填补了红山文化北部区域考古空白[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