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发电稳定性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许小峰: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高强度将成为常态|首席气候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7:08
极端天气现象成因 - 华北地区出现高温与暴雨并存现象 核心源于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 较常年提前10余天北跳并长时间滞留 形成"来早走晚"态势[2] - 高温与暴雨在区域分化并存 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形成高温"桑拿天" 其外围冷暖气流交汇区则出现极端强降雨[2][3] -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气候分化 副热带高压稳定使水汽持续输送 延长雨日并累积降水量 无降雨区域则维持长时间高温[3] 极端天气长期趋势 - 今年华北雨季提前属罕见异常 需要特定大气环流条件支撑 不能等同于长期规律 明年后年未必重现[4] - 关键趋势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波动性增强 副热带高压强度 移动路径 进退时间愈发不稳定 导致极端天气发生概率上升[4] - 极端天气突发性和高强度将成为新常态 但大气气候系统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4] 山区防灾挑战与应对 - 山区受极端天气威胁远大于平原 山洪地质灾害已成我国因灾致死首要类型 山区防灾仍是薄弱环节[5] - 山区强降雨具小尺度 短历时 高强度特点 落区随机性强 监测设备覆盖不足 精准预报受限 防范窗口期极短仅1-2小时[6] - 建议强化预警触达 优化空间布局 开展链式风险演练 并需在短临预报技术上持续突破[5][6] 南北方防灾能力差异 - 南方因降雨频次高已形成成熟预警演练机制 公众防灾意识强 北方雨季短降雨频次低 公众认知不足防范措施存在短板[7] - 同等强度暴雨下北方山区灾害影响更严重 因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保水能力弱 暴雨后易快速形成山洪引发滑坡泥石流[7] - 北方需借鉴南方经验 结合自身气候特点优化应对方案 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意识与防范能力[7] 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 - 全球平均气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 2024年突破2023年纪录 2025年仍处于高位震荡 反映气候变化加速趋势[8] - 气候变化核心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 浓度仍在上升 但通过全球共识推进能源转型可实现温升稳定[8] - 极端天气频发使新能源波动性 周期性 间歇性增强 开发及输电 储电 用电安全风险上升 风光水能资源互补性弱化[9] 新能源稳定性与气象服务 - 新能源核心痛点是"不稳定性" 风电出力波动 光伏受光照影响显著且夜间无出力 给电网消纳带来压力[9] - 气象预警可提升预测精度 结合传统模型与人工智能提前72小时预判风电出力和光伏光照强度 帮助电网动态调节[10] - 需配套发展储能技术如大容量电池储能 抽水蓄能 以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 坚持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能源发展[10] 城乡气候适应能力建设 - 城市气候韧性核心难点在于"规划滞后" 超大城市发展初期未充分考虑气候因素 导致内涝 热岛效应等问题 改造成本高难度大[10] - 新建城市可规划前置 预留通风廊道 增加绿地 采用海绵城市技术和恒温新材料 从源头降低气候风险[11] - 乡村比城市更需优先投入资金 因山区暴雨可能直接冲毁村落造成伤亡 应优先建设应急避难所 加固河道 完善预警设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