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
搜索文档
新能源“烂尾”局:一场关于车主、资本与产业链的残酷清算
36氪· 2025-09-24 19:10
行业现状与问题概述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规模日益扩大的“烂尾车”问题,成为其沉重副产物 [1] - 2024年初高合汽车停摆后,2025年行业清算加速,年销量曾超越“蔚小理”的哪吒汽车正式进入破产重组,广汽与蔚来联合创立的合创汽车也因业务停滞进入事实性倒闭 [1] - 由此导致数十万乃至百万辆已售出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承诺被搁浅,主机厂倒闭引发连锁反应在消费市场和产业链上传导 [1] 对车主的直接影响:硬件与软件服务瘫痪 - 制造商经营失败导致车主核心权益即时清零,首先表现为硬件层面的售后维修瘫痪 [2] - 以威马汽车为例,其“整车终身质保”承诺因2023年起服务网络大面积坍塌而无法兑现 [3] - 2025年更多品牌倒下后问题更棘手,车主面临等不到配件、维修店关闭等售后窘境 [5][6] - 新势力车型的许多车身结构件、电子模块为独家开模和协议加密,主机厂倒闭导致配件供应链断裂,诊断设备无法写入数据,车辆伤及筋骨后维修困难 [6] - 维修困境传导至保险行业,多家保险公司将这些品牌列入高风险名单,因更换配件成本不可控、维修方案无法确定,续保时保费大幅上涨甚至被直接拒保的情况屡见不鲜 [6][7] - 车主不仅失去原厂质保,也正在失去社会化商业保险的保障 [8] - 软件与服务停机是对智能汽车灵魂的抽取,例如哪吒汽车2025年6月提交破产申请后数周内,其官方App服务器便出现连接中断并彻底停止服务,导致远程解锁、启动空调、车辆定位等智能化体验归零 [10] -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套硬件,更是一张持续性服务的票据,公司消失后车辆成为无法成长、功能不断衰减的孤岛,智能化溢价迅速蒸发 [10] 企业衰败原因分析:融资驱动下的脆弱增长 - 倒下的企业呈现高度相似的资本催熟模式及其内生风险 [11] - 威马汽车从A轮到D轮累计融资额超过350亿元人民币,拜腾汽车融资总额约84亿元,爱驰汽车累计获得近百亿融资,资金在初期被大量投入品牌营销、发布会造势和销售渠道扩张 [11] - 拜腾汽车为例,其高管团队出身宝马、英菲尼迪,凭借48英寸车内大屏等设计成为全球车展焦点,但84亿元融资耗尽却未能实现核心产品的规模化量产交付,内部运营成本高昂与实际制造进展严重不匹配 [12] - 哪吒汽车失败为典型战略摇摆之殇,曾凭借高性价比小型车迅速抢占市场,2022年问鼎新势力年度销量冠军,但2023年后为撕掉“廉价”标签仓促进行品牌向上,推出哪吒S与哪吒GT [14] - 哪吒汽车高端转型未成功,高端市场消费者对其品牌认知不足,原有大众市场用户又因资源分散、车型更新缓慢而流失,市场转冷和融资渠道收紧时,前期依靠融资和低价策略积累的销量泡沫迅速破裂 [14] - 合创汽车失败为组织内耗的必然结果,其手握广汽制造和蔚来软件优势,但复杂股东结构成为发展掣肘,未能解决与股东方广汽埃安的内部竞争和产品同质化问题,车型在技术平台和市场定位上与埃安高度重叠,在市场竞争夹缝中被遗忘 [14] - 当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时,企业生命线完全系于外部融资,而资本逐利且没有耐心 [14] 对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 主机厂处于核心地位,其出现问题后压力立刻向上游供应链传导,最直接冲击是巨额应收账款坏账 [15] - 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天奇股份因威马汽车拖欠其约5765万元款项,在2022年财报中计提了2882万元的坏账准备 [15] - 科大智能也因威马拖欠其智能装备业务款项,计提了数千万元的信用减值损失 [15] - 公开数字仅为冰山一角,威马汽车众多供应商中包含大量非上市中小企业,一笔关键货款坏账可能直接导致其陷入经营困境 [17] - 动荡波及下游经销商网络,经销商前期投入巨资建立品牌标准门店并承担库存、资金、人员成本,主机厂倒闭后库存车迅速贬值,同时面对消费者维权压力和厂家返利落空,最终多以破产或关店收场 [17] - 多起新势力破产事件对产业信心造成侵蚀,供应链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与其余非头部新势力合作时,风险评估模型必然发生改变 [17] - 供应商可能要求更严苛的付款条件,金融机构授信门槛也会提高,这种全行业避险情绪客观上会增加其他腰部及尾部新势力的资金压力,可能加速行业洗牌进程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