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京津冀地区充电桩建设调查:能用、可用、期盼好用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7 17:50
行业发展成就 - 行业迎来发展10周年,自2015年政策支持以来已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1] - 截至2025年8月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到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1] - 公共充电设施达431.6万个,同比增长37.8%,私人充电设施达1303.2万个,同比增长59.6%[1] - 桩车增量比达到1:1.8,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能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2] - 补能方式多元化创新,移动充电、无线充电、兆瓦级大功率充电等新技术实现突破[2]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北京市已累计建成充电桩约41.02万根,换电站306座,形成多层次充电网络[4] -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特定区域3公里范围内有超过20座第三方充电站及多个品牌专用站[4] - 公共充电桩额定总功率达到1.96亿千瓦,平均功率约为45.48千瓦[1] - 私人充电设施报装用电容量达到1.15亿千伏安[1] 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 - 移动充电机器人实现“桩找车”模式,解决车位被占用问题,已在多个商场写字楼落地应用[5] - 充电机器人充电价格与停车场内充电桩保持一致,快充模式提高用户充电效率[5] - 车网互动(V2G)、光储充一体化等商业模式创新有效提升充电服务体验[2] - 智能充电装备快速发展,充电设施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2] 行业面临的挑战 - 老旧小区因停车位紧张、电网容量不足制约私人充电桩安装[7] - 公共充电桩布局失衡,城区密集但城郊、高速路服务区覆盖不足[11] - 存在燃油车占位、故障桩维修不及时、平台信息不准确等运维管理问题[11][12] - 不同运营商APP互不兼容,支付流程繁琐,存在电价不透明、服务费偏高等问题[12] 未来发展建议 - 加快充换电刚需场景下的充电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如老旧居民区和高速公路[16] - 推进移动充电、无线充电等智能化充换电技术的应用普及[16] - 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做好县乡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服务[16] - 推动车网互动应用规模化,做好顶层设计、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16] - 做好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标准化与互联互通[17] - 倡导全产业链规范化发展,通过制定标准、健全评价体系提升服务品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