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重卡补能
搜索文档
 超充VS换电,到底谁将打赢新能源重卡的终局之战?
 36氪· 2025-09-19 13:49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1-8月中国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达11.36万辆,同比增长191% [1] - 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在2025年6月快速攀升至26.07%,接近30%临界点 [1] - 行业曾因载重低、续航短、价格高被认为是最不可能电动化的领域 [1]   市场驱动因素 - 技术进步使新能源重卡成熟度显著提高 [2] - 政策强力驱动,包括国家补贴、地方补贴及部分地区的强制使用政策 [3] - 经济效益显现:49吨电动重卡百公里能耗成本约180元,比同吨位柴油重卡便宜37% [4] - 动力电池成本下降推动新能源重卡售价从70-80万元/台骤降至40万元/台左右,与燃油重卡(35-45万元/台)基本持平 [4]   补能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 市场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以宁德时代、启源芯动力、协鑫能科为代表的换电阵营,以及以华为、欣旺达为代表的快充阵营 [5] - 竞争本质是成本、场景和生态的三位一体较量 [8]   成本结构分析 - 换电模式:车辆购买可采用“车电分离”模式,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 [10] - 换电站建设成本约500万元,配备28块电池,需利用率达20.83%(即60辆/天)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11] - 高建设成本最终通过换电服务费分摊给用户 [12] - 充电站建设成本约200余万元,投入相对较低,补能价格更具竞争力 [14] - 出现部分用户购买换电重卡但使用普通充电桩补能的现象 [16]   适用场景对比 - 换电模式适合相对封闭、超高频度周转的场景,如港口、矿山、钢厂及中长距离干线高速(如沧榆高速运煤通道) [16][17] - 换电补能速度快(5-10分钟满电),对运输时长有苛刻要求的场景(如总距离1000公里以上,限时18小时)至关重要 [21][23] - 充电模式更适合周转频度不高、对价格敏感的场景,如城市群区域内运输、城市渣土运输等 [16] - 以京能唐山充电站为例,拥有60把充电枪,2024年1-10月累计充电量达1983万度,最高单日充电量12万度,效益显著 [25]   生态体系挑战 - 超充技术需车辆配备成本更高的5C认证高标准电池,对电网冲击大(单桩峰值用电相当于300台家用空调) [25][26] - 干线高密度布局超充站需重点协调电网承载能力 [27] - 换电模式面临标准不统一(仅服务指定规格重卡)、收入来源单一(无法服务私家车)等挑战 [13][27] - 换电模式宣传的作为分布式储能节点参与电网调峰以获得额外收益目前难以兑现 [27]   未来竞争关键 - 胜负取决于体系竞争力,需综合考虑车价、电池价格、设备价格、回收价格等经济因素 [27] - 同时需评估电网冲击、补能时间、标准化程度、技术迭代速度、设备适配性等非价格因素 [27] - 布局需紧密结合实际用户群体和具体场景,用户对成本核算极为细致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