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闻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记者节丨这一次,镜头转向我们自己
央广网· 2025-11-08 14:43
新闻行业的工作内容与挑战 - 记者在武汉渡江节期间,面对当地2025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在正午室外进行报道,相机因高温罢工,手机也两次触发温度过高保护,最终用冰水瓶降温完成拍摄[3] - 记者在泰山之巅进行国庆升旗仪式直播,克服了信号传输、设备架设和信号测试等难题[5] - 记者在报道7月底北京洪灾时,日均驾驶300余公里,10余次辗转于多个乡镇,并成为首位深入失联村(琉璃庙镇双文铺村)的媒体记者[15] - 记者在2025年海南台风季多次冲向风圈中心,在风暴中保持冷静,在废墟中记录灾后重建[24][25] - 记者在直播高考首日时,体会到新闻的要点是字字斟酌的严谨、大方得体的从容,以及传递信息的责任[32] 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 消费投诉平台记者通过曝光套路与骗局,推动监管部门查处,获得消费者感谢,感受到推动社会向好的踏实感[6] - 记者关于“小区儿童游乐区建设不达标”的报道,帮助当事人搭建了与相关方沟通的桥梁,推动了问题解决,并收到了手写感谢信[10] - 法治频道记者通过普法内容传播,切实帮助他人维权,见证法治种子在更多人心中扎根发芽[13] - 记者在洪灾报道中,当被困群众对镜头说出“谢谢央广网的关注 我们都平安”时,感到身心疲劳瞬间消散[15] - 记者对《我的母亲》作者及热爱读书的农民工的采访报道,在抖音平台收获30万+点赞和数千条评论,获得认可并在反馈中认识不足加速成长[7] 媒体技术应用与内容传播效果 - 记者在武汉高温报道中,拍摄的视频刚发出时还捏着把汗,但热度一路攀升,登上热搜,评论区充满“辛苦”“注意防暑”的留言,老同学也私信提及在热搜上刷到[3] - 记者对热点人物的采访报道在抖音平台收获30万+点赞[7] - 财经记者采访权威专家和企业掌门人,话题涵盖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中美经贸关系走势等,报道出乎意料地收获“热搜”“热榜”[12] - 记者在贵州见证“世界第一高桥”横跨天堑,桥旅融合让游客纷至沓来,沿线农特产品、民宿、文创焕发新生[16] - 记者在南昌安义县直播非遗米粉,时长约40分钟,这是其当年参与的第4场直播,状态变松弛,效果获得认可[20] 记者职业成长与个人突破 - 一位自称I人的记者在武汉高温报道中首次新闻出镜,专注于做好报道,传递最真实的室外温度,忘了自己的性格特点[3] - 记者开始从幕后走到镜头前,参与部门大半部分的直播和出镜工作,尽管作为社恐人士感到不易,但最终做到了,并在农民丰收节直播中获得认可[19][20] - 编辑出身的记者开始接触老龄事业,参与“老龄盛典·银发榜样”主题报道,进行写提纲、扛相机、面对面深度交流等挑战[33] - 新入职的摄制成员第一次独自出差拍摄制作《当"瓷娃娃"想要站起来》,对记者职业产生新体悟,感受到内容生产应怀敬畏之心,并受一线前辈鼓舞[35] - 记者通过高考直播实战,从“新闻新人”迈出坚实一步,深刻体会到直播的真正重量[32] 行业覆盖与专题报道领域 - 财经记者采访领域覆盖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中美经贸关系走势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2] - 记者报道海洋领域,涉及LNG加注从“华南首船”走向“全域覆盖”、“海基二号”模型、深海装备、智能航道、无人船艇、深海机器人、绿色甲醇船舶等,展现海洋新质生产力[21] - 记者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探访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记录当地从烟尘漫天到竹海摇曳的蜕变,以及农家乐从门可罗雀到宾客盈门的变化[28] - 记者报道法治领域,接触法律专家、基层“法律明白人”与广大网民,聆听“网络暴力”等深刻警示,也见证暖心普法的及时回应[13] - 记者报道老龄事业,采访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苗晓红奶奶,记录其“60岁是闯的年纪,80岁也是”的精神[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