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

搜索文档
中国发现三十万年前“最早木器”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青年报· 2025-07-07 09:45
7月4日,甘棠箐遗址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向国际学术界 公布了一项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研究成果。论文描述分析了在云南甘棠箐遗址发掘出 土的、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石制品、骨角 器、动物化石、植物遗存和用火遗迹。 这些痕迹清楚、特点鲜明的木器,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木器,主要功能是对可食性植物根茎的挖掘, 可以被称作"挖掘棒"。遗址出土的石器多为小型刮削器,形态简单,加工痕迹精细,彰显东亚旧石器时 代文化的鲜明特征。 甘棠箐遗址,坐落于云南省抚仙湖南约5公里的一处自南向北流淌的小溪西侧的坡地上。该遗址发现于 1984年,1989年做过首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及木质材料。2014-2015年和2018-2019 年两个野外考古季,该遗址被再次发掘,揭露面积64平方米,挖掘深度3.5-7米,出土丰富的石制品、 动物化石、木质材料、植物种子和用火遗迹。 此次出土数十件木器是一项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由于木材是有机材质,易分解腐烂,对于埋藏环境和 保存条件要求严苛,旧石器时代保存下来的木质遗存十分稀少 ...
【新华社】远古发现丨东亚最早!云南甘棠箐遗址发现约30万年前的木器
新华社· 2025-07-04 15:52
甘棠箐先民用木器挖掘植物根茎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甘棠箐遗址出土的部分木器上的加工痕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记者7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公布了 一项考古新发现:云南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35件保存完好的距今约30万年的木器,并确认是人类制作和 使用的工具。这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木器。 这一多学科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的专业 人员组成。上述成果7月4日凌晨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介绍,为论证这些木器是由人类制作和使用的 工具,研究团队开展了材质、痕迹、残留物分析和实验模拟等研究。 "研究发现,这些木器主要由松木制作,一些木器存在因修形削尖而留下的削刮痕,尖端存在因使 用而产生的磨光条痕和断裂破损。这些痕迹出现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是人类加工与使用的证 据。"高星说。 此外,一些木器尖端保留的土壤残留物包含植物淀粉粒,证明了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地下植物食 材。实验模拟还成功复原了用石器加工木器并用来挖掘植物根茎的过程。 甘棠箐遗址中, ...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04 07:52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旧石器时代早期 的 木制工具 极为罕见 ,此前仅发现过两件,一件位于欧洲,另一件位于非洲,这件木质工具均为狩猎用具。 2025 年 7 月 3 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 高星 研究员、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 李波 教授作为 共同通讯作者 (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刘建辉 为第一作者, 阮齐军 为第二作者 ) 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300,000-year-old wooden tools from Gantangqing, southwest China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 在 云南的 甘棠箐遗址 发现了 35 件保存完好的 木制工具 ,距今约 30 万年,并进一步证明了这些 木制工具是由古人类加工制作并用于 挖掘地下植物 食材,表明了 在中更新世的东亚地区,木质工具可能在古人类的生存和适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棠箐遗址 是在云南省玉溪市发现的第一个中更新世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它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早期文化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遗址中发 现的木制工具,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木器研究的空白。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体报 ...
世界级重大考古成果!中国发现30万年前东亚最早木器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07:07
中新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外多家科研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云南甘棠箐遗址发掘研究团 队,最新通过综合性、多学科、跨平台的合作研究,取得一项世界级重大考古成果——发现该遗址出土 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为30万年前的木器,也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木器。 甘棠箐遗址出土近千件木质材料中,35件被鉴定为人工加工的木器,其痕迹清楚、特点鲜明,主要功能 是挖掘可食性植物根茎。木器树种来源主要为松属,约占70%,另有约3%的树种为壳斗科植物,其余 木器为阔叶材树种。 30万年前甘棠箐木器的发现研究,既充分展现古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多方面改写 了学术界对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能力与方式、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 这些30万年前木制工具形态多样,当中32件在尖端/刃部/底端有明确的人工修理痕迹,被加工出可以用 于挖掘的尖端。其中,2件为需双手持握的大型挖掘棒;4件具有独特的钩状尖刃,可能用于切断植物根 系;其余则为可单手持握的小型挖掘工具。 在甘棠箐遗址,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植物遗存,其成组出现的 同类工具在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非常罕见。 这项旧 ...
文明探源丨在濛溪河遗址触碰数万年前的远古世界
新华社· 2025-05-30 03:49
考古发现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因洪水暴露,初步测年显示年代距今8万到6万年,遗址群主体距今10万到5万年,是现代人演化的关键阶段 [3] - 遗址是国际罕见的"全科型"遗址,包含丰富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4] - 遗址已发现86个遗址点,累计出土编号石器、化石标本1.51万件,大中型木质遗物0.21万件,植物种子及果实等6.22万件,石制品与化石碎屑20.2万件 [14] 遗址特点 - 遗址保存了石器、骨器、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有机物质,包含18万件动物化石和6万余粒植物种子,是全球唯一发现丰富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17] - 遗址出土大量带有刻划痕迹的遗物,包括排列规整的线条、"X"形符号和不规则方格,是东亚地区首次比较集中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象征性行为证据 [19][21] - 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花椒,可能是川渝人热爱麻辣鲜香的最早证据 [19] 考古工作 - 考古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与当地人一起开展发掘工作 [3] - 发掘过程中面临洪水威胁,最多时使用11台抽水机日夜不停抢救遗址,地方上修建了一公里堤坝进行保护 [10] - 考古团队在工地现场建立了不足40平方米的微型博物馆,已吸引数千人参观 [22] 学术价值 - 遗址填补了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植物利用研究的空白 [17] - 遗址的发现重新定义了对远古人类精神生活的认知,为研究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材料 [21] - 遗址揭示了远比想象中更为丰富的远古人类社会,他们不仅会生存,更在思考、创造和追求美感 [22]
【海南日报】海南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海南日报· 2025-05-16 10:22
在南或河遗址发现的磨制石器。 从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有火塘遗迹以及保存良好的人类石制品打制活动现场,结合果壳的发现, 可以推测古人类在此发生了打制石器制作等生产和生活行为。 从目前尚属有限的考古发掘与调查结果来看,南或河遗址是海南岛已知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 地层堆积最厚、文化层序最多、文化遗物数量和内涵最丰富,且具有明确年代序列的唯一一处史前旷野 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海南地区史前考古的遗址类型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价值。 从现有的初步观察整理结果考量,南或河遗址发掘的石制品具有中国南方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的特 征,又不同于目前所见中国华南地区的石器技术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南亚和平文化可以对比研 究,又不乏本有的自适应特色。 南或河遗址的考古发现意味着什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介绍,该 遗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当时人类石制品打制和其他丰富生活行为的证据,为进一步的石器技术演变与古 环境耦合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系统考古调查表明南或河流域不只包含一个单一遗址,而是一个 聚落群,为进一步的流域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人 群互动和文化交 ...
距今1万年前后 海南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央视新闻· 2025-05-14 20:52
南或河遗址的发掘成果显示其无论在考古新发现还是科学研究及文化溯源和地方文旅建设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社会价值。 南或河遗址位于海南省白沙县金波乡石碌河上游的支流南或河北岸。2023年其被确认为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为主体的文化遗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9 月至12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联合对南或河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5月1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或河遗址发掘领队处了解到,海南白沙金波乡南或河遗址是海南首次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 遗址。 19 r a got A . - t a 4 first t 2 8 8 2 are st - V-2 S in it E 遗址目前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已达20000余件,另有相当数量的果壳和炭屑遗存。经光释光测年,初步得到遗址年代结果为距今1万 年前后。 从发掘情况来看,火塘遗迹的发现以及保存良好的人类石制品打制活动现场,结合果壳的发现,可以推测古人类在此发生了打制石器制作等生产和生活行 为。 从目前尚属有限的考古发掘与调查结果来看,南或河遗址是海南岛已 ...
揭开古人类生活的更多谜底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西南地区的旧石器越来越多,长江流域日益支撑起史前考古的新天地……祝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 古新发现公布后,一位考古人在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叹。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是四川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旧石器考古项目。2022年,位于川西高原的稻城皮洛遗址也 曾入选。两个项目的领队,都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 成为"十大"仅仅是开始。评选结果公布当天,郑喆轩就匆匆赶回濛溪河遗址。皮洛、濛溪河、射洪桃花 河等重要遗址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资阳、内江等地的田野考古调查也在同步开展,整理研究也不能停 下,考古队员们忙并快乐着。 搁在几年前,现在这种状态,对于郑喆轩还是"不敢想象的幸福"。 四川处于高原与平原之间,华南与华北之间,温带与亚热带之间,是古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的"十字路口"。然而,在2019年以前,四川比较明确的旧石器遗址仅有10余处,国内外学者们只能被迫 接受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没有或者很晚才有少量古人类存在的"苦涩现实",四川成为国际旧石器研究 的"盆地""洼地"。 "如果能够扎实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可能会有填补空白的重要突破!"11年前,郑喆轩硕士毕业, 带着"开疆拓土"的目标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