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时代变迁
icon
搜索文档
首富王健林,怎么混成这样了?
搜狐财经· 2025-10-03 21:04
万达集团债务与经营状况 - 万达集团因旗下项目公司未能按时履行1.86亿债务,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3] - 万达集团目前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涉及总金额约52.62亿元,并有47条股权冻结信息[5] - 万达商管总负债达3000亿元,其中有息负债1375亿元,每年产生利息130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33亿元[13] - 为偿还债务,万达已出售13个文旅项目、77家酒店、85座万达广场及万达酒管等资产,仅今年出售额已超520亿元[13] - 许多黄金地段万达广场的收益权被查封,万达持有的94亿元股权被冻结,资产处置和现金流面临挑战[13] 其他高负债企业案例 - 恒大集团许家印欠下2.4万亿巨额债务,目前身陷囹圄[27] 新兴企业与企业家动态 - 字节跳动张一鸣在2015年公司成立三年时提出"超越Google"目标,其后来推出的抖音成为全球热门应用[31] - 前新东方教师董宇辉通过直播间双语带货成为"带货一哥",年收入达数亿元[32] - 导演饺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系列电影创下154亿票房,刷新影史纪录[34] 行业变迁与个人境遇对比 - 2015年王健林以300亿美元身家重夺福布斯中国首富,许家印位列富豪榜第8并在两年后以2900亿身家登顶[19] - 乐视网贾跃亭在2015年股价达历史高点,成为创业板市值第一,但其后公司破产,本人长期滞留海外[21][27] - 演员范冰冰因偷税漏税被追缴罚款8.84亿,从一线艺人沦为劣迹艺人[27][28] - 演员郑爽因代孕、偷税丑闻面临2.99亿债务,资产被冻结并被限制高消费,需赔偿剧组2.2亿违约金[28]
何建明:新疆70年,大地如诗
中国青年报· 2025-09-26 06:37
书籍创作背景与核心立意 - 作品《如诗的大地——新疆70年纪事三部曲》是为纪念新疆70年而创作的50万字报告文学,旨在展现新疆从“边疆末梢”变成“开放前沿”的奋斗历程 [1] - 创作立意在于从“写小我”转向拥抱伟大时代,写出能让读者产生激情和希望的作品,回应文学界对现实题材的忽视 [1] - 作品结构分为史篇、诗篇、史诗篇,分别对应新疆70年的历史、诗意景象和伟大时代的中国史诗 [5] 调研与创作过程 - 前期准备包括查阅史料和进行长达13个月、行程5万余公里的实地调研,覆盖200多个调研点和300多名人物的面对面采访 [2] - 创作过程面临高原反应、极端气候和长途奔波等身体挑战,作者曾因血压骤升和劳累而遭遇生命危险 [3] - 采访工作强度大,经常需要凌晨拜访采访对象,例如深夜12点后与80多岁的兵团老战士会面 [9][10] 人物选择与刻画视角 - 人物选择标准侧重于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平凡而了不起的个体,以及发挥根本性作用的历史人物,不以是否“被宣传过”为依据 [7][8] - 注重挖掘人物的精神价值,力图通过文学手法呈现深层、艺术化的人物形象,区别于新闻式报道 [9] - 书中包含大量“疆二代”、“疆三代”的故事,展现几代人扎根新疆建设的传承,以及当代援疆青年在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贡献 [10][11] 内容架构与地域特色 - 选择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和米兰镇四座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进行重点描写,以层次化地呈现新疆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图景 [13][14] - 通过散点式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新疆70年的宏大主题,强调用精神丝带连接个体叙事以构成整体史诗的创作手法 [6] - 创作基调强调用诗性语言和散文式写法展现新疆的美,力图通过文学阐述新疆70年的如诗征程 [15]
新旧审美观念发廊里“打擂”,北京电影学院话剧《向阳理发馆》欢乐上演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1 17:23
话剧作品核心信息 - 原创现实主义话剧《向阳理发馆》于9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喜剧院上演,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5周年的献礼之作 [1] - 该剧由王劲松、崔建宇、徐倩等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及毕业生主演,带领观众回到40年前的老北京理发馆 [1] - 话剧以北京老胡同里的理发馆为舞台,核心矛盾围绕理发该不该创新展开,表现为年轻儿子希望引进新经营理念与守旧父亲坚持传统手艺的冲突 [3] 创作背景与团队 - 《向阳理发馆》首创于2018年,本次是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再度打磨上演 [3] - 主创团队包括赵宁宇担任戏剧构作,王劲松任艺术总监及主演,崔建宇、徐倩编剧并参演,吴嵩担任策划及主演,杨佳音执导 [3] - 编剧崔建宇、徐倩成长于北京,其作品自然流露出浓郁的京味喜剧气息 [3] 艺术特色与内容 - 该剧采用京味喜剧形式,旨在对北京文化与生活气韵进行礼赞,在幽默与深度之间寻找平衡 [3][5] - 主创在排练中多次推翻打磨段落,保留接地气的"京味儿"并通过细节呈现人物命运和社会情绪变化,形成"笑中带泪、轻松中见厚重"的整体风格 [5] - 相比于2018年版本,本轮上演的剧目在剧作、舞台与视听等方面进行了升级,剧本进一步提炼主要矛盾,叙事更加精炼有力 [5] 制作技术与观众反馈 - 本轮演出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电影蒙太奇的元素,增加了叙事的流动感与层次感,场景切换和光影变化体现了电影学院的特色 [5] - 创排过程中北京电影学院多次邀请老北京观众和青年学生参与内部观摩,听取不同年龄层意见并不断调整 [5] - 剧场演出效果显著,矛盾冲突激发出很多京味笑料,剧场里笑声此起彼伏,常有观众捧腹开怀 [3] 系列规划与发展战略 - 除《向阳理发馆》外,北京电影学院曾创作"向阳系列"第二部《向阳里8号楼》,同样由师生共同出演 [5] - 公司计划将这两部作品作为保留剧目,为学生的舞台实践提供常态化机会 [5] - 公司有计划推动该剧走向更广阔舞台,在保持艺术水准前提下适度调整演员阵容与舞台规模,以适应巡演和定期演出需求 [5]
关于“看见”与“劳作”的艺术跋涉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46
艺术家创作主题演变 - 创作核心聚焦于为劳动者立传 通过工地 田埂等场景描绘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情感 [2] - 早期作品如《守望系列》采用雕塑体量感表现街头等活工人的沉默尊严 《工棚》系列通过工笔技法呈现生活细节如木板床纹理 脱落墙皮 [2] - 光线运用成为叙事工具 如《工棚·家》通过明暗分割表现现实与期许的张力 光源聚焦伏案写字小女孩 父母神态隐于阴影 [2] 创作题材与技法发展 - 题材扩展至农村留守群体 作品如《暖阳》关注老人面部时间刻痕 《老伴》《婆媳》表现剪刀声响与手机牵挂 采用色粉技法捕捉柔软瞬间 [3] - 近年转向"新产业工人"题材 采用素描媒介 通过"新产业工人素描档案"项目结合肖像画与访谈口述 形成视觉档案 [3] - 媒介探索体现在近作《暖》 将手机视频通话画面与现实笑脸并置 表现跨空间交叠的工人宿舍中秋场景 [3] 时代变迁记录 - 20年创作历程从《工棚》到《暖》 记录劳动者生活条件改善与精神面貌变化 从父辈羞涩局促到新生代坦然自信 [4] - 工笔技法当代价值体现为表达手段非程式化美学 通过技法探索使人物在画布上"站立"并活在所属时代 [5] 社会影响与互动 - 展览引发观众在画作与实物间驻足思考 形成关于"看见"与"劳作"的社会回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