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通识课美育教学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本科通识课美育教学的路径研究
环球网资讯· 2025-09-12 18:35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能够重构本科通识美育教学范式、优化资源配置并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1] - 通过构建智能化教学模式、数字化资源体系和沉浸式实践平台可有效提升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可及性和体验深度 [6] - 该融合路径旨在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并激发文化传承的当代活力 [1][6] 创新智能化教学模式 - 采用生成式AI手段将文化抽象概念可视化例如借助AI绘画再现《千里江山图》创作轨迹或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剖析题跋哲学内涵 [2] - 利用虚拟数字人技术让李白杜甫等历史人物进入课堂以自述形式剖析唐诗创作背景实现动态化知识展示 [2] -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智能助教系统可引入AR全息内容讲解“中庸之道”或运用动作捕捉技术使学生通过体感交互领悟戏曲“唱念做打” [2] 学习评价体系智能化升级 - AI可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性化学习图谱针对学生思维特质推荐差异化训练项目 [3] - 在作业批改中AI能精准识别学生作业问题并引用相关范例进行对照以提升教学针对性 [3] 构建数字化资源体系 - 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四库全书》等典籍进行语义标注建立思想概念—历史人物—经典文献的关联网络并智能生成知识卡片 [4] - 开发智能检索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突破关键词匹配局限例如从多维度推荐《富春山居图》或支持诗词意象检索并生成情感分析图谱 [4] - 打造高校联盟式资源平台建立统一元数据标准支持学分互认并开发API允许教师调用书法生成古诗对仗检测等微服务模块 [4] 搭建智能化实践与互动平台 - 采用VR与AR技术搭建虚拟仿真文化实践架构例如利用VR设施模仿文房四宝运用或通过手势操作掌握戏曲“水袖功”表演技艺 [5] - 开发AI赋能的文化创作系统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诗词创作系统可对格律意象与情感表达进行智能反馈或借助AI绘画工具生成风格对比报告 [5][6] - 构建线上文化交际系统运用数字人技术复现孔子苏轼等人物实现学生与历史人物的互动沟通并智能匹配学习者实施网络雅集与诗词竞赛活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