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训练场

搜索文档
破解“数据荒”,驱动机器人“进化”
新华日报· 2025-09-17 08:18
机器人训练场建设热潮兴起 - 具身智能从技术概念走向产业实践 机器人训练场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新型数据工厂 成为破解数据瓶颈和推动技术落地的关键枢纽 全国建设热潮已经兴起[1] 训练场运营数据与能力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能机器人训练基地拥有1500平方米两层空间 30个机器人同步实习 每40-50秒产生800MB-1GB数据 包含多路高清画面和机器人关节转动角度 电机力度 身体平衡姿态等传感器数据[2] - 基地自6月下旬启动以来 通过每天超过10小时训练 已采集数据超过18万条 首批10万条高质量数据已交付客户[3] - 训练机器人模型所需数据量根据场景复杂度调整 简单任务可能只需100条数据 复杂工业操作可能需要500条甚至上千条数据[3] 全国训练场建设布局 - 上海浦东智元机器人数据采集工厂已积累百万条数据[4] - 上海张江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训练场预计年底完成500万条数据积累[4] - 北京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预计年产百万条数据[4]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预计年产数据超200万条[4] - 天津帕西尼具身智能超级数据工厂面积达1.2万平方米 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训练基地 预计年产近2亿条数据[4] - 杭州 广州等地正在筹备机器人训练场建设[4] 训练场差异化发展特色 - 建设呈现差异化特色 有的以开源为核心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有的专注人形机器人核心能力训练 有的侧重跨场景协同服务区域制造业需求[5] - 训练场建设向网络化发展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在江苏常熟 河南郑州布局分中心[5] - 常熟分训练场位于智算未来城 计划投资约4000万元 规划面积3000平方米[5] 企业战略布局与产业融合 - 乐聚机器人全国布局形成网络化态势 重点覆盖长三角 京津冀和中部地区[6] - 苏州中心聚焦工业 商业及特种场景 覆盖汽车制造 物流分拣与电子装配等8大类应用 北京中心侧重智慧家庭 康养服务及5G融合场景[6] - 布局深度融合区域经济特色 苏州中心融入长三角制造业生态 与企业合作将机器人技术快速推向产线[6] 技术研发范式变革 - 机器人训练中心推动人形机器人研发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传统模式转变为AI+机器人新范式[7] - 具身智能的4条路径包括智驾 机械臂 腿足式机器人以及芯片 都离不开大数据集[7] - 训练场需要深入研究关键技术 不仅是单纯的基础设施[7]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5年底搭建全国规模最大 标准统一的机器人训练数据采集网络 在全国部署多个训练节点[8] - 发展方向包括深耕工业制造向精密装配 复杂质检 高危工序替代等环节 以及拓展至助老助残 康复训练 家庭服务 电力巡检 农业自动化等领域[8] - 将牵头制定全国统一的机器人数据采集与处理标准 构建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数据库与技能模型库[8] 训练场发展挑战与升级方向 - 当前存在分散化建设 重复投入等问题 缺乏顶层设计与统一标准[9] - 需要构建融合实场与仿真的训练场景体系 发展快响应 低时延 高精度采集技术[9] - 训练场2.0阶段将实现虚拟环境模拟训练与现实场景调试验证高效结合 通过虚实融合实现高保真数字仿真[9] - 便携化 场景化发展方向将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提升行业普适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