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树突状细胞间隙迁移能力
icon
搜索文档
西湖大学最新Nature:发现“伟哥”抗肿瘤功效的免疫学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6-26 12:14
树突状细胞迁移与抗肿瘤免疫机制 - 树突状细胞(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通过从肿瘤微环境(TME)迁移至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对抗肿瘤免疫循环至关重要[2] - 肿瘤进展中,迁移型常规树突状细胞(mig-cDC)数量在tdLN中逐渐下降,导致T细胞激活和输送受损,促进免疫逃逸[4][11] - 研究发现PDE5-cGMP信号轴是调控树突状细胞迁移的关键,晚期肿瘤中cGMP合成被破坏,降低迁移能力[4][11] PDE5抑制剂的治疗潜力 - 西地那非(PDE5抑制剂)通过抑制cGMP降解恢复树突状细胞迁移能力,增强抗肿瘤T细胞反应[12] - 西地那非与抗PD-1单抗联用可发挥协同抗肿瘤效果,且作用机制依赖树突状细胞而非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12][19] - 临床观察到的西地那非抗肿瘤效应可能源于其对树突状细胞迁移的免疫调节作用,而非此前认为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4] 肿瘤微环境对免疫逃逸的影响 - 紊乱的TME干扰树突状细胞迁移所需的生化/物理信号(如NO、细胞因子、基质硬度),导致间隙迁移能力受损[10][11] - NOS2-NO-sGC-PDE5信号轴通过维持cGMP水平决定树突状细胞迁移能力,晚期肿瘤中sGC下调导致cGMP水平下降[13][11] - 增强树突状细胞迁移能力为以DC为中心的免疫疗法提供了新方向,例如靶向PDE5-cGMP通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