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本情怀
icon
搜索文档
通天塔·风华录(遗产小道·运河上的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8 07:21
大运河文化发展 -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近年来持续挖掘大运河文化,结合水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33公里长古汴河风光带 [2] - 通济渠(汴河)是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洛阳、开封与江淮地区,沟通黄河、淮河等五大水系 [4] - 大运河在唐宋时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江南运河和通济渠为日本遣唐使、僧人北上提供路径 [21] 李白与大运河的关联 - 李白24岁沿长江东下,经运河码头时创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运河成为其诗歌创作的地理坐标 [5][8] - 通济渠的漕运盛况催生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等名句,其诗歌通过运河传播至中原各地 [15][16] - 李白在杭州、苏州等运河城市汲取创作灵感,将江南河烟雨、漕运繁华融入"楼观沧海日"等诗句 [8][9] 运河历史价值 - 通济渠作为隋唐宋三代经济纽带,连续运用600年,见证王朝兴衰更迭 [21] - 清代《姑苏繁华图》描绘江南运河苏州段景象,显示运河对沿线城市发展的持续影响 [4] - 运河漕运不仅运输物资,更促进南北文化融合,形成"北地豪放与南国婉约"共存的盛唐气象 [12]
彭玉平:果中荔枝,人中苏轼,第一等之物才能配第一等之人
南方农村报· 2025-06-15 10:35
苏轼与荔枝的文化关联 -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将苏轼与荔枝的关系概括为"果中荔枝,人中苏轼,第一等之物才能配第一等之人" [1][2][4] - 苏轼对荔枝的推崇体现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称其为"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并自注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 [21][22] - 彭玉平指出苏轼对荔枝的赞美不仅限于口感,更暗喻其自身品格——"厚味"与"高格"的完美结合 [28] 苏轼的岭南生涯与精神特质 - 苏轼被贬岭南期间(惠州、儋州)创作了《自题金山画像》,自述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彭玉平认为岭南成就其三分之二的功业 [8][10][11] - 尽管身处恶劣环境,苏轼诗词中展现旷达超然,如《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体现"病躯载道"却坚持享受生活的态度 [13][14][15] - 苏轼在岭南期间通过美食(如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儋州生蚝)传递热爱生命的精神,形成鲜明的"吃货人设" [20] 苏轼的民本思想与当代启示 - 苏轼在惠州践行民本情怀,通过"闲居蓄百毒,救彼跛与盲"等行动帮助百姓 [29] - 彭玉平总结苏轼四大启迪:自我价值实现、内在强大、热爱自然、苦难中淬炼生命质感 [30][31][32] 讲座背景与传播影响 - 该讲座为"岭南大讲堂"系列学术活动,主题为"苏东坡的生命长卷:困厄与超然的对话",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 [5][33] - 苏轼与荔枝的故事每逢荔枝季讨论热度显著上升,形成文化现象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