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盛唐气象
icon
搜索文档
通天塔·风华录(遗产小道·运河上的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8 07:21
通济渠也称为汴河。这是拍摄于2024年11月11日的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古汴河石集段。汴水闸和两岸民 居、树木在雾中时隐时现。近年来,泗洪县持续挖掘和发展大运河文化,结合水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 设工作,打造33公里长古汴河风光带。 张连华摄(人民视觉) 通济渠是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中较早开凿的一条。以当时东都洛阳为中心,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 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从洛阳、开封,可沿水路到江淮。其中山阳 渎和江南河一直沿用下来。图为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局部,描绘了江南运河经过的苏州景象。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白游历江淮,途中写下了《淮阴书怀寄王宋城》:"予为楚壮士,不是 鲁诸生。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缅书羁孤意,远寄棹歌声。"诗歌中流淌的不仅是蜀地的豪情,更 有运河滋养的江南韵致。 毫无疑问,大运河是解读李白诗歌地理与精神轨迹的重要密码。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开通济渠。渠水绕宋城东南而过,再往东有泗水自鲁南山地蜿蜒而 来,与通济渠并行不悖,共同南流。 李白,这位仗剑去国的诗仙,其生命轨迹始终与运河的水波交织——江南河的柔波孕育了他诗中的烟 雨,通济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