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体检机构扩张困境

搜索文档
体检套餐越来越贵,为何体检机构的利润越来越薄?|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8-22 18:22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 公立医院占据70%市场份额 民营机构占比仅20%出头[5][6] - 一二线城市企业大规模员工体检需求主要由民营机构承接 三四线城市需求较少限制规模化扩张[6] - 公立医院具备转诊住院优势 体检机构查出问题需重新前往公立医院确诊[6] 公司经营状况 - 美年健康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 亏损约2亿元 近两年收入和利润持续下滑[3] - 门店数量自2019年起维持在600家左右 采用参股新体检中心后收购的扩张模式[6] - 销售费用超过25亿元 推动团体检查向个人检查转型[7] 成本结构分析 - 房租和物业费用构成沉重负担 门店面积动辄数千平方米且选址交通便利城区[3] - 人员工资占营业成本约30% 北京某门店配备25名执业护士和20多名执业医生[4] - 设备投资成本高昂 2000-3000平方米体检中心需约2000万元 设备占一半成本[4] 业务模式挑战 - 约80%业务来自企业客户 企业议价能力极强[3] - 体检人数季节性波动明显 下半年为旺季 但固定成本需按月支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4] - 设备每日接待量有限 收入提升依赖新开门店 但门店越多资金压力越大[4] 个人业务转型 - 个人客户客单价高于企业客户 体检项目更丰富且利润更高[7] - 在抖音/天猫/京东等平台推出价格从1000元到数万元不等的定制化套餐[7] - 体检套餐每年涨价 原因包括内部调价/第三方平台抽成/广告投放成本提升[7] 服务质量争议 - 主推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筛查等高价项目 但医学专业人士认为存在明显局限[8] - 客户咨询时由销售人员接待而非医生 套餐推荐基于预算而非身体状况[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