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检套餐
icon
搜索文档
体检生意不能变成糊涂账
北京商报· 2025-08-01 01:28
体检这门生意,关联生命健康,广受关注又极度敏感。消费者有质疑的权利,企业也有保护声誉的权 利,更有解答疑问的义务。所有的思辨,都需要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 事件真相究竟如何?仍有待多方共同厘清。虽说个案无法呈现整体,但典型个案反映很多东西。体检生 意不想变成糊涂账,就需要厘清诸多不确定性。 体检行业,警钟敲响。因"体检十年未能查出癌症风险",消费者"质疑和不解",体检机构要"起诉造 谣"。张女士与爱康国宾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体检非万能。体检的核心价值在于筛查与预警,而非确诊和治疗。行业获得理解的前提,在于诚实阐明 这一医学常识。体检机构必须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将体检和治疗的根本区别清晰刻入消费者的认知, 在营销揽客时、合同签署前、报告解读里,都应反复强调。 价格和价值是否对等,是体检争议的重灾区。检测水平能不能与价格成正比?数值或有差异,但基础项 目不能走过场,高端套餐明确有所值,体检机构要守住医德、商誉和技术的底线。 近些年,一些体检套餐将"预测癌症风险"等恶性疾病预警作为吸睛招牌,消费者并不知晓预测背后,是 严谨的医学模型支撑,还是概率游戏的文字包装?至于项目多寡、设备精度、人员资质等关键信息,消 ...
起诉消费者只是热身?爱康国宾的“法律狂飙”冲向媒体
36氪· 2025-07-31 16:25
公司事件 - 爱康国宾CEO张黎刚在媒体说明会上表示"别指望几百块钱什么病都查出来",引发舆论热议[1][5] - 公司随后声明媒体断章取义并保留追诉权利,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8][10] - 公司公布涉事用户体检报告显示已标注"肾钙化灶和肾错构瘤可能",并已对用户提起诉讼[3][4] 行业现状 - 体检行业存在癌症检出率仅约千分之三的现状,部分机构存在"假体检"现象[11][12] - 民营体检机构主要依赖B端业务(入职体检/企业定期体检),C端市场占比小且用户教育不足[26][27] - 体检服务存在天然信任危机,用户容易将后续健康问题归咎于体检结果不准确[19][20][24] 商业模式 - 基础体检套餐价格约几百元,专业癌症筛查费用达8000元以上[5] - 体检服务与保险产品不同,难以给用户带来直接正反馈[21][22][23] - 行业面临B端市场增长受限(C端市场潜力大但需解决认知问题[27][28] 公司规模 - 截至2024年11月在全国57个城市设有173家体检、齿科与医疗中心[14] - 旗下拥有多家全资子公司,如成都金牛爱康国宾(注册资本1500万元)、无锡爱康卓悦(注册资本2000万元)等[15] 市场策略 - 公司曾与北京卫视合作打造健康科普综艺《爱康AI智爱之夜》进行市场教育[29] - CEO张黎刚此前多次揭露行业问题,可能导致行业陷入"塔西佗陷阱"[12][13] - 当前舆情事件可能影响公司前期在C端市场的品牌建设投入效果[30]
“10年体检未发现癌症风险”,爱康国宾起诉当事人,谁模糊了体检与看病的边界?
新华财经· 2025-07-30 22:29
事件回应与澄清 - 公司召开媒体说明会回应"张女士十年体检未预警肾癌"事件 经核查评估确认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 没有漏诊和误诊 也不存在"假体检"[1][3] - 公司已就张女士虚构事实、散布谣言的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 并获法院受理立案[3] - 公司表示所有医护人员持证上岗 仪器设备及试剂符合国家规定 检测环节严格按质控标准执行 已向主管机构提供张女士十年检测数据报告等相关信息[6] 体检行业认知争议 - 公司CEO解释体检不等于"看病诊断" 指出公众对体检与看病的边界存在误解 认为几百元体检无法替代医院几千几万元的专项检查[3] - 医疗行业人士认为公众对体检行业的误会与行业过去普遍存在的过度宣传有关 如高端体检套餐中普遍配备但存在争议的"肿瘤标志物"筛查[3] - 公司超声专业组组长质疑张女士编造超声报告信息 称其对外声称的2023年超声检查描述"右肾钙化灶、有低回声"与实际报告不符[6] 肿瘤标志物筛查争议 - 某体检机构1000元左右套餐包含12项肿瘤标志物检测 声称能筛查肺癌、食道癌、胃癌等多种常见肿瘤[4] -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指出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肿瘤诊断主要依据 仅用于辅助诊断 上海疾控和丁香医生均指出其存在假阳性/假阴性 早期诊断作用不理想[5] - 2022版《肾细胞癌诊疗指南》明确指出目前无公认的肾癌早期辅助诊断血清肿瘤标志物 公司回应称"癌胚抗原CEA检测结果与肾细胞癌无被认可的关联性"[5][6] 行业规范与透明度 - 事件核心问题在于客户是否事前充分了解体检项目的局限性 以及体检机构是否充分揭示风险[6] - 公司CEO将事件定义为个人未及时复查责任转化为对企业的系统性诋毁 强调行业需要更加规范透明[7] - 体检与看病边界模糊的责任不在公众 行业需提升透明度以消除误解[7]
母亲节感恩消费暖意浓
经济日报· 2025-05-12 06:02
母亲节消费趋势 - 母亲节消费从物质满足向精神共鸣升级,传统礼物内涵升级,健康消费兴起,情感陪伴需求增长 [1] - 鲜花消费呈现个性化趋势,创意水果花束、DIY插花材料包成为市场宠儿,消费者通过亲手搭配花束、书写卡片等方式赋予标准化商品个性化价值 [1] - 健康理念升级推动保健品消费变迁,保健茶饮、燕窝等传统滋补品走俏,智能健康设备、体检套餐加入礼物清单 [1] 体验式消费与互动场景 - 母亲节消费从单向馈赠转向双向互动,"母亲节写真"、"母女闺蜜照"等主题服务通过镜头记录陪伴时刻 [1] - 烘焙课堂、插花体验等互动项目将消费场景转化为情感联结载体,家庭出游成为陪伴式过节优选 [1] - 景区和商家推出母亲节免单免门票优惠政策,激发消费热情,文旅市场成为增进情感的媒介 [1] 消费理念与市场机会 - 母亲节消费超越简单交易逻辑,成为代际沟通纽带,尤其"90后"母亲身份转换带来新增长点 [2] - 企业和商家需紧跟消费趋势,挖掘子女、伴侣等群体需求,提供多元化商品和服务,激活节日消费市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