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套餐

搜索文档
预防医学提质升级,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
新京报· 2025-08-26 17:20
行业政策背景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预防为主成为国家战略核心方针 [1] - 专业健康体检机构成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协同力量 在推动健康中国实施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1]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 -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5.5亿 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型公立三甲医院导致高负荷运转 [2] - 专业健康体检机构有效分流健康与亚健康人群 将基础性健康筛查需求从医院门诊引导至专业预防医学场景 [2] - 构建医疗资源结构性优化缓冲带 使公立医院回归诊疗科研核心定位 同时提升预防性健康服务体验 [3] 市场覆盖与教育功能 - 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运营激活健康体检市场供给 提升服务可及性覆盖面和更新频率 [4] - 连锁化标准化扩张模式使服务网络下沉 年度体检从少数人福利变为多数人标配 [4] - 市场竞争推动服务模式变革 引导分年龄段个性化筛查(年轻人常规检查 中老年侧重血脂血糖肿瘤标志物和心脑血管评估) [4] - 市场化运营手段成为全民健康教育催化剂 将预防大于治疗理念转化为亿级民众的主动健康行为 [4] 服务模式创新 - 民营机构通过灵活决策机制解决体检与临床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共享与专业联动问题 [5][6] - 将高端服务业关怀理念融入服务环节 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温暖实践 改善医疗服务传统认知 [6] - 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健康账户 推动体检从一次性检查升级为持续追踪的闭环服务 [6] -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于眼底筛查影像判读等场景 提升诊断效率并推动行业技术迭代 [6] - 市场竞争创新为公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促进行业生态向更高效人性化方向进化 [6] 行业生态定位 - 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公立医疗体系作为压舱石 同时依赖专业体检机构提供助推力 [6] - 医疗卫生力量各司其职优势互补 通过协同发展深化预防医学体系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7]
体检套餐越来越贵,为何体检机构的利润越来越薄?|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8-22 18:22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 公立医院占据70%市场份额 民营机构占比仅20%出头[5][6] - 一二线城市企业大规模员工体检需求主要由民营机构承接 三四线城市需求较少限制规模化扩张[6] - 公立医院具备转诊住院优势 体检机构查出问题需重新前往公立医院确诊[6] 公司经营状况 - 美年健康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 亏损约2亿元 近两年收入和利润持续下滑[3] - 门店数量自2019年起维持在600家左右 采用参股新体检中心后收购的扩张模式[6] - 销售费用超过25亿元 推动团体检查向个人检查转型[7] 成本结构分析 - 房租和物业费用构成沉重负担 门店面积动辄数千平方米且选址交通便利城区[3] - 人员工资占营业成本约30% 北京某门店配备25名执业护士和20多名执业医生[4] - 设备投资成本高昂 2000-3000平方米体检中心需约2000万元 设备占一半成本[4] 业务模式挑战 - 约80%业务来自企业客户 企业议价能力极强[3] - 体检人数季节性波动明显 下半年为旺季 但固定成本需按月支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4] - 设备每日接待量有限 收入提升依赖新开门店 但门店越多资金压力越大[4] 个人业务转型 - 个人客户客单价高于企业客户 体检项目更丰富且利润更高[7] - 在抖音/天猫/京东等平台推出价格从1000元到数万元不等的定制化套餐[7] - 体检套餐每年涨价 原因包括内部调价/第三方平台抽成/广告投放成本提升[7] 服务质量争议 - 主推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筛查等高价项目 但医学专业人士认为存在明显局限[8] - 客户咨询时由销售人员接待而非医生 套餐推荐基于预算而非身体状况[8]
一场风波打碎行业滤镜,百亿巨头难自救?
36氪· 2025-08-21 11:01
行业概况 - 2024年中国健康体检市场规模达2922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3711亿元,2030年有望达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5%-14% [1] - 公立医院占据69%市场份额,民营连锁机构占23%,社区中心和高端专科分别占6%和2% [1][2] - 民营体检行业CR3约30%,美年、爱康、瑞慈2024年营收分别为107亿元、30亿元(预估)、24亿元 [2][3] 商业模式与扩张路径 - 民营体检机构崛起依赖三大因素:健康消费升级、企业客户增长、资本推动规模化扩张 [3] - 采用"参股—控股—全资"扩张路径,通过并购基金快速拓店,美年2015-2020年门店从76家增至605家 [7][8] - 单个体检中心初始投资2200-2600万元,医疗设备采购成本约1000万元,年租金支出7.99亿元 [8] 财务表现与困境 - 美年2024年营收107.02亿元(同比-1.76%),净利润2.82亿元,较2018年峰值8亿元大幅下滑 [5][12] - 销售费用从2015年4.84亿元增至2024年25.46亿元,管理费用从2亿元增至8亿元 [11] - 商誉积累近50亿元,占净资产近一半,2019年因商誉减值亏损8.65亿元 [13] 运营效率变化 - 美年单店年接待人次从2014年超6万降至2024年约4万,客单价提升但成本增速更快 [10][11] - 体检直接耗材及折旧摊销占比从2021年27%降至2024年23%,金额从15亿元降至14亿元 [15][16] - 个人客户占比从2020年20%微增至2024年25%,企业客户增长见顶导致获客成本高企 [12] 行业挑战与转型方向 - 规模扩张导致"规模不经济",供需错配下价格战压缩利润,基础体检套餐十年降价18% [9][12] - 需从规模导向转向服务质量提升,加强体检预警精度,与公立医院建立诊疗协作 [17] - 当前模式更接近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研发投入长期不足1%,需重构医疗价值核心 [16][17]
爱康体检报告纷争持续发酵,双方准备随时对簿公堂
36氪· 2025-08-01 09:18
民营体检机构的竞争优势是"服务",此次风波对整个体检行业是一次警示 由一份体检报告引发的纷争还在发酵。 2025年7月30日,爱康集团在北京召开媒体说明会,就近期"张女士十年体检未预警肾癌"事件进行回 应。爱康集团表示:经内外核查评估,爱康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没有漏诊和误诊以及不存 在所谓的"假体检"。 26天前,张女士向爱康国宾发出律师函,并在7月11日向北京市卫健委发送了投诉信,投诉爱康国宾和 北大医疗康复医院"误检漏检重大疾病行为,导致投诉人耽误治疗",并指上述两家机构"对体检结果数 据造假"。 在爱康集团旗下体检机构爱康国宾做了十年体检的张女士,于2024年10月确诊罹患了肾癌,做了右肾摘 除手术后,肿瘤向腰椎转移,又进行了换腰椎手术、两次放疗。 双方的争议焦点之一是癌胚抗原CEA的检测结果。 连续10年的体检报告中,癌胚抗原CEA的数值均正常,张女士却患了肾癌。对于体检机构是否在确诊肾 癌前进行过提示和预警,张女士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从未接到过来自爱康的针对体检报告的电话 提醒与随访。 爱康集团则表示,2023年10月9日的最后一次体检报告中显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并在体 ...
体检生意不能变成糊涂账
北京商报· 2025-08-01 01:28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体检行业因"体检十年未能查出癌症风险"事件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和不解,公司与消费者关系紧张至法律诉讼阶段 [1] - 行业存在价格与价值不对等的核心矛盾,低价套餐被质疑检测效果,高价套餐被质疑性价比,根源在于模糊了体检与治疗的边界 [2] - 部分体检套餐将"预测癌症风险"作为营销噱头,但消费者难以辨别其医学严谨性,对项目数量、设备精度、人员资质等关键信息缺乏透明度 [3] 行业核心价值与定位 - 体检的核心价值在于疾病筛查与预警,而非确诊和治疗,行业需明确这一医学常识并加强消费者教育 [2] - 私营体检机构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其发展壮大是市场趋势,但面临鱼龙混杂的竞争局面 [3] 行业改进方向 - 企业需在营销、合同签署、报告解读全环节强调体检与治疗的本质区别,守住医德、商誉和技术底线 [2] - 解决行业乱象需多方协同:企业自律、民众监督、强化监管及充分市场竞争 [3] - 价格透明化是关键,企业需公开成本与利润结构,消费者需明确检测效果与心理预期的匹配度 [3] 典型事件影响 - 个案虽不能代表整体,但"查不出癌症"事件暴露出行业在检测标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系统性争议 [1] - 公司高管在媒体说明会上的不当表述引发次生舆论危机,反映出沟通策略与危机管理的不足 [2]
【西街观察】体检生意不能变成糊涂账
北京商报· 2025-07-31 21:45
出现争议很可怕,比争议更可怕的是没有坦诚相待的心。在当事双方都笃定有理有据的情况下,质疑声 音的出现一定源于某些未知隔阂。既然沟通的大门有机会打开,就不要以对抗的心态重新焊上封条。 看似爱康国宾高管本意是解释体检和看病的区别,但牵连价格这个核心因素,生意两端的参与者都异常 紧张。 体检行业,警钟敲响。因"体检十年未能查出癌症风险",消费者"质疑和不解",体检机构要"起诉造 谣"。张女士与爱康国宾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体检这门生意,关联生命健康,广受关注又极度敏感。消费者有质疑的权利,企业也有保护声誉的权 利,更有解答疑问的义务。所有的思辨,都需要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 事件真相究竟如何?仍有待多方共同厘清。虽说个案无法呈现整体,但典型个案反映很多东西。体检生 意不想变成糊涂账,就需要厘清诸多不确定性。 本该是解疑答惑的媒体说明会,却因为高管的部分表述,衍生出一场更夸张的次生舆论危机。 作为公立医院无法承接庞大市场需求的有力补充,私营体检机构壮大是趋势,也是压力。解决鱼龙混杂 局面,靠企业自律,靠民众监督,靠强化监管,更要靠市场竞争。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价格迷雾下的价值失落,是体检机构和消费者的长久 ...
起诉消费者只是热身?爱康国宾的“法律狂飙”冲向媒体
36氪· 2025-07-31 16:25
公司事件 - 爱康国宾CEO张黎刚在媒体说明会上表示"别指望几百块钱什么病都查出来",引发舆论热议[1][5] - 公司随后声明媒体断章取义并保留追诉权利,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8][10] - 公司公布涉事用户体检报告显示已标注"肾钙化灶和肾错构瘤可能",并已对用户提起诉讼[3][4] 行业现状 - 体检行业存在癌症检出率仅约千分之三的现状,部分机构存在"假体检"现象[11][12] - 民营体检机构主要依赖B端业务(入职体检/企业定期体检),C端市场占比小且用户教育不足[26][27] - 体检服务存在天然信任危机,用户容易将后续健康问题归咎于体检结果不准确[19][20][24] 商业模式 - 基础体检套餐价格约几百元,专业癌症筛查费用达8000元以上[5] - 体检服务与保险产品不同,难以给用户带来直接正反馈[21][22][23] - 行业面临B端市场增长受限(C端市场潜力大但需解决认知问题[27][28] 公司规模 - 截至2024年11月在全国57个城市设有173家体检、齿科与医疗中心[14] - 旗下拥有多家全资子公司,如成都金牛爱康国宾(注册资本1500万元)、无锡爱康卓悦(注册资本2000万元)等[15] 市场策略 - 公司曾与北京卫视合作打造健康科普综艺《爱康AI智爱之夜》进行市场教育[29] - CEO张黎刚此前多次揭露行业问题,可能导致行业陷入"塔西佗陷阱"[12][13] - 当前舆情事件可能影响公司前期在C端市场的品牌建设投入效果[30]
针对“别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言论,爱康紧急声明:部分媒体断章取义,保留进行追诉的权利
新浪财经· 2025-07-31 06:29
7月30日,爱康集团CEO张黎刚"别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言论引发热议。当日晚间,爱康集团发布声明,全文如下: 7月30日上午,爱康集团召开媒体沟通会。在沟通会上,爱康集团CEO张黎刚先生对体检和看病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团队体检模式,指出一般体 检项目都是单位选择的固定套餐,费用有几百元的也有几千元的。而对于看病模式,则是找专科医生进行的特定指向的针对性的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费 用往往需要几千元到几万元,甚至更高。所以体检和看病存在明显的边界与差异。 爱康国宾媒体说明会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发言原视频 但上述言论被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后,以"爱康CEO: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为大标题,在网络上进行散布。 由于上述内容系被部分媒体恶意进行断章取义、歪曲原意,已构成对爱康集团名誉权的严重侵害。为澄清事实,爱康集团郑重声明如下: 1、部分媒体的上述报道属于断章取义,发言上下文背景被恶意剥离 爱康集团CEO张黎刚先生在媒体说明会上的相关发言是在说明体检和看病二者之间的重点存在不同,体检在于疾病预防,发现疾病风险,看病在于希望能 够彻底的对疾病进行确凿判断以及后续的治疗。 张黎刚先生表 ...
“10年体检未发现癌症风险”,爱康国宾起诉当事人,谁模糊了体检与看病的边界?
新华财经· 2025-07-30 22:29
事件回应与澄清 - 公司召开媒体说明会回应"张女士十年体检未预警肾癌"事件 经核查评估确认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 没有漏诊和误诊 也不存在"假体检"[1][3] - 公司已就张女士虚构事实、散布谣言的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 并获法院受理立案[3] - 公司表示所有医护人员持证上岗 仪器设备及试剂符合国家规定 检测环节严格按质控标准执行 已向主管机构提供张女士十年检测数据报告等相关信息[6] 体检行业认知争议 - 公司CEO解释体检不等于"看病诊断" 指出公众对体检与看病的边界存在误解 认为几百元体检无法替代医院几千几万元的专项检查[3] - 医疗行业人士认为公众对体检行业的误会与行业过去普遍存在的过度宣传有关 如高端体检套餐中普遍配备但存在争议的"肿瘤标志物"筛查[3] - 公司超声专业组组长质疑张女士编造超声报告信息 称其对外声称的2023年超声检查描述"右肾钙化灶、有低回声"与实际报告不符[6] 肿瘤标志物筛查争议 - 某体检机构1000元左右套餐包含12项肿瘤标志物检测 声称能筛查肺癌、食道癌、胃癌等多种常见肿瘤[4] -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指出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肿瘤诊断主要依据 仅用于辅助诊断 上海疾控和丁香医生均指出其存在假阳性/假阴性 早期诊断作用不理想[5] - 2022版《肾细胞癌诊疗指南》明确指出目前无公认的肾癌早期辅助诊断血清肿瘤标志物 公司回应称"癌胚抗原CEA检测结果与肾细胞癌无被认可的关联性"[5][6] 行业规范与透明度 - 事件核心问题在于客户是否事前充分了解体检项目的局限性 以及体检机构是否充分揭示风险[6] - 公司CEO将事件定义为个人未及时复查责任转化为对企业的系统性诋毁 强调行业需要更加规范透明[7] - 体检与看病边界模糊的责任不在公众 行业需提升透明度以消除误解[7]
刚刚,针对“别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言论,爱康紧急声明!
新浪财经· 2025-07-30 21:22
30日上午,爱康集团召开媒体沟通会。在沟通会上,爱康集团CEO张黎刚对体检和看病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团队体检模式,指出一般体检项目都 是单位选择的固定套餐,费用有几百元的也有几千元的。而对于看病模式,则是找专科医生进行的特定指向的针对性的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费用往往需 要几千元到几万元,甚至更高。所以体检和看病存在明显的边界与差异。 专题:爱康国宾陷"体检门" 30日,爱康集团CEO张黎刚"别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言论引发热议。当日晚间,爱康集团发布声明,全文如下: 但上述言论被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后,以"爱康CEO: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为大标题,在网络上进行散布。 由于上述内容系被部分媒体恶意进行断章取义、歪曲原意,已构成对爱康集团名誉权的严重侵害。为澄清事实,爱康集团郑重声明如下: 1、部分媒体的上述报道属于断章取义,发言上下文背景被恶意剥离 爱康集团CEO张黎刚先生在媒体说明会上的相关发言是在说明体检和看病二者之间的重点存在不同,体检在于疾病预防,发现疾病风险,看病在于希望能 够彻底的对疾病进行确凿判断以及后续的治疗。 张黎刚先生表示:如果体检按照看病模式来做的话,体检者可能一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