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
搜索文档
气象科技护航十五运会海上竞技 为马拉松游泳赛选出“好日子”
科技日报· 2025-11-06 10:43
赛事背景与创新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游泳女子10公里个人赛决赛在深圳桔钓沙海域举行,此为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将马拉松游泳赛场置于真实海况中[1][3] - 赛道从平静泳池转向变幻莫测的开放海域,气象保障成为守护生命安全与赛事公平的双重防线[3] 气象保障核心要求 - 马拉松游泳项目对气象条件极为敏感,适宜风速需在5米/秒以内,阵风不超过8米/秒,水温需12℃至32℃[3] - 气象团队提前统计10年气候数据,确认比赛期间适宜风速概率达60%,水温稳定在19℃至29℃[3] - 制定“分级强提醒阈值表”,提前发布气候趋势预测与逐日赛事专报,实现“递进式”服务[3] 赛事当日保障执行 - 比赛当日清晨,气象团队将应急车开至赛场,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气温20.1℃,最大阵风6.5米/秒级,能见度20公里,关键因素均处于适宜范围[3][4] - 早上8时与深圳气象台进行天气会商后,向组委会送达加密气象专报[4] 应对潜在风险与科技支撑 - 赛事前夕第25号台风“海鸥”生成,气象团队依托华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型和人工智能预报系统“智霁”,提前5天精准判定台风不影响赛事[4][5] - 弱冷空气期间风速亦低于风险阈值,此预测基于区域数值预报国产化替代及人工智能临近预报模型的应用[4][5] 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 - 构建开放多元的气象科技创新共同体,研发国内首个面向对象时空多尺度气象资料同化系统,实现区域数值预报国产化替代[5] - 人工智能临近预报模型“智霁”“智瞳”的应用显著提升短时临近预报精准度,成为预报决策重要参考[5] - 构建“陆海统筹、立体精细、智慧协同”综合气象观测体系,通过卫星、雷达、高精度观测网及赛场500米范围内气象站全覆盖,实现从高空至海面无缝监测[5] 选址决策依据 - 在赛场选址阶段,气象部门迅速响应开展海域气候数据分析,指出桔钓沙海域相比七星湾强风频率更低、风环境更温和,更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节奏与安全[5] 服务模式升级与价值体现 - 通过精细化数据分析和科技创新,实现气象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护航”的跨越[6] - 气象科技以更高速度与精度融入城市发展与重大活动脉络,彰显其在重大活动中的核心价值[5][6]
气象科技助力绿色经济“百花齐放”
环球网· 2025-11-05 15:25
气象科技赋能农业 - 江西省通过推广早稻早播气象适用技术,使晚稻完美避开寒露风灾害,示范推广面积超100万亩[1] - 早稻早播技术实现晚稻提前抽穗,有效降低寒露风风险,促进双季稻生产增产增效,平均增产25.6公斤[2] - 2024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17.4万吨,其中江西省早稻总产量676.7万吨,居全国第二[2] 经济作物精准气象服务 - 资溪县白茶种植面积3.81万亩,2024年干品茶叶总产量约268吨,产值达3.99亿元,茶园建设气象监测设备实现实时气象条件掌握[3] - 气象部门为茶园提供灾害预警和采摘时段天气预报服务,助力种植采摘有效调度,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3] - 永修县在柑橘基地新建六要素智能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提醒果农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降雨量过大影响果实甜度[9] 气象与文旅产业融合 - 资溪县大觉山景区建设生态气象监测站网,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达每立方厘米3637个,远高于清新空气标准,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等气候生态品牌[10] - 景区接入"云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实时提醒灾害性天气,提升旅游安全保障能力[10] - 樟树市"泰豪·中药气象小镇"布设十多套气象观测设备,实现全方位气象监测,为100多个药用植物品种生长提供数据支持[11] 气象服务模式创新 - 茶园计划通过实时监控气候条件自动调节灌溉、采摘、烘干等,实现种植生产自动化合作[5] - 中药气象小镇利用气象监测数据提供科学指导,避免零下7℃气温导致枳壳冻死,最大限度减少中药材受损[13] - 气象服务模式变"靠天吃饭"为"知天而作",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田间管理,提升农业生产质效[13]
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华社· 2025-10-12 13:19
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升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2]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2] 气象观测装备进展 - 风云卫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时期共发射5颗卫星 [3] - 天气雷达监测网覆盖90%以上人口聚集区,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 风云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其应用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3] 气象服务成效 - “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2]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2] - 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守护生命安全 [2] 气象预报能力增强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4] - 暴雨预报准确率较“十三五”时期平均提升10%,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和气温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 [4] - 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降至最小62公里,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4] 气象服务应用拓展 - 天气预报内容从简单要素拓展至出行建议、风险提示等,覆盖衣食住行游购娱场景 [5] - 生活气象服务指数增至70余种,可提供未来一小时所在地区精准降雨预报 [4][5] - 气象服务将与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体验感更好、针对性更强的服务信息 [5]
“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气象科技助力夏收夏种全面启动
央视网· 2025-05-21 12:10
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启动 - 2025年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正式启动 中央气象台发布首份《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 [1] - 夏收主要涉及冬小麦和油菜的收晒 夏种包括夏玉米、夏大豆的播种和水稻移栽 [3] 夏收夏种天气影响分析 - 5月下旬夏粮产区以晴或晴雨相间天气为主 连阴雨风险较低 利于冬小麦和油菜成熟收晒 [3] - 21日至23日甘肃、宁夏、陕西、河北、安徽等地有小到中雨 陕西、山西、安徽局部有大到暴雨 降水缓解土壤缺墒但影响已成熟作物收晒 [3] - 27日至28日湖北、湖南、浙江有较强降雨 对油麦收晒不利 [3] - 6月上中旬华北大部和黄淮大部降水接近常年 利于麦收 但局地强降水、大风可能影响进度 京津冀及江苏气温偏高叠加土壤缺墒或影响夏种 [5] - 陕西、甘肃、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降水偏多1-2成 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偏多2-5成 麦收连阴雨风险高但利于后期夏种 [5] 气象科技应用进展 - 中国气象局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监测手段加密监测 应对干旱、干热风及烂场雨等灾害 [5]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发大范围作物分布遥感监测技术 制作冬小麦成熟期和收获进度监测产品 极轨气象卫星可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土壤墒情及种类信息 [5] - 全国26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化运行 可探测云雨粒子变化 为农业气象预报提供支持 [7] 干热风灾害特征及影响 - 干热风是小麦灌浆期的高温低湿伴风灾害 具有突发性和短时性 会加剧蒸腾导致籽粒不饱满 [9] - 主要影响华北平原、西北和黄淮等小麦主产区 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高发区 [9] - 1961-2024年数据显示干热风强度总体减弱 但近年因气候变暖灌浆期气温偏高 灾害有加重倾向 [9] - 河南干热风最早发生于5月16-20日 山东半岛东部和河北东北部最晚约5月31日-6月4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