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夏玉米
icon
搜索文档
良机良法“智”绘夏播图 科技为秋粮“丰”景打好基础
央视网· 2025-06-26 11:28
全国夏粮收获与夏播进度 - 全国夏粮收获进度超过90%,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 [1] - 全国夏播粮食进度接近80%,河南、四川、陕西夏播基本结束,山东、山西接近完成,湖北、河北超过90%,江苏、安徽接近90%,新疆接近30%,甘肃超过20% [1] - 新疆和田计划播种90万亩夏玉米,采用免耕播种集成技术缩短播种周期并保护土壤肥力 [6] 农业机械化与技术创新 - 江苏浦口4.5万亩中稻栽插全部采用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高速插秧机,实现自动路径规划和均匀插秧 [1] - 山东临邑推广玉米密植滴灌技术,使用高性能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管带铺设、覆土等工序 [4] 作物生长与田间管理 - 春播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长势正常,夏播作物陆续出苗,全国夏季田间管理总体进展顺利 [8] 重庆江津花椒产业 - 重庆江津区53万亩青花椒进入采摘期,采用无人机运输和集中加工方式保障采收效率 [9] - 当地建立花椒精加工中心,提供采收、运输、烘干、筛选等"一条龙"服务以提升产品品质 [11] - 预计今年鲜花椒产量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58亿元 [13]
芒种节气小知识来了 夏种作物都有什么?
央视新闻· 2025-06-04 10:12
芒种节气与农业生产 - 芒种节气标志着"三夏"大忙季节的开始 包括夏收、夏种、夏管等农事活动 [1][3] - 夏种是衔接夏收与秋收的关键环节 涉及夏玉米、夏大豆、水稻等作物的种植 [5] - 不同地理区域依托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夏种作物布局 [5] 黄淮海平原区农业特点 - 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 小麦收割后主要种植玉米、大豆 采用间作或轮作方式 [5] - 河南、山东等地广泛种植地膜花生 为市场提供优质油料 [5]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特点 - 夏季高温多雨 适合水稻生长 采用一年两熟种植模式 [6] - 通常在7月中下旬收割早稻后 插秧第二季晚稻 [6] 华南地区农业特点 - 终年温暖 夏种作物种类丰富 包括水稻、夏季蔬菜和消暑水果 [7] - 大量种植冬瓜、南瓜等夏季蔬菜 以及西瓜、香瓜等水果 [7] 西北地区农业特点 - 光照充足但降水稀少 主要种植耐旱作物 [8] - 甘肃、宁夏等地种植谷子、高粱等杂粮 新疆棉花在夏季进入生长旺季 [8] 东北地区农业特点 - 夏季温暖短促 全年无霜期较短 大部分地区实行一年一熟制 [9] - 辽宁南部等局部地区可通过套作实现有限的两季种植 [9] 农事时间窗口 - "芒种不种 再种无用" 强调此时是种植谷类作物的最佳时期 [10]
进入“三夏”农忙时节 须防这些天气来搅局
新华网· 2025-05-26 10:50
夏收夏种天气总体情况 - 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年夏收夏种期间天气条件总体较好 利于开展夏收夏种 [3] - 5月下旬夏粮产区以晴或晴雨相间天气为主 连阴雨风险较低 利于冬小麦和油菜成熟收晒 [4] - 6月上中旬夏粮产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 利于麦收 但需防范局地强对流天气 [5] - 华北东南部、黄淮大部气温略偏高 叠加土壤缺墒可能影响夏种 [5] - 陕西、甘肃、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降水偏多1-2成 麦收期连阴雨风险高但利于后期夏种 [5] "烂场雨"影响及应对 - "烂场雨"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 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 [9][11] - 持续阴雨导致农机无法下地 已成熟小麦霉变、穗发芽 产量和品质下降 [13] - 应对措施包括:做好农机调度抢晴收割 加快排水降渍 科学摊晾通风储存 及时烘干 [15] 干热风危害与防范 - 干热风主要影响华北、黄淮小麦产区 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高发区 [18] - 导致小麦籽粒不饱满甚至空粒 1961-2024年强度总体减弱但仍需防范 [17][19] - 防范建议:科学灌溉调节田间小气候 喷施叶面肥增强抗逆能力 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 [21][23] 强对流天气影响 - 夏季强对流天气频发 包括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 [24] - 雷暴大风致农作物倒伏 暴雨致被淹 冰雹可致绝收 [25] - 5月13日北京西城区出现冰雹天气 [27] 高温干旱影响及应对 - 黄淮海、华北、江淮、西南部分地区易发高温干旱 对夏玉米、水稻、大豆出苗造成挑战 [28][30] - 设施农业面临超40℃高温胁迫 易出现落花落果、日灼等问题 [32] - 应对措施:适时灌溉 加强水肥管理 设施安装遮阳网等降温设备 [32][33] 旱涝急转风险 - 旱涝急转指前期干旱后短期高强度降水 农作物难以适应 [38] - 导致农作物缺氧、根黄叶、病虫害滋生 土壤肥力下降 玉米拔节孕穗期最敏感 [39] - 防范措施:疏通沟渠防渍涝 雨后追肥促生长 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 [41] 夏收粮油生产保障 - 需密切监测干旱、干热风、烂场雨等灾害 做好物资技术准备和应急抢收抢烘 [42]
什么是“三夏”?一组数据带你了解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2 15:13
夏粮生产概况 -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 当前西南 江淮等地小麦已开镰收获 一周后主产区将迎来大规模机收 "三夏"生产陆续展开 [1] - "三夏"指夏收 夏种和夏管 集中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 夏收主要作物为冬小麦和冬油菜 两者分别关系到"面袋子"和"油瓶子" [1] - 冬油菜在长江流域最集中 面积和产量占全国85% 4月下旬已开始收获 之后需栽插早稻 中稻 [1] 小麦产区分布与收割进度 - 冬小麦收割顺序为西南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海麦区→西北麦区 [3] - 黄淮海麦区(河南 山东 河北 江苏 安徽)为最大产区 面积占全国70%以上 产量占比近80% [3] - 预计一周后黄淮海麦区开始大规模机收 全国3.4亿亩小麦将在20多天内完成收割 随后地块种植夏玉米 夏大豆等作物 [3] 夏季田间管理 - 夏收 夏种梯次推进时 未收小麦地块和已播种地块同步开展夏管 田间管理对粮食产量至关重要 [5]
科技“组合拳”追“丰”正当时 多措并举打赢“三夏”关键仗
央视网· 2025-05-22 14:31
夏粮收获进展 - 全国新季夏粮收购量预计达2000亿斤,其中冬小麦收购量预计达1700亿斤[1] - 西南麦区核心区域四川省925万亩小麦已收获70%,预计5月底完成夏收任务[1] - 全国小麦机械化收获重心正向黄淮海麦区转移[1] 小麦灌浆期管理 - 河北省高阳县近29万亩小麦处于灌浆关键期,直接影响产量形成[4][7] - 采用智能气象监测站精准监测土壤墒情,指导灌浆水浇灌[6] - 示范片区3000亩小麦采用滴灌技术,每亩节水100立方米、节肥30公斤[9] - 滴灌技术可预防"干热风",改善田间小气候[11] - 配合无人机"一喷三防"作业,预计亩产达1400多斤[11] 三夏生产概况 - "三夏"包含夏收、夏种、夏管,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14] - 夏收作物主要为冬小麦和冬油菜,后者占国产食用植物油40%[14] - 黄淮海麦区(豫鲁冀苏皖)占全国小麦面积70%、产量80%[16] - 全国3.4亿亩小麦将在20多天内完成收割[16] - 收割后地块将轮作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16]
“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气象科技助力夏收夏种全面启动
央视网· 2025-05-21 12:10
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启动 - 2025年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正式启动 中央气象台发布首份《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 [1] - 夏收主要涉及冬小麦和油菜的收晒 夏种包括夏玉米、夏大豆的播种和水稻移栽 [3] 夏收夏种天气影响分析 - 5月下旬夏粮产区以晴或晴雨相间天气为主 连阴雨风险较低 利于冬小麦和油菜成熟收晒 [3] - 21日至23日甘肃、宁夏、陕西、河北、安徽等地有小到中雨 陕西、山西、安徽局部有大到暴雨 降水缓解土壤缺墒但影响已成熟作物收晒 [3] - 27日至28日湖北、湖南、浙江有较强降雨 对油麦收晒不利 [3] - 6月上中旬华北大部和黄淮大部降水接近常年 利于麦收 但局地强降水、大风可能影响进度 京津冀及江苏气温偏高叠加土壤缺墒或影响夏种 [5] - 陕西、甘肃、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降水偏多1-2成 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偏多2-5成 麦收连阴雨风险高但利于后期夏种 [5] 气象科技应用进展 - 中国气象局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监测手段加密监测 应对干旱、干热风及烂场雨等灾害 [5]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发大范围作物分布遥感监测技术 制作冬小麦成熟期和收获进度监测产品 极轨气象卫星可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土壤墒情及种类信息 [5] - 全国26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化运行 可探测云雨粒子变化 为农业气象预报提供支持 [7] 干热风灾害特征及影响 - 干热风是小麦灌浆期的高温低湿伴风灾害 具有突发性和短时性 会加剧蒸腾导致籽粒不饱满 [9] - 主要影响华北平原、西北和黄淮等小麦主产区 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高发区 [9] - 1961-2024年数据显示干热风强度总体减弱 但近年因气候变暖灌浆期气温偏高 灾害有加重倾向 [9] - 河南干热风最早发生于5月16-20日 山东半岛东部和河北东北部最晚约5月31日-6月4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