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
搜索文档
自然资源部:研究推进沿海地区布局大型海水淡化工程
第一财经· 2025-10-08 09:39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国家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苦咸水利用项目建设 [1][10] - 自然资源部正研究在沿海地区布局大型“平急两用”海水淡化工程,并计划将其纳入国家水网加强水资源统一配置 [1] - 相关部门正研究论证将海水、苦咸水淡化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部署,以提升其战略地位 [1][9] - 《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设定目标,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规模125万吨/日以上 [7][9] 行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8个,总规模达285.6万吨/日,在建规模60余万吨/日 [2] - 现有工程中万吨级及以上项目61个,规模达263.9万吨/日,其中浙江绿色石化基地项目规模达51.5万吨/日,天津南港工业区项目为国内最大单机规模膜法淡化工程(3万吨/日) [2] - 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10个省(区、市),山东、浙江、天津、河北的工程规模分别为86.7万吨/日、80.5万吨/日、45.6万吨/日和39.1万吨/日,海岛地区总规模达87.7万吨/日 [2] - 2024年全国海水淡化供水量超过4亿吨,有效保障了沿海高耗水行业及缺水城市、海岛居民的用水需求 [2]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 - 国内企业在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反渗透膜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部分企业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稳定脱盐率达到99.8%以上 [6] - 沃顿科技、碧水源等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反渗透膜已在多个项目中成功应用,正逐步打破国外垄断 [6] - 国内企业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已达550万吨/日,工程建设能力全球领先 [5] - 海水淡化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可带动机械、化工、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6] 未来发展方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将持续支持海水、苦咸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与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发展 [9] - 行业将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推进海水淡化技术用于苦咸水淡化与盐碱地治理,并开展海水中战略性矿产资源提取利用等新技术研究 [9] - 国家将引导海水淡化企业开展务实合作,推动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并实施沿海地区工业园区海水淡化替代行动以提升利用规模 [10]
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经济日报· 2025-06-12 06:19
气象干旱与强对流天气频发 -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呈现气象干旱与短时强降雨、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频发的复杂气候形势 [1] - 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需未雨绸缪 准确预判 科学预防 [1] - 必须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合理利用水资源 严格落实抗旱责任制 [1] 水资源管理与抗旱措施 - 需加强江河 水库等各类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 捍卫民生"水位线" [1] - 密切关注旱情动态 加强雨情 水情 墒情和蓄水监测分析 [1] - 动态优化水量分配方案 科学调水 精准送水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1] - 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改善田间小气候 [1] - 农业农村部门应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做好农技保墒工作 [1] 水利设施建设与技术研究 - 建好用好水利设施 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2] - 加快补齐工程体系短板 配套完善集雨蓄水 节水补灌等工程设施 [2] - 提高灌区输水能力和对干旱灾害天气的抵抗能力 [2] - 强化农业抗逆稳产新品种选育 加强旱涝同防技术研究 [2] 防汛抗旱协同与预警机制 - 提前部署防范梅雨季节高温干旱和多轮强降雨导致的旱涝并发 旱涝急转 [2] - 深化气象 应急管理 水利 自然资源 农业等部门合作 [2] - 加强联合会商 联合调查 联合预警和联合攻关 [2] - 提高旱雨情预警精准度 提前量和覆盖面 [2] 新技术应用与监测网络 - 发挥各流域数字化建设成效 给防汛装上"智慧大脑" [2] - 运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等先进设备 建好"空天地"监测网 [2] 节水与社会参与 - 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总量管理 科学配置 全面节约 [3] -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发展节水产业 建设节水型社会 [3]